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 > 第78章 边关惊雷与权力暗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8章 边关惊雷与权力暗涌

(起)

宣佑门前的刀兵对峙,因一份突如其来的边关急报而暂时化解。沉重的宫门在赵祯面前缓缓洞开,但他心中的巨石并未落下,反而因这“河西急报”而悬得更高。

刘太后以“外敌当前,宫内不宜动刀兵”为由,勒令刘美撤兵,看似顾全大局的退让,实则更像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权宜之计。她深深地看了赵祯一眼,那眼神平静无波,却仿佛在说:游戏,还没结束。

赵祯没有时间细究太后的心思,他紧紧攥着那封火漆军报,带着翊卫,快步穿过宫门,却没有立刻前往墨衡所在的茶楼,而是直接返回了福宁殿。

他必须首先确认这军报的真伪与详情!这关乎整个大宋的安危,也关乎他下一步的棋该如何走。

(承)

福宁殿内,气氛凝重。赵祯迅速拆开军报,仔细阅读。文书来自永兴军路走马承受,内容确凿:辽国西京道(大同府)兵马近日频繁调动,数支精锐皮室军离开驻地,向南部边境方向运动,规模与意图不明,边关诸堡已加强戒备。

军报是真的!辽人确实有异动!

赵祯的心沉甸甸的。内忧未平,外患又起!这绝非巧合!他甚至怀疑,这辽军的异动,是否也与那隐藏在暗处的黑手有关?对方不仅能操纵宫廷阴谋,难道还能影响辽国军事?

“陈大伴,”赵祯放下军报,声音低沉,“立刻传旨,召中书、枢密院主要大臣,及三司使,即刻入宫,于紫宸殿偏殿议政!”

“老奴遵旨!”陈忠和知道事关重大,连忙前去传旨。

在等待大臣们入宫的间隙,赵祯迅速思考着。边关军情不容耽搁,必须立刻商讨对策。但同时,宫内刚刚发生的这场未遂的“兵谏”,以及“烬尘”案真相的揭露,也必须借此机会,做一个了断!他要利用这外患的压力,反过来解决内忧!

(转)

紫宸殿偏殿内,接到紧急诏令的宰相吕夷简、参知政事晏殊、枢密使张耆、三司使程琳等重臣匆匆赶到。当他们看到皇帝手中那份边关急报时,所有人的脸色都变得无比严肃。

“众卿都看看吧。”赵祯将军报递给吕夷简,“辽人异动,意图不明,边关告急。”

大臣们传阅着军报,殿内一片沉寂,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每个人的眉头都紧锁着,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陛下,”枢密使张耆率先开口,语气沉重,“西京道乃辽国重镇,其精锐南调,绝非寻常巡边。臣恐其有南下叩关之意,需即刻调兵遣将,加强河北、河东诸路防务!”

“调兵遣将,粮饷何来?”三司使程琳立刻提出了现实问题,“去岁河北水患,赈济已耗费大量钱粮,国库并不充盈。若大规模用兵,钱粮恐难以为继。”

吕夷简沉吟道:“是否用兵,尚需查明辽人真实意图。可先令边关谨守壁垒,多派斥候探明虚实。同时,遣使赴辽,探听风声,或可缓其兵锋。”

大臣们就军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是战是和,是守是攻,牵涉到国力、军备、外交等诸多方面。

赵祯静静地听着,直到众人争论稍歇,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众卿所议,皆是为国筹谋,朕心甚慰。然,在议定边事之前,朕有一事,不得不先让众卿知晓。”

他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重臣,语气变得沉痛而锐利:“就在方才,朕在这宫禁之内,宣佑门前,险些被殿前司的甲士,用刀戟逼回福宁殿!”

“什么?!”

殿内瞬间一片哗然!所有大臣都惊得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赵祯。宫内动刀兵威逼皇帝?这是谋逆大罪!

赵祯将之前刘美奉“太后懿旨”封锁宫门、欲捉拿墨衡的事情,简略却清晰地叙述了一遍,重点强调了“烬尘”演示所揭示的真相,以及有人以此构陷君王、动摇国本的阴谋。

“……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奸佞作乱,甚至不惜动用禁军,威逼宫禁!”赵祯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若非河西急报恰好传来,尔等今日,恐怕见到的就不是在此议政的朕了!”

(合)

这番控诉,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所有大臣都被这骇人听闻的内幕惊呆了。尤其是联想到刚刚确认的边关军情,更是感到一阵后怕!若皇帝真的被软禁甚至……那大宋此刻将陷入何等混乱的境地?辽人岂会放过如此良机?

“陛下!此事必须彻查!”晏殊第一个站出来,脸色铁青,“宫内动兵,构陷君王,此乃十恶不赦之罪!无论涉及何人,绝不能姑息!”

“臣附议!”

“必须严惩不贷!”

其他大臣也纷纷表态。在这种涉及皇权根本和国家安全的大是大非面前,他们的立场空前一致。

赵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借助外患的压力和群臣的愤慨,成功地将刘美乃至其背后的太后,推到了风口浪尖,将宫内斗争的主动权,重新抓回了一些在手中。

“刘美及其相关人等,暂时圈禁府中,听候审查。”赵祯下达了第一条命令,随即话锋一转,“然,当务之急,仍是边关军情!攘外必先安内,安内亦需攘外!朕决议,采纳吕相公之议,边关谨守,遣使探辽,同时,秘密调永兴军路、秦风路部分精锐,向河北方向移动,以备不测!粮草事宜,由三司尽快筹措方案!”

他的决策清晰果断,既回应了军情,也借此巩固了自己的权威。

“臣等遵旨!”众臣躬身领命。经此一事,他们看向这位少年天子的目光中,多了几分真正的敬畏。

(悬念结尾)

议政结束,众臣匆匆离去,分头准备。赵祯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刚回到福宁殿,范仲淹便秘密求见。

“陛下,墨工匠已被安全转移。他让臣禀报,他对那《秘篇》残片的研究,有了新的发现。”范仲淹低声道,“残片上除了‘烬尘’之法,那些无法辨识的古老符号,经过他连夜破译,似乎指向了一个具体的方位,或者是一个代号……与‘西’、‘夏’二字有关!”

西?夏?

赵祯眉头猛地一皱。西夏?

难道……这天工门的禁忌秘术,以及宝慈殿的纵火阴谋,不仅仅牵扯到辽国,还与西边的西夏有关?

而几乎与此同时,陈忠和也送来了一份来自皇城司的密报——今日清晨,有一支规模不大的西夏使团,以恭贺新君登基为名,已抵达汴京,入住都亭西驿!

西夏使团,在这个敏感的时刻,突然入京了!

赵祯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感觉一张更大、更复杂的网,正在缓缓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