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 > 第49章 僵局与“曲线救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9章 僵局与“曲线救国”

第49章:僵局与“曲线救国”

包拯密信中透露出的困境,如同一盆冰水,将赵祯因朝堂小胜而生出的些许振奋浇灭殆尽。证人身亡,线索中断,涉及京城权贵……每一个词都意味着京西那块硬骨头,比想象中更难啃。包拯和小桂子在那里的每一步,都可能踏在刀尖之上。

“更强力之支持……”赵祯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他还能提供什么?派兵?他无兵权。施压?他连朝堂都无法完全掌控。他最大的依仗——皇帝的权威,在太后垂帘和权相掣肘的现实下,显得如此苍白。

直接的道路似乎都被堵死了。他必须再次发挥自己“曲线救国”的特长,从侧面寻找突破口。既然京西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账目混乱,且可能涉及京城权贵的资金往来,那么,能否从京城这边,找到一些与之相关的蛛丝马迹?

他的思路再次回到了数据和分析上。京西的贪腐网络需要将贪墨的钱粮变现、转移,必然会留下资金流动的痕迹。这些痕迹,在京城这个消费和资本的中心,或许会以某种形式显现出来。

他想到了之前小桂子在御膳房“审计”时,曾隐约发现宫中某些大型采买与特定商号关联的线索。虽然那只是冰山一角,且证据模糊,但方向或许是对的。

他手中目前唯一能合法、系统接触到的,具有一定数据量的领域,除了御膳房,就是那个正在“校勘地理志兼带研究漕运数据”的编修书局了。

他再次驾临书局,这一次,他对周、吴两位翰林提出了一个更“深入”的研究方向。

“二位先生,朕近日思及漕运之于国本的重要性,心有所感。”赵祯拿着一份刚刚整理出来的、近五年漕粮入京数量的简单汇总表(这是书局目前能做到的极限),脸上露出探究的神色,“漕粮自东南而来,入京之后,除入库、支用外,其周转流通,亦关乎京城百业。朕在想,若能大致了解与漕运相关的行业,诸如仓储、搬运、乃至依托漕粮发展的某些工坊、商号,其近年来的兴衰起伏,或能更全面地理解漕运之经济意义。不知……崇文院旧档之中,有无此类……不甚起眼的商事记载,可供参详?”

他将调查目标,从纯粹的漕运数据,延伸到了与漕运相关的产业链和商业活动。这依旧是在“经济地理研究”的框架内,但指向性已经更加明确——他要寻找那些可能与漕运贪腐资金洗白、流转相关的商业实体。

周、吴两位翰林面面相觑,觉得皇帝这“格物”的范围是越来越广,越来越偏了。研究商贾之事,在他们看来有些“不入流”,但皇帝态度诚恳,且打着“理解漕运经济意义”的旗号,他们也不好直接反驳。

吴翰林沉吟道:“陛下,此类市井商贾记录,多散佚不全,且未必可信。崇文院所藏,或有一些前朝《东京梦华录》之类的杂书笔记,间或提及,然皆零碎,难成系统。”

“无妨,无妨。”赵祯立刻表示,“只需有些许记载便可,朕亦知此事艰难,只为开阔眼界,不求定论。”

在他的坚持下,两位老翰林只得答应下来,开始在那些他们平日不屑一顾的杂书、笔记、乃至一些过时的官府告示存底中,翻找关于京城仓储、运输、大型商号等方面的零星记载。

这个过程效率极低,且找到的信息真假难辨,但赵祯要的就是这个“广撒网”的过程。他让双喜也参与进来,负责将书局找到的这些零碎商业信息记录下来,不拘泥于真伪,只做原始积累。

与此同时,赵祯也没有放弃对宫廷内部的观察。他让暂时接替小桂子部分工作的兰儿,在确保“实验室”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制作香皂、面脂需要采购多种原料的便利,留意市面上一部分与宫廷采买清单有重叠的、非必需奢侈品的价格波动和供货来源。他怀疑,某些来路不正的资金,可能会流入这些奢侈品市场进行消费或囤积。

这是一场极其笨拙、且希望渺茫的搜寻。赵祯自己也知道,凭借他手中这点可怜的资源和人手,想要在茫茫人海的汴京城中,找到与京西贪腐案直接相关的资金线索,无异于大海捞针。

然而,就在他埋首于这繁琐且看似徒劳的信息收集工作时,陈忠和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似乎与京西案毫无关联的消息——太后的弟弟,也就是他的舅舅,卫国公刘美,近日似乎迷上了搜集古玩玉器,出手阔绰,连续从几家古董店购入了数件前朝珍品,其中一件汉代玉璧,更是花费了足足五千贯!

五千贯!这几乎是一个中等官员家族数年的用度!赵祯的瞳孔骤然收缩。卫国公刘美,他虽不直接参与朝政,但身份特殊,他的巨额消费,其资金来源是否完全清白?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敏感的时刻,如此高调的行事,是单纯的个人爱好,还是……某种信号?亦或是,这奢靡的消费背后,本身就与某些见不得光的资金流动有关?这条看似无关的消息,像一颗投入死水中的石子,在赵祯心中漾开了层层疑窦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