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的贝勒府内,烛火彻夜未熄。多尔衮将手中的奏报狠狠摔在案上,羊皮纸卷散开,上面“吴三桂收编义军、中原军民和睦、河南局势稳固”的字样,在跳动的火光下格外刺眼。他腰间的镶嵌宝石的弯刀被握得咯咯作响,眼底翻涌着滔天怒火。
“废物!一群废物!”多尔衮的咆哮声震得帐内烛火摇曳,几名亲卫吓得跪地不起,连大气都不敢喘。“本王派去的细作,竟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吴三桂不过是个反复无常的叛将,凭什么能在中原站稳脚跟?”
他来回踱步,玄色锦袍上的金龙纹样随着动作起伏,仿佛要挣脱布料的束缚。此前,他本以为吴三桂收编数十万中原义军,必会因成分复杂、军纪涣散而陷入内乱,届时清军便可坐收渔翁之利,挥师南下,一举将其歼灭。可万万没想到,吴三桂竟用铁血手段整顿军纪,又以厚待士兵、制定公约等方式收拢民心,短短数月,便将一盘散沙的中原治理得井井有条。
“王爷,”一名谋士小心翼翼地起身,躬身道,“吴三桂虽稳固了河南局势,但中原初定,根基未牢,且吴军主力多分散在各地驻守,正是我军南下的绝佳时机。”
多尔衮停下脚步,目光锐利地看向谋士:“你有何高见?”
“郑州乃中原战略要地,东连山东,西接洛阳,北通华北,南达江南,是吴三桂连接华北与中原根据地的咽喉。”谋士指着案上的舆图,语气急切,“若我军亲率主力南下,直取郑州,便可切断吴三桂的南北联系,将其困于河南。届时,再分兵围剿,吴军必败无疑!”
多尔衮顺着谋士所指的方向看去,郑州的位置在舆图上格外醒目,如同中原腹地的一颗钉子。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好!就依你所言!传本王令,调集十万八旗主力、五万蒙古骑兵,共计十五万大军,三日后启程,兵指郑州!”
他顿了顿,补充道:“沿途州县,凡有抵抗者,一律屠城;粮草物资,尽数征用!本要让吴三桂知道,与大清为敌,只有死路一条!”
三日之后,盛京城外,十五万大军集结完毕。旌旗蔽日,刀枪如林,骑兵的战马嘶鸣不止,步兵的脚步声整齐划一,震得地面微微颤抖。多尔衮一身银甲,骑在高大的汗血宝马上,手持弯刀,高声喊道:“将士们!吴三桂叛明降清,又背清自立,实为天地不容的逆贼!如今他占据中原,妄图与大清分庭抗礼,我们此次南下,便是要平定逆贼,一统天下!攻下郑州,城中财物、女子,任凭你们取用!出发!”
士兵们闻言,顿时欢呼雀跃,眼中满是贪婪与嗜血的光芒。在多尔衮的率领下,大军如同一条黑色的巨龙,朝着中原方向浩浩荡荡地进发。
清军的铁蹄所过之处,生灵涂炭。沿途州县的百姓听闻清军南下,纷纷携家带口,仓皇逃难。可清军行军速度极快,许多百姓未能及时逃离,便惨遭屠戮。
河南北部的卫辉府,是清军南下的第一站。守城的吴军士兵不足千人,面对数万清军的猛攻,虽拼死抵抗,却终究寡不敌众。城墙被清军的红衣大炮轰塌后,清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商铺被洗劫一空,房屋被付之一炬,百姓的惨叫声、哭喊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一名清军士兵将一名老妇人推倒在地,抢走她怀中的包裹,里面不过是几件破旧的衣物和少量粮食。老妇人趴在地上,哭喊着想要夺回包裹,却被士兵一脚踹在胸口,当场呕血身亡。不远处,几名清军士兵正拖拽着一名年轻女子,女子的家人试图阻拦,却被一刀砍死,鲜血染红了街道。
这样的惨剧,在清军南下的途中不断上演。短短十余日,卫辉、新乡、开封北部等数个州县相继沦陷,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逃到郑州城附近的百姓,纷纷向吴军求救,希望能得到庇护。
郑州城内,中军帐的气氛凝重到了极点。吴三桂看着各地传来的急报,脸色铁青,双手紧握成拳。帐下诸将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请战。
“王爷,清军太过残暴,沿途屠戮百姓,此仇不共戴天!请王爷下令,末将愿率部北上,与清军决一死战!”穆青岚一身银甲,眼中满是怒火,手中的长枪几乎要被她捏断。
“是啊,王爷!不能再让清军如此肆虐下去了!我们必须尽快出兵,阻止他们!”柳如眉也附和道,她出身中原,见家乡百姓惨遭蹂躏,心中悲痛不已。
吴三桂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沉凝:“本王何尝不想立刻出兵?可清军势大,十五万大军,来势汹汹,我们若贸然出击,胜算不大。郑州是中原的门户,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他看向沈落雁,问道:“军师,你有何计策?”
