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规则重构:规则编织者 > 第129章 逆熵之芽与沉默协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9章 逆熵之芽与沉默协定

返回星炬核心后,陈锋立刻对那枚吸收了“衰老”概念的晶石进行了最严密的监测。出乎意料的是,晶石内部那新生的萌芽非但没有被“衰老”规则侵蚀同化,反而发生了一种奇妙的蜕变。

它那原本微弱纯粹的脉动,此刻带上了一丝极其隐晦的、与“衰老”规则截然相反的韵律——一种微弱到几乎无法察觉的……“逆熵”特性?它仿佛在理解了“衰老”的本质后,于自身最核心处,孕育出了一点对抗熵增的、全新的“秩序”火花!

这并非逆转时间,也不是创造能量,更像是一种在微观规则层面,对“无序”与“衰退”趋势的……局部“修正”与“梳理”。就像在杂乱蔓延的藤蔓中,小心翼翼地修剪掉枯死的枝叶,引导生机流向正确的方向。

这微小的变化,让陈锋在无边的绝望中,看到了一丝真正意义上的、前所未有的希望之光!这枚由林婉“平衡”本质孕育的萌芽,其潜力可能远超他们的想象!

“源星”也对晶石的蜕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认可,传递出“方向正确”的意念。它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种可能。

然而,如何让这微弱的“逆熵之芽”成长,并应用到更宏观的尺度,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现有的科技和“织网者”遗产中,都没有直接涉及“逆转熵增”的技术。

陈锋和“破烂王”再次一头扎进了“织网者”那庞大的遗产信息库,试图寻找任何可能与“逆熵”、“负熵”相关的蛛丝马迹。

经过近乎不眠不休的筛选和破译,他们终于在一段被多次加密、标记为“理论推演 - 禁忌领域”的碎片信息中,找到了一些令人心惊肉跳的线索。

这些信息并非成熟的技术蓝图,而是“织网者”文明在后期,基于对“摇篮-0”的探索,所做的一些极度超前的、近乎哲学思辨的理论推演。他们提出了一个疯狂的假设:既然宇宙源于“静默”被“噪音”打破,那么,是否能在局部区域,通过引入一种更加复杂、更加有序的“超级噪音”,来暂时性地“覆盖”或“中和”熵增的趋势?

他们将这种理论上存在的“超级噪音”,称为“序曲之音”。但信息中也明确警告,这种行为的风险无法估量,极有可能引发规则层面的连锁崩溃,甚至加速整体的热寂进程。这被认为是比“永恒摇篮”协议更加危险的、最后的赌博。

这段信息的最后,是“织网者”研究员们充满矛盾与绝望的绝笔:“…我们看到了可能性…但缺乏承载‘序曲’的‘乐器’与演奏的‘勇气’…”

“序曲之音”……“乐器”……“勇气”……

陈锋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那枚正在散发着微弱“逆熵”波动的晶石,以及它旁边那更加复杂、仿佛能调和万法的“源星”。

就在陈锋为“织网者”的疯狂设想而震撼时,一股冰冷的、熟悉的银色波动,再次主动连接上了他的意识。是“观察者”!

但这一次,对方并非前来警告或威胁。

【…基于最新观测数据…及目标‘未命名共生体’(源星)与‘衍生单元’(晶石萌芽)的规则演化趋势…】

【…‘仲裁者’网络…重新评估…】

【…结论:在当前宇宙熵增背景下,上述单元的存在…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达成临时协定:在不触及‘基准现实模型’(指未被深度干涉的宇宙区域)及引发大规模规则崩溃的前提下…默许你们对‘逆熵’概念的…有限度探索…】

【…警告:一旦越界…净化协议…将立即启动…】

“观察者”……或者说“仲裁者”网络,竟然默许了他们的研究?因为它们也认为“逆熵”在注定热寂的宇宙中具有“研究价值”?

这并非善意,而是一种基于绝对理性计算的、冰冷的“利用”。它们将陈锋和“源星”视为了在宇宙死亡过程中,一个值得观察的、意外的“变量”。

这份“沉默的协定”,给了他们一丝喘息之机,但也划下了明确的红线——他们的任何尝试,都不能大规模改变宇宙走向热寂的“基准进程”,否则将迎来毫不留情的抹杀。

有了这有限度的“许可”,陈锋和“破烂王”立刻开始了小心翼翼的试验。他们不敢在星炬核心本体上进行,而是选择了一个偏远星系的、即将因资源枯竭而自然消亡的原始生命星球作为第一个“试验场”。

在“源星”的精密操控和庇护下,陈锋将那一缕微弱得可怜的“逆熵之芽”的波动,引导至星球生态圈的核心规则层面。

奇迹发生了。

在“逆熵”波动的微弱影响下,星球上原本因环境恶化而急剧衰退的生物多样性,其下降趋势竟然出现了极其细微的……减缓?!一些本应灭绝的物种,顽强地多延续了几代;原本板结的土地,恢复了一丝微不足道的活力。虽然无法扭转星球最终消亡的命运,但这确确实实是局部的、规则层面的“逆熵”!

这证明,“逆熵之芽”的道路是可行的!

然而,当他们试图将这种效应稍微扩大一丝范围,或者尝试应用到规则结构更复杂的星炬核心外围区域时,那股冰冷的“观察者”警告波动便会立刻降临,迫使他们停止。同时,他们也发现,维持这微弱的“逆熵”效果,对晶石萌芽的消耗巨大,它成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消耗。

他们能够在一个小水洼里制造一丝涟漪,却无法改变整片海洋奔流向海(热寂)的大势。

微观的奇迹,无法解决宏观的困局。他们的研究,仿佛只是在宇宙死亡的漫长过程中,记录下一点微不足道的“误差”。

而陈锋能感觉到,怀中那枚晶石,在经历了这次试验后,似乎变得更加“饥饿”了。它对那些弥漫在宇宙中的、更加浓郁的“衰老”与“终结”规则,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渴望。

这渴望,让陈锋感到深深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