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随着越来越多的矿产被开采出来,堆积如山的矿石如何高效运输,又成了悬在林阳心头最紧迫的难题。往日依靠人挑马驮、牛车转运的法子,在巨大的产量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金陵城工部衙门的侧厅,这里已被改造成临时的“铁道司”,墙上挂满了各式图纸。左宗棠与几位从澳门、广州招募的华人技师,以及两名留着大胡子的俄国铁路工程师,正围在一张铺展开的巨幅图纸前激烈讨论。

图纸上,一条粗重的黑线从标注“马鞍山”的矿区蜿蜒而出,穿过稻田、越过丘陵、跨过河流,最终抵达长江岸边的“芜湖工业区”。这条被林阳命名为“马芜铁路”的线路,承载着太平天国工业化的梦想。

“左大人,”

一位姓陈的华人技师指着图纸上标红的河道位置,眉头紧锁,

“这段河道宽达两里,水深流急。以我们现有的钢铁产量和桥梁技术,要建造能够承载火车重量的铁桥,恐怕……难如登天。”

左宗棠捻着胡须,面色凝重。他何尝不知这其中的艰难?正当他沉吟之际,门外传来脚步声,林阳在苏雨晴和侍卫的陪同下迈步而入。

“看来是遇到难题了?”

林阳笑着走近,目光敏锐地扫过图纸上众人聚焦的位置。

众人连忙行礼。左宗棠将桥梁建设的困境详细禀报,特别强调了材料和技术上的双重瓶颈。

林阳走到图纸前,

“既然一步到位建铁桥不现实,我们就分两步走。”

他的手指停在江南岸,

“第一期工程,铁路只修到江边。在那里建立码头和转运场,矿石通过铁路运抵后,用特制的重型驳船转运过江。”

这个务实的方案让在场众人眼前一亮。那两名俄国工程师交换了一个赞许的眼神,其中一人用生硬的汉语说道:

“殿下的方案非常明智,可以降低八成以上的工程风险。”

“季高先生,”

林阳转向左宗棠,

“就按这个方案执行。集中力量先修通矿区至江边的路段。铁轨和机车的事情我来想办法。待我们积累了足够经验,再建一座让世人惊叹的长江大桥也不迟!”

“臣,遵旨!”

左宗棠精神大振,立即开始部署。

命令一出,沉寂的皖南大地顿时沸腾起来。数以万计的民工、转业士兵和当地百姓沿着规划线路开始了大会战。号子声、夯土声、开山炮声此起彼伏,一条坚实的路基在劳动号子中不断向前延伸。

与此同时,武昌和安庆的“国有机器局”里也彻夜灯火通明。来自俄国的机床在华人工匠的操作下发出轰鸣,他们按照林阳提供的简化图纸,开始试制标准化的铁轨、连接件和矿车轴承。每一个合格零件的诞生,都会在工坊里引发一阵欢呼。

经过数月的奋战,马鞍山至江边的路基终于成型。当第一批自产铁轨运抵工地时,围观的百姓发出阵阵惊叹。这些略显粗糙但足够坚固的铁轨,在阳光下闪烁着工业时代特有的金属光泽。

而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安庆机器局的工棚里,第一台被命名为“先锋号”的蒸汽机车已经组装完成。这台融合了现代技术与本土智慧的机车,虽然体积不大,却是整个铁路系统的心脏。

试运行那日,江边临时铺设的轨道旁人山人海。当司炉工点燃锅炉,蒸汽在气缸中积蓄力量时,围观的人群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

“呜——!”

一声划时代的汽笛撕裂长空,黑色的钢铁巨兽缓缓启动,喷吐着白色蒸汽,牵引着满载矿石的车厢在轨道上坚定前行。围观的百姓先是惊得后退,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铁牛动了!铁牛动了!”

左宗棠看着这震撼的一幕,老泪纵横,朝着金陵方向深深一揖:

“东王……铁路通了!我华夏自此不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