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吴三桂称帝 > 第20章 论功行封赏,建制固政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章 论功行封赏,建制固政权

山海关的晨光洒满北坛,昔日的祭天高台被重新布置为庆功会场,旌旗猎猎,鼓乐喧天。三万大周将士身着崭新甲胄,列阵如墙,甲胄在阳光下折射出凛冽寒光;周边州县归附的官员、士族代表,以及城中百姓代表齐聚台下,脸上满是振奋与期待。历经数日激战,大败唐通、收服诸县,昭武政权终于迎来了奠基后的首次庆功大典,既是对功臣的嘉奖,更是对政权未来的擘画。

李明远身着玄色龙袍,端坐于高台主位,神情庄重而温和。沈落雁、吴应麒、穆青岚等核心文武分列两侧,目光扫过台下军民,心中满是感慨。从腹背受敌的绝境到如今根基初固,这场胜利凝聚着每一位将士的血汗,更离不开百姓的鼎力支持。

“诸位将士,诸位乡亲!”李明远的声音透过亲兵传声,响彻整个北坛,“今日齐聚于此,既是庆祝击溃唐通、收复诸县的大捷,更是要论功行赏,嘉奖有功之臣!自昭武立国,顺军压境,清军环伺,是你们浴血奋战、百姓鼎力相助,才让大周得以立足!这份功劳,属于每一位为家国奋战的英雄!”

话音落下,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将士们高举兵器,百姓们挥舞旌旗,气氛热烈到了极点。

“传朕旨意,封赏开始!”李明远高声下令。

司仪官即刻上前,展开封赏名录,高声唱喏:“沈落雁听封!”

沈落雁缓步走出队列,躬身行礼:“臣在!”

“你献‘据关守险、诱敌深入’之策,调度军机,决胜千里,为此战大捷立下首功!朕册封你为护国军师,赐金印紫绶,一品俸禄,赏黄金五百两,锦缎千匹,赐居军师府!”李明远的声音铿锵有力,满是赞许。沈落雁的谋略贯穿整场战事,从防御部署到夜袭奇招,每一步都精准致命,这份封赏实至名归。

“臣谢陛下隆恩!”沈落雁叩首谢恩,起身时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臣定当竭尽所能,辅佐陛下平定乱世,不负圣恩与军民厚望!”

“穆青岚听封!”

穆青岚跨步上前,抱拳跪地,银甲映日,英姿飒爽:“末将在!”

“你率骑兵埋伏欢喜岭,突袭粮草库,追击残敌,屡立奇功,勇冠三军!朕册封你为镇东将军,总领大周骑兵,赐虎头金刀,二品俸禄,赏黄金三百两,锦缎五百匹,赐爵‘平虏伯’!”

“末将谢陛下隆恩!此生必为大周征战四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穆青岚高声回应,声音清脆却带着千钧之力,台下将士们纷纷喝彩,为这位巾帼英雄的荣耀欢呼。

随后,李明远依次封赏核心将领:“吴应麒,坚守关城,稳如泰山,册封为辅国大将军,总领步兵军务,赐黄金二百两,锦缎三百匹;夏国相,镇守侧翼,保障后勤,册封为镇南将军,赏黄金一百五十两,锦缎二百匹……”

受封将领一一上前谢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荣耀与忠诚。紧接着,司仪官开始宣读有功将士的封赏名单,从冲锋陷阵的校尉到舍身炸敌的士兵,皆按功劳大小给予赏赐:金银、锦缎、土地、爵位,甚至还有为阵亡将士家属颁发的抚恤令,每一项都落到实处,让全军上下感受到了帝王的体恤与公正。

“百姓代表听封!”司仪官的声音转向台下百姓代表,“张老丈,率民壮加固城防,运送粮草;李大嫂,组织妇女缝制军备,照料伤员……凡为战事出力之百姓,皆赏赐粮食十石,布匹两匹,减免次年赋税!”

被点到名的百姓代表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跪地叩拜:“谢陛下恩典!我等必誓死追随陛下,守护大周!”欢呼声再次席卷全场,军民同心的暖流在北坛之上激荡。

庆功封赏过后,李明远话锋一转,神情愈发凝重:“诸位,此战大捷,只是大周创业之始。如今清军未退,顺军仍在,天下未定,我等万不可懈怠!今日,朕将颁行新政,完善军政体系,为大周长远发展奠定根基!”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文武百官、士族百姓皆屏息凝神,聆听这位年轻帝王的治国方略。

“其一,完善军政体系!”李明远高声宣布,“设立民政省,由沈军师兼管,总领全国户籍、田赋、农耕、工商之事,下设劝农司、户籍司、财税司,推行轻徭薄赋,鼓励开荒生产;设立军政省,由吴应麒大将军兼管,总领全国兵马、军械、训练之事,下设兵部、军械司、训练营,强化军队战力;设立后勤省,由夏国相将军兼管,总领粮草、运输、医疗之事,下设粮草司、转运司、医署,保障军民供给;设立情报省,由苏凝香总管,统领全国情报网络,下设侦查司、联络司、反间司,及时掌握敌军动向!”

