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 > 第4章 母后的“关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章:母后的“关怀”

登基大典终于在一片看似祥和、实则暗流涌动的气氛中结束了。

赵祯被内侍们簇拥着,如同一个被精心包装好的贵重物品,从庄严肃穆的前朝大殿,运送回相对私密的后宫。沉重的衮服和冕旒几乎抽干了他所有的力气,回到福宁殿,在宫人服侍下卸下这一身“装备”时,他感觉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整个人都快虚脱了。

“官家,您先歇息片刻,稍后还需去给太后娘娘问安。”陈忠和小心翼翼地上前,低声提醒道,脸上还残留着大典时的惊悸。

赵祯瘫在坐榻上,有气无力地摆了摆手。问安?他现在只想好好睡一觉。但理智告诉他,这场“入职培训”还没结束,最大的boSS——刘太后,还在等着听他汇报“第一天上班”的感受。

他闭上眼,大典上那惊险一幕和范仲淹那沉稳有力的声音再次浮现。这位历史上的名臣,初次见面就送了他一份“大礼”,帮他化解了天大的危机。这份人情,他记下了。但范仲淹最后那道探究的目光,也让他心生警惕。这些朝堂上的老狐狸,没一个好相与的。

休息了约莫半个时辰,喝了些参汤,感觉恢复了些许元气,赵祯才在陈忠和的陪同下,再次前往太后的寝宫。

这一次,殿内的气氛与大典前又有所不同。刘太后没有端坐在正位,而是坐在一侧的暖榻上,面前的小几上摆放着几样精致的点心和一盏清茶,显得随意了许多。但那种无形的威压,并未因此减少分毫。

“儿臣给母后请安。”赵祯依礼参拜。

“皇帝来了,坐吧。”刘太后的声音平和,听不出喜怒,“今日大典,皇帝辛苦了。”

赵祯心里一紧,来了,要进入正题了。他谨慎地在另一侧榻上坐下,屁股只沾了半边,身体微微前倾,做出恭敬聆听的姿态。

“儿臣份内之事,不敢言辛苦。”

刘太后端起茶盏,轻轻拨动盏盖,却没有喝,目光落在赵祯身上,似在打量:“今日大典之上……皇帝倒是别出心裁,‘五体投地’以告上天,引得群臣赞叹,说是吉兆。”

赵祯感觉后背又开始冒汗了。这话听着是夸奖,但里面的钉子可不少。他赶紧低下头:“儿臣……儿臣当时只觉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天地祖宗在上,不敢有丝毫怠慢,故而……情难自禁。” 他硬着头皮,顺着范仲淹给的杆子往上爬。

“情难自禁?”刘太后重复了一遍这四个字,语气微妙,“嗯,有这份诚心,是好的。范侍郎……倒是机敏。”

她点到即止,没有继续深究赵祯到底是真虔诚还是真失误,但这句话无疑表明,她洞悉了一切,包括范仲淹那急中生智的“解读”。

赵祯不敢接话,只是把头埋得更低。

刘太后话锋一转,不再提大典之事,而是开始了例行的“思想教育”:“皇帝如今已承大统,身系江山社稷,万民福祉。当勤勉修德,亲贤臣,远小人,以史为鉴,方可不负先帝所托……”

一套又一套的儒家为君之道,如同温吞水般浇灌下来。赵祯听得昏昏欲睡,却又不得不强打精神,时不时点头应和一句“母后教诲的是”、“儿臣谨记”。

他感觉自己像个被班主任训话的学生,而这位“班主任”还掌握着生杀大权。

训话持续了近两刻钟,刘太后似乎才感到满意。她放下茶盏,语气放缓了些,带上了一丝“关怀”:“皇帝年纪尚轻,朝政繁杂,一时难以尽数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若有难决之事,多与几位辅政大臣商议,亦可来问哀家。”

“是,多谢母后关怀。”赵祯知道,这是提醒他,现在朝堂的实际掌控者是谁。

“嗯,”刘太后微微颔首,像是忽然想起什么,状似随意地说道,“对了,听闻皇帝昨日醒来后,于饮食上……颇有些新奇见解?”

赵祯心中猛地一凛!

他昨天只是在寝宫里,对着那些清淡的御膳随口吐槽了几句,嫌弃味道寡淡,远不如炒菜香,甚至还比划了一下“颠勺”的动作。当时在场的只有陈忠和与几个贴身伺候的宫女太监。

这才过了多久?连二十四小时都不到!太后竟然就知道了?

这福宁殿里,到底有多少双太后的眼睛和耳朵?

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天灵盖。他感觉自己仿佛生活在一个透明的鱼缸里,一言一行都被人时刻监视着。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脸上挤出一点恰到好处的、属于少年人的窘迫和好奇:“回母后,儿臣……儿臣昨日病中初愈,口中无味,故而……只是觉得平日膳食似乎少了些……锅气?胡乱言语,让母后见笑了。”

他故意用了一个模糊的、符合少年心性的词“锅气”,来解释自己那些“新奇见解”。

刘太后看着他略显窘迫的样子,脸上的线条似乎柔和了一丝:“皇帝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胃口好些是常理。只是皇家饮食,自有规制和养生之道,关乎龙体安康,不可轻忽。御厨皆是天下精选,技艺精湛,皇帝若是吃腻了,让他们换些花样便是,莫要……自行其是。”

“自行其是”四个字,轻轻落下,却重若千钧。

这是在警告他,不要搞小动作,尤其是在她掌控范围之内的事情。

“儿臣明白了,谢母后指点。”赵祯恭顺地回答。

“明白就好。”刘太后似乎终于结束了这次“关怀”与“敲打”并存的问安,“皇帝也累了,回去好生歇着吧。明日,便要开始正式视朝了。”

“是,儿臣告退。”

赵祯再次行礼,然后保持着恭谨的姿态,退出了太后的宫殿。

走出殿门,被外面的凉风一吹,他才发现自己里面的衣衫,又已经被冷汗浸湿了。

步步惊心!这才第一天,他就差点在登基大典上摔个“社死”,又被太后不动声色地敲打了一番,还发现自己身边布满了眼线。

这皇帝当得,也太憋屈了!

他沉着脸,一言不发地往回走。陈忠和跟在他身后,大气都不敢出。

回到福宁殿,赵祯挥退所有宫人,只留下陈忠和。他坐在那里,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脸色阴沉。

陈忠和“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恐惧:“官家……老奴……老奴对官家绝无二心啊!昨日之事,老奴……”

“起来吧,大伴。”赵祯打断了他,声音有些疲惫,“朕知道不是你。”

陈忠和是原身最信任的人,如果他要告密,根本不用等到现在。而且,看太后那掌控一切的样子,根本不需要依靠某个特定的人告密,这殿里恐怕从扫洒宫女到值守太监,都有她的人。

这就是垂帘听政太后的威势吗?简直是无孔不入!

他必须尽快想办法破局。一直活在大后的阴影和监视下,他别说搞改革,就是想安心吃顿好的都难。

可是,怎么破?他现在要人没人,要权没权,就是个光杆司令,空有皇帝名头。

他目光扫过殿内垂手侍立、看似恭顺老实的几名宫女太监,心中第一次涌起了强烈的不安和怀疑。这些终日陪伴在他身边、负责他起居饮食的“自己人”里,究竟谁,才是太后那双无处不在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