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让你写歌挣钱,你干翻娱乐圈 > 第221章 曲爹们搭个台子助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1章 曲爹们搭个台子助力!

陈伟强笑着应:“搭班子可以,但得先把规矩定好。第一,所有创作都得尊重文物历史,不能为了凑旋律瞎改故事;第二,不能搞商业化那套,别让铜臭味盖过了文化味儿;第三,得拉上许意那小伙子,他对传统文化的敏感度比咱们这些老家伙强,年轻人的视角很重要。”

李老师连忙应下:“我也是这么想的!我这就联系老张他们,商量一下该怎么做?”

陈伟强坐在自家客厅的红木沙发上,指尖夹着半杯温热的普洱茶,目光落在窗外那棵老槐树上。

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来,在他花白的鬓角上镀了层暖光——作为华国曲坛资历最老的“曲爹”,他这双手写过的旋律能从胡同头绕到胡同尾,圈里人提起他,要么喊“陈老”,要么带着点玩笑意味叫“曲坛定海神针”。

这会儿手机在茶几上震动了两下,他放下茶杯拿起一看,是同为曲爹的张启山发来的消息:“陈老,许意那孩子的《青花瓷》火了,可海外那收藏家还拖着不还瓷器,咱们几个老家伙得帮衬一把,听小李说你要搭台子,咱们得赶紧行动起来呀!”

陈伟强看着屏幕,嘴角轻轻扬了扬,这天他已经把《青花瓷》听了不下10遍了,第一次听时,那婉转的琵琶前奏刚响,他手里的茶杯都顿了顿——“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这句子写得太妙了,把老祖宗传下来的瓷魂都揉进了旋律里。

他本就琢磨着要为这事儿出份力,现在张启山一提,正好顺了心意,只要不是自己剃头挑子一边热就行。

为啥非得他来搭班子?这道理简单得很。他在曲坛待了四十多年,从黑胶唱片时代到数字音乐时代,认识的同行、攒下的人脉,比年轻曲爹们加起来还多。更重要的是,这群“曲爹”虽说都心系国宝,可平时各忙各的,有的埋首写电影配乐,有的忙着带学生,得有个像他这样镇得住场的人牵头,才能把大家的劲儿拧到一块儿。

再说了,许意这孩子年纪轻,虽说有才华,可在圈子里根基浅,有他们这群老家伙撑着,既能帮他把《青花瓷》的声量再提一提,也能让海外那收藏家知道,华国的音乐人不是孤军奋战。

“搭班子哪是小事?得好好琢磨。”陈伟强对着电话那头的张启山说,声音里带着老派的认真,“先建个群,把老李、老王他们都拉进来,许意那孩子也得加,咱们得一起商量怎么推,才能让更多人听见这声儿,让国宝回家的事儿,变成大家伙儿都惦记的事儿。”

张启山在那头应得干脆,挂了电话没十分钟,一个叫“曲爹助力国宝归”的微信群就建好了。陈伟强作为群主,先在群里发了条语音,声音洪亮又透着股亲切感:“各位老伙计,今天拉大家进来,是为了许意小友的《青花瓷》,也为了那尊流落在外的青花瓷。咱们这辈子跟音乐打交道,骨子里都揣着对老祖宗文化的念想,现在国宝在外头受委屈,咱们得用咱们的法子,帮着喊一喊,让更多人知道这事儿。”

消息刚发出去,群里就跟开了锅似的。李建国是写民族乐出身的,秒回了条语音,带着点激动的颤音:“陈老说得对!我听《青花瓷》时就琢磨着,这歌要是能让更多人听见,说不定就能帮上国宝的忙!算我一个,我这就把歌转发到我的社交账号上,我的粉丝里有不少玩收藏的,正好让他们也帮着吆喝!”

王海风紧随其后,发了段文字:“+1!我刚跟我那搞纪录片的朋友通了电话,他说愿意把《青花瓷》当纪录片的插曲,咱们多管齐下,效果肯定更好!”

你一言我一语的,没半小时,群里就凑齐了七位曲爹——都是在华国曲坛响当当的人物。有写流行歌火遍大街小巷的赵卫东,有专攻古典乐改编的周明远,还有为好几部爆款电视剧写过主题曲的吴青峰。

许意被拉进群时,看着群里一连串熟悉的名字,手指都顿了顿——这些前辈,他以前只在音乐杂志和颁奖典礼上见过,现在竟然要跟他们一起为《青花瓷》出力,心里又激动又有点紧张。

“许意小友,别拘束。”陈伟强特意@了他,语气温和,“咱们都是为了让国宝回家,有啥想法尽管说。”

许意赶紧回了条消息,字斟句酌的:“谢谢各位前辈愿意帮我,我都听大家的安排,要是需要我配合宣传,我随时都在。”

紧接着,七位曲爹的社交账号就跟约好了似的,齐刷刷转发了《青花瓷》的链接。陈伟强的文案写得恳切:“一曲《青花瓷》,牵出故国魂。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得回咱们自己家。支持许意,盼国宝归乡。”张启山的更直接,配了张自己弹琵琶的照片:“用民乐奏青花,用真心盼国宝回。华国的宝贝,容不得在外头漂泊!”

这一下,就跟往滚油里泼了瓢水似的,整个网络都炸了。七位曲爹的粉丝加起来得有好几亿,一人转一句,没半天,#青花瓷盼归# #七位曲爹联名助力# #许意青花瓷破圈# 这几个话题就冲上了热搜前排。点开热搜词条,全是网友们的留言,有的晒出自己家里的青花瓷摆件,有的分享关于国宝的历史故事,还有的自发组织“为青花瓷发声”的话题接力,热闹得不像话。

远在伦敦的收藏家菲利普,这会儿正坐在自家书房里,手里正把玩着一个青花瓷器。

阳光透过落地窗照在瓷身上,青花缠枝纹显得格外鲜亮,可他脸上却没半点欣赏的意思,反而满是不屑。他当初花高价买下这一批瓷时,就没把华国的文化放在眼里,特别是这次说要把瓷器捐出来,其实也就是个幌子,想通过这件事提高知名度,又不想将瓷器真的捐出来,还能恶心一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