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淮军的旗帜在徐州城头猎猎作响,新募的勇丁在寒风中操练,号令声虽显稚嫩,却透着一股求生的狠劲。李鸿章与曾国藩在行辕内,对坐无言,案头堆积的不仅是军报文书,更是大清国运的千钧重担。

“涤生兄,”

李鸿章放下手中来自上海道员,转呈香港英文报纸的译件,

“您看这个。泰西报章详载,印度爆发大规模土兵叛乱。其势浩大,烽火遍地,英伦三岛万里赴援,已是捉襟见肘,疲于奔命。”

曾国藩接过译件,仔细阅看,花白的眉毛渐渐拧紧,随即又缓缓舒展开来。他抬眼看向李鸿章:

“少荃,你的意思是……”

李鸿章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坤舆全图前,手指点在那片被标注为“英属印度”的广袤南亚次大陆。

“英夷仗着船坚炮利,横行四海,其根基一在商路,二在殖民地。印度乃其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赋税之源,兵员之地。如今明珠蒙尘,叛乱四起,英夷必然恐慌。”

“此乃我大清的机遇!”

“机遇?”

曾国藩沉吟道,

“坐观成败,待其两败俱伤?”

“非也!”

李鸿章转身,目光灼灼,

“坐观其变,不过下策。英夷虽在印度受挫,但其国力未损根本,若待其缓过气来,平定内乱,依旧是我心腹大患。上策应是……主动出手,火中取栗!”

“你的意思难道是要助英平乱?”

曾国藩震惊之下,几乎失声,但旋即陷入深思。这个想法太过惊世骇俗,清廷自身难保,竟要跨洋越境去帮助昔日的侵略者?

“非是助英,乃是交易!”

李鸿章语气斩钉截铁,

“我准军新立,湘军疲敝,为何?非将士不勇,实乃器不如人!江南逆贼之所以势大,其‘铁甲怪车’、‘连发火铳’从何而来?无非是仿制乃至直接购自洋人。我等若仍持大刀长矛,旧式鸟枪,如何与之抗衡?”

他走近曾国藩,压低声音,话语却如重锤击鼓:

“我们可以向英国提出,出动湘淮劲旅,跨海助其镇压印度叛军。我中华兵勇之善战,天下皆知。实则从四川、河南、陕西调兵前去。而作为交换,英夷必须帮助我们——建立真正属于大清的兵工厂、钢铁厂!不仅要给我们机器,更要教会我们技术,让我们能自造洋枪洋炮,乃至军舰!”

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炭火偶尔的噼啪声。曾国藩的内心波涛汹涌。他深知此议的风险——与虎谋皮,引狼入室之讥恐难避免;劳师远征,胜负难料;朝中清流,必然群起攻讦。然而,李鸿章描绘的前景又太过诱人。若能借此获得西洋核心的军工技术,不仅对抗太平天国有望,更是强国之基。

“此计……太过行险。”

曾国藩缓缓道,

“朝中诸公,恐难应允。”

“涤生兄!”

李鸿章语气急切,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若拘泥于成例,坐等英夷缓过气来,或等长毛彻底稳固江南,届时我等还有谈判的筹码吗?此刻英夷有求于我,正是千载难逢之机!至于朝中……”

“可先密奏皇上,陈明利害。待事成,木已成舟,反对之声自然平息。”

曾国藩沉默了许久,目光在舆图和李鸿章坚毅的面容间来回移动。他终于长叹一声,仿佛下定了决心:

“也罢!大厦将倾,唯有放手一搏。少荃,你即刻草拟一份详细的条陈,分析利害,阐明所需。我与你联名密折上奏皇上!同时,你可通过你在上海的关系,设法与英国方面进行……非正式的接触,探探口风。”

“涤生兄明鉴!”

李鸿章精神大振。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场秘密的外交博弈悄然展开。李鸿章通过幕僚盛宣怀等人,与上海的英国商人、领事官员进行了多次试探性接触。起初,英方对清廷提议感到惊愕甚至傲慢,但随着印度战局的持续恶化,伦敦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他们的态度开始软化。

而在北京,咸丰皇帝在肃顺等支持洋务的满大臣劝说下,面对着国库空虚、江南糜烂的现实,终于默许了曾、李“以援易技”的策略。

徐州行辕内,李鸿章与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派来的特使巴夏礼相对而坐。谈判桌上,双方唇枪舌剑。

“李大人,派遣军队涉及主权和后勤,非常复杂。我们更倾向于直接向贵国出售武器获得平叛资金。”

巴夏礼试态度强硬。

李鸿章寸步不让:

“特使先生,出售武器与掌握制造技术是两回事。印度叛乱如火如荼,每拖延一日,大英帝国的损失便增加一分。我准军勇士,熟悉火器,悍不畏死,正是贵国急需的援军。”

“我们的要求很简单:贵国帮助我们在天津或上海建立一座现代化的兵工厂,一座能产出优质钢材的钢铁厂,并提供相应的工程师和技术培训。作为回报,我们将派遣不少于一万五千人的精锐部队,由经验丰富的将领指挥,赴印度协助平乱。”

巴夏礼面色凝重,与身旁的武官低声交换意见。他们清楚,清军,尤其是这些新兴的地方武装,战斗力不容小觑。而印度的事态确实已经危及了英国在亚洲的统治根基。

经过数轮艰苦的谈判,一份名为《中英临时防务与工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秘密协议终于达成雏形:清廷将派遣雇佣军赴印助战;英方则承诺提供贷款、机器和技术,帮助清廷在天津建立“北洋兵器局”,并着手筹划大型钢铁厂。

消息传回,曾国藩捻须长叹:

“此乃破釜沉舟之举,希望能为我大清开启一线生机。”

李鸿章则站立一旁,他知道这可能是打破困局,追赶时代的唯一捷径了。

“以士兵换工业自强……成败在此一举了。”

他低声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