沈落雁站在舆图前,眉头微蹙,手指在舆图上轻轻滑动:“王爷,清军虽兵力强盛,但也有弱点。他们长途奔袭,粮草补给线过长;且沿途劫掠,失尽民心,百姓对其恨之入骨。我们只需坚守郑州,以逸待劳,同时派奇兵截断其粮道,再联络周边州县的守军,形成合围之势,便可击败清军。”
“军师所言极是。”吴三桂点点头,“郑州城墙高大坚固,粮草充足,足以坚守数月。但清军的红衣大炮威力无穷,我们必须做好防备。”
“王爷放心,”负责守城的将领上前一步,“末将已下令加固城墙,在城墙内侧搭建防御工事,并准备了大量的滚石、擂木、火箭等防御器械,定能抵挡清军的猛攻。”
正说着,一名斥候疾驰而入,单膝跪地:“王爷,军师,清军前锋部队已抵达郑州城外五十里,主力部队随后就到!”
吴三桂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起身道:“传本王令,全军进入战备状态!穆青岚、柳如眉,你二人率领三万守军,坚守郑州城,务必挡住清军的进攻;沈落雁,你协助本王统筹全局,制定作战计划;其余将领,各司其职,不得有误!”
“遵命!”帐下诸将齐声应和,声音洪亮,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郑州城外,清军的先头部队已抵达。多尔衮骑着战马,站在高处,远远望去,郑州城高大雄伟,城墙之上,吴军士兵严阵以待,旗帜飘扬。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吴三桂,本王倒要看看,你这郑州城,究竟能守多久!”
他下令道:“即刻架起红衣大炮,猛攻郑州城!本王要在三日内,拿下郑州!”
数十门红衣大炮被清军士兵推到阵前,炮口对准了郑州城墙。随着一声令下,大炮轰鸣,一颗颗炮弹呼啸着飞向城墙,砖石飞溅,烟尘弥漫。城墙之上,吴军士兵毫不畏惧,冒着炮火,奋力还击。滚石、擂木从城墙上滚落,砸向城下的清军士兵;火箭如同流星般射向清军的阵营,点燃了他们的帐篷和粮草。
战斗一触即发,炮火连天,杀声震地。郑州城仿佛成为了一片火海,双方士兵在城墙上下展开了殊死搏斗。
城内的百姓们,见吴军士兵奋力守城,也纷纷自发组织起来,为士兵们运送粮草、弹药,护理伤员。他们提着水桶,冒着炮火,穿梭在街巷之中;妇女们则在家中做饭、缝补衣物,为守城的士兵提供后勤支持。
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带着几名年轻后生,将家中的粮食全部捐了出来,送到军营中:“将军,我们虽然老弱,但也知道,没有吴军,我们就没有活路。这些粮食,你们收下,一定要守住郑州城,把清军赶出去!”
穆青岚看着老者坚定的眼神,心中感动不已:“老人家,多谢你们!我们一定会守住郑州城,保护百姓的安宁!”
城外,清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红衣大炮不断轰击着城墙,城墙多处出现塌陷,吴军士兵伤亡惨重。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穆青岚身先士卒,率领亲卫在城墙之上厮杀。她手中的长枪如同一条银龙,上下翻飞,斩杀了一名又一名清军士兵。汗水浸透了她的衣衫,脸上沾满了鲜血,但她的眼神依旧坚定,没有丝毫疲惫。
柳如眉则在城墙后方调度兵力,补充弹药,安抚士兵情绪。她见城墙一处塌陷,清军士兵趁机爬上城墙,立刻率领预备队冲了上去,与清军展开激战,硬生生将清军逼了回去。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夜幕降临,清军才暂时停止了进攻。郑州城的城墙已是千疮百孔,城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吴军士兵也伤亡过半,但他们的士气依旧高昂,丝毫没有被清军的凶猛攻势吓倒。
中军帐内,吴三桂看着伤亡报告,心中沉重。沈落雁走上前,安慰道:“王爷,今日一战,我们虽然伤亡惨重,但也重创了清军,守住了郑州城。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等到截断清军粮道的奇兵得手,胜利就一定属于我们。”
吴三桂点点头,目光坚定:“军师说得对。传本王令,好好安葬阵亡的士兵,救治伤员,补充粮草弹药,明日继续迎战!本王要让多尔衮知道,中原不是他想来就能来、想走就能走的地方!”
夜色渐深,郑州城内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伤员呻吟声和士兵们的低语声。但每个人都知道,明日,一场更加惨烈的战斗即将打响。而郑州城的安危,不仅关系到中原的命运,更关系到天下百姓的安宁。他们必须坚守下去,直到胜利的那一刻。
城外,清军的营帐中,多尔衮看着郑州城的方向,脸色阴沉。他没想到,吴三桂的守军如此顽强,竟然挡住了他的猛攻。但他并未放弃,心中已经盘算着明日的进攻计划。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郑州城外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