此令一出,百官齐声应和。这套体系借鉴了现代管理逻辑,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彻底改变了以往军政混杂、效率低下的局面,为政权规范化运作提供了保障。

“其二,制定《昭武简易律法》!”李明远继续说道,“律法核心为‘轻刑重德,公平公正’:严禁军队扰民、劫掠百姓,违者军法处置;严禁官员贪腐、欺压良善,一经查实,抄家问斩;保护百姓财产、耕作权利,鼓励工商发展,凡违法者,按情节轻重处以罚金、流放、极刑!”

随后,沈落雁上前宣读律法细则,条款简洁明了,却字字千钧,既维护了政权稳定,又保障了百姓权益,赢得了台下一片赞誉。

“其三,规范军队纪律与地方治理!”李明远补充道,“军队推行‘军功授爵制’,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奋勇杀敌、立下战功,皆可晋升爵位、获得赏赐;地方推行‘县令考核制’,以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发展为考核标准,优秀者晋升,昏庸者罢黜!同时,在各地开设学堂,教授识字、算术、兵法,培养治国治军人才;设立工坊,改良农具、制造军械,提升国力!”

一项项新政落地,条理清晰,兼顾当下与长远,既解决了战后重建的迫切需求,又为政权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台下百官、士族纷纷跪地叩拜:“陛下圣明!新政利民利国,我等必全力推行,辅佐陛下开创太平盛世!”

庆功大典在庄严而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会后,李明远召集群臣在宫中议事,进一步细化新政推行的具体事宜。沈落雁提出:“陛下,新政推行需循序渐进,可先在山海关及归附州县试点,待成效显着后再逐步推广。尤其是律法与考核制,需派遣专员监督执行,避免流于形式。”

吴应麒也建议:“军队训练与军械改良刻不容缓,臣请求即刻整顿新兵,结合实战经验优化战术,同时扩大工坊规模,量产改良后的红衣大炮与精良兵器。”

李明远一一采纳,当场下令:“沈军师负责新政试点与监督;吴将军负责军队整顿与军械改良;苏总管扩大情报网络,密切监控清军与顺军动向;夏将军保障后勤供应,确保新政与军备所需物资充足!”

“臣等遵旨!”众臣齐声领命,随即各自奔赴岗位,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权建设浪潮在大周境内迅速展开。

城中百姓得知新政内容后,欢欣鼓舞。减免赋税、保护财产、开设学堂,每一项都说到了百姓的心坎里。青壮年们踊跃参军,农夫们积极开荒,工匠们投身工坊,整个大周境内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新归附的州县官员也迅速行动,推行新政,安抚百姓,很快便融入了昭武政权的治理体系。

关外的宁远城中,多尔衮得知李明远庆功封赏、推行新政的消息后,脸色愈发阴沉。他没想到,李明远不仅在军事上屡获胜利,在治国上也颇具章法,昭武政权的崛起之势已难以遏制。“这个吴三桂,果然是我大清入关的最大障碍!”多尔衮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传我命令,加快联络蒙古部落,整备军队,待秋收之后,便大举入关,一举覆灭大周!”

而在李自成的大营中,看着李明远政权日益稳固,李自成焦躁不安,却又无可奈何。内部派系林立,军纪涣散,根本无力组织大规模进攻,只能眼睁睁看着昭武政权不断壮大。

山海关的皇宫中,李明远站在窗前,望着城中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从魂穿明末的茫然无措,到如今执掌一方政权、推行新政,这条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看着眼前军民同心、百废俱兴的局面,他更加坚定了信念。

沈落雁走进殿中,看到李明远的身影,轻声说道:“陛下,新政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军队士气高涨,大周的根基越来越稳固了。”

李明远转身,看着这位并肩作战的红颜知己,微微一笑:“这一切,都离不开你的辅佐。但我们不能松懈,多尔衮与李自成虎视眈眈,未来的战事与挑战还很多。”

“臣明白。”沈落雁躬身道,“臣已做好准备,与陛下并肩作战,直至平定乱世,重振汉家江山。”

月光洒进殿中,映照在两人坚毅的脸庞上。庆功封赏落幕,建制固权启程,昭武政权的崛起之路已然铺开,而属于李明远的传奇,才刚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