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 > 第13章 碱水的“格物”新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章 碱水的“格物”新篇

第13章:碱水的“格物”新篇

殿外的斥责声还在继续,老翰林的怒气与兰儿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但赵祯的目光,却完全被那盆洒落的碱水和那几片重现青翠的罗汉松叶子吸引了。

油污……被溶解了?

一个来自现代的基本化学常识瞬间跳入他的脑海——碱能与油脂发生皂化反应!这宫廷里用来清洁的碱水,不就是现成的、浓度可能还不低的氢氧化钾或碳酸钠溶液吗?

他之前还在苦恼于信息传递的低效和人才的匮乏,却忽略了最基础的东西——知识本身,以及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这盆意外的碱水,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他眼前的迷雾。

“陈大伴。”赵祯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殿外的嘈杂声瞬间停止。所有人都看向珠帘后的皇帝。

“让那位老先生进来,朕看看他的衣袍。兰儿,你也进来。”赵祯说完,转身回到书案后坐下。

陈忠和连忙应声,出去引那老翰林和兰儿进殿。

老翰林脸上还带着余怒,但面对皇帝,也只能强压下去,躬身行礼。兰儿则脸色惨白,几乎是爬着进来的,伏在地上不敢抬头。

赵祯没有先理会他们,而是对陈忠和吩咐道:“去,取一些干净的碱水,再找几块沾染了油污的布巾来。”

陈忠和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立刻照办。

很快,东西备齐。赵祯示意陈忠和将一块油污布巾浸泡在碱水中,轻轻搓洗。不过片刻,那原本难以清洗的油渍,竟然肉眼可见地淡化、溶解了!

老翰林瞪大了眼睛,脸上的怒气被惊讶取代。他是读书人,讲究“君子远庖厨”,对这些清洁琐事一窍不通,但也知道油污难除,此刻见皇帝随手演示,竟有如此奇效,不由得啧啧称奇:“这……陛下,此乃何故?”

赵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微微一笑,再次祭出“格物致知”的大旗:“此乃‘格物’之理。碱性之物,能与油性之物相融相克,故可去污。朕近日读杂书,偶有所得,今日见这碱水洒落,恰好验证而已。”

他轻描淡写,将一次意外和现代化学知识,包装成了自己“勤奋格物”的成果。

老翰林闻言,肃然起敬,连忙躬身:“陛下好学格物,明察秋毫,竟连此等微末之理亦能洞察,老臣佩服!”他此刻早已忘了袍子被弄湿的不快,满心都是对皇帝“学问”的惊叹。

赵祯顺势而下,看向还跪在地上的兰儿:“至于这奴婢,虽行事毛躁,冲撞了老先生,却也间接助朕验证了一理,功过相抵。陈大伴,带她下去,好好教导宫规,日后做事,需得稳妥。”

他没有重罚,也没有立刻奖赏,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全了老翰林的面子,也给了兰儿一个教训和机会,更在众人面前再次强化了自己“醉心格物”的形象。

“老臣谢陛下!”老翰林心悦诚服。

“奴婢……谢陛下恩典!”兰儿劫后余生,声音哽咽。

一场小小的风波,被赵祯巧妙地化解,并且转化成了一个展示自己“学问”和“宽仁”的机会。

待众人退下后,赵祯看着那盆碱水,心思活络开来。肥皂!香皂!这玩意儿制作工艺并不复杂,核心就是油脂和碱的皂化反应!如果能搞出来,绝对是改善卫生条件、甚至可能创造经济效益的好东西!而且,这东西的“研发”过程,完全可以包装在“格物致知”的框架内,不会像“炒菜”那样容易被攻击为“耽于享乐”。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类“小发明”、“小改进”,他可以名正言顺地调动一些资源,接触一些工匠,在实践中观察和筛选可用之人!

“星火”计划,似乎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隐蔽的切入路径!

他压下立刻动手的冲动,深知凡事谋定而后动。他需要更详细的计划,需要可靠的执行人。兰儿手巧,或许可以让她参与一些辅助工作?但她的忠诚度和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考察。陈忠和可靠,但对这些“奇技淫巧”恐怕难以理解,需要引导。

几天后,又一次经筵结束,赵祯“无意间”与那位相对开明的李翰林提起了碱水去污的“发现”,并“虚心请教”其中是否蕴含更深的“物理”。

李翰林虽不通化学,但也觉得此事有趣,便顺着赵祯的话头,讨论起天地万物相生相克的道理来。赵祯趁机提出,想找一些记载民间百工技艺、物性道理的“杂书”来看看,以广见闻,辅助“格物”。

李翰林见皇帝如此好学,连“杂学”都愿意涉猎,非但没有反对,反而觉得这是皇帝求知欲旺盛的表现,欣然应允,表示会帮忙留意。

如此一来,赵祯搜集相关书籍、了解工艺知识的举动,就有了合理的借口。

同时,他吩咐陈忠和,借着宫中日常采买和器物修缮的机会,不着痕迹地打听一下,京城有哪些手艺精湛、名声不显的工匠,特别是与油脂、香料、药材打交道的。

陈忠和这次心领神会,知道官家恐怕又要“格物”了,而且这次似乎更加……务实?

日子在看似平淡的朝会、经筵和“格物”中悄然流逝。赵祯像一只织网的蜘蛛,耐心而隐秘地铺设着自己的信息网络和人才储备。

这天傍晚,陈忠和带回一个消息:“官家,老奴打听到,那位崔白待诏,近日似乎遇到了一桩麻烦。”

“什么麻烦?”

“他痴迷于描绘禽鸟动态,为了观察一种罕见的白鹊,屡次闯入城西一位致仕老相公的私家园林,被园丁当做贼人拿住了几次。那老相公颇为不悦,扬言要告到开封府去。画院那边,也觉得他行为不端,有辱斯文,准备对他进行申饬。”

赵祯闻言,眉头微蹙。崔白这种行为,在这个时代看来,确实是“不通世务”、“行为乖张”。但这不正是他那种对专业极致追求、甚至有些不顾世俗眼光的体现吗?

一个念头在赵祯心中升起。这或许……是一个机会?一个既能帮崔白解围,又能不动声色地与之建立初步联系的机会?但该如何操作,才能既达到目的,又不引起任何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