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怒踏山河 > 第98章 来自苏联的支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开春刚过,积雪还没化干净,北境的山林里还透着一股子寒气。这天晌午,哨兵急匆匆跑进指挥部,报告说有一支队伍正从北边过来,看着装不像鬼子,也不像普通老百姓,队伍里还有几辆马车,盖得严严实实的。

杨靖宇立刻带着陈青山、林晚秋等人迎了出去。走到营地口,远远就看见一支二三十人的队伍正朝这边走来。打头的是个身材高大、穿着苏军大衣、鼻梁挺高的外国人,旁边跟着几个像是护卫的士兵,后面是拉着物资的马车,赶车的也都是穿着厚棉袄、脸冻得通红的汉子。

那外国人看见杨靖宇他们,加快脚步走上前,生硬地用中文说道:“您……就是杨靖宇司令员?我,是苏联方面,派来的军事顾问,彼得罗夫。”他一边说,一边伸出手。

杨靖宇赶紧握住他的手,心里一阵激动:“彼得罗夫同志!欢迎!真没想到,你们能在这时候过来!”他打量着彼得罗夫,这人约莫四十岁年纪,脸膛被风吹得发红,眼神却很亮,看着就是个爽快人。

彼得罗夫回头指了指身后的马车,语气带着几分自豪:“杨司令,这些,是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战的,一点支持。两挺,马克沁重机枪,六十支,莫辛-纳甘步枪,十五箱手榴弹。还有,药品,磺胺粉,奎宁,很多。”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们知道,你们,最需要这些。”

杨靖宇看着那一辆辆沉甸甸的马车,眼眶有些发热。这些装备和药品,对缺枪少弹、缺医少药的抗联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他用力晃了晃彼得罗夫的手:“太感谢了!谢谢苏联人民!谢谢斯大林同志!我们一定用这些武器,狠狠打击日本法西斯,把他们赶出中国去!”

战士们和老乡们听说苏联老大哥送东西来了,都围了过来,看着马车上的物资,个个喜笑颜开。秦啸岳挤到前面,摸着那油光锃亮、带着冷却水管的重机枪,爱不释手,咧着嘴笑:“好家伙!这铁疙瘩真带劲!比咱们那老掉牙的强太多了!有了它,看鬼子还敢不敢嚣张!”

彼得罗夫看到秦啸岳对重机枪感兴趣,便走过去,比划着讲解起来:“这个,马克沁,厉害。射击,要稳,控制,连发。”他示意护卫的士兵拿来一箱子弹,亲自操作起来,装弹、拉枪机、瞄准,“哒哒哒”一个短点射,子弹打在远处的树干上,噗噗作响,威力惊人。

秦啸岳看得眼睛发直,搓着手说:“彼得罗夫同志,您得教教俺!这大家伙咋用才能打得准又省子弹?”

彼得罗夫哈哈一笑,拍着秦啸岳的肩膀:“好!你,是条汉子!我,教你!”接下来的几天,彼得罗夫就成了抗联战士们的临时教官。他不光教重机枪的使用、保养和战术配合,还教战士们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手榴弹,比如怎么投掷得更远更准,怎么利用地形进行攻坚和防御。他讲解战术时,经常在地上画草图,虽然中文说得磕磕巴巴,但配合手势,大家都能明白个大概。

“协同,重要!”彼得罗夫反复强调,“机枪,掩护;步兵,冲锋。不能,乱。”他组织了几次小规模的实战演练,让战士们体会轻重火力如何配合。秦啸岳学得最快,很快就掌握了重机枪的射击要领,抱着机枪的样子活像抱了个宝贝疙瘩。

除了军事训练,苏联运输队带来的那台小型发电机和几部新电台,更是让林晚秋的通讯队如虎添翼。以前靠手摇或者偶尔利用小河沟的水力发电,信号时好时坏,跟关内联系非常困难。现在有了这台烧汽油的“铁疙瘩”,电台可以持续稳定工作,功率也大了不少。

林晚秋带着王小草等报务员,迫不及待地调试新设备。当清晰的电波声从耳机里传出,并且成功与关内八路军的一个根据地建立了稳定联络时,整个通讯帐篷都沸腾了。林晚秋激动地对彼得罗夫说:“彼得罗夫同志,这台发电机太重要了!有了它,我们的消息就不再是孤立的了,能和党中央、和全国的抗日战场连在一起了!”

彼得罗夫看着这些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坚持工作的女兵,眼中流露出敬佩:“你们,很了不起。通讯,是神经。信息畅通,才能,打胜仗。”

休息的时候,彼得罗夫和杨靖宇、陈青山他们围坐在火堆旁聊天。彼得罗夫带来了国际反法西斯战场的最新消息:“斯大林格勒,我们,胜利了!德国法西斯,损失,惨重!”他挥舞着拳头,“太平洋,美国,也在反击。日本鬼子,日子,不好过了!”

这些消息像春风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根据地。战士们听了,斗志更加高昂。原来不只是咱们在东北的山林里跟鬼子拼命,全世界都在反抗法西斯!胜利的希望,感觉一下子就近了很多。

彼得罗夫还跟杨靖宇聊起了苏联国内的情况,聊他们怎么对付德国侵略者,怎么组织敌后游击战。虽然国情不同,但很多斗争经验是相通的。杨靖宇听得非常认真,觉得很有启发。

短暂的几天相处,抗联战士和苏联同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语言不通,但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明白彼此的心意。都是打鬼子的,那就是战友,是兄弟!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根据地简单准备了点吃的,算是给彼得罗夫和运输队的同志们送行。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就是热乎乎的土豆、玉米饼子,还有老乡送来的腌菜,但气氛却很热烈。

彼得罗夫端起一碗热水,以水代酒,对杨靖宇说:“杨司令,你们,在这里,坚持抗战,非常不容易。苏联人民,佩服你们!我们,是同志,是战友。以后,还会,继续支持你们!”

杨靖宇也端起碗,动情地说:“彼得罗夫同志,谢谢你们!你们带来的不光是武器药品,更是信心和希望!请转告苏联人民,我们中国人民,一定会战斗到底,直到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咱们团结一心,一定能打败共同的敌人!”

第二天一早,彼得罗夫和运输队就要返回了。杨靖宇、陈青山、林晚秋等人一直把他们送到营地外很远。看着队伍消失在晨雾弥漫的山林中,大家心里都暖烘烘的,又充满了力量。

秦啸岳摸着身边那挺崭新的重机枪,咧着嘴笑:“这下可好了!家伙硬气了,下次鬼子再来,非得让他们尝尝这‘水冷式’的厉害!”

林晚秋则想着如何利用新电台,建立更完善的情报网络。陈青山和杨靖宇讨论着下一步的训练和作战计划,如何将新装备和学到的战术更快地融入到部队中去。

苏联的这次支援,就像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了北境抗联根据地。它带来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武器装备和药品,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鼓舞和国际视野。战士们更加坚信,他们不是孤军在奋战,他们的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胜利终将属于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这股力量,将支撑着他们,去迎接接下来更加艰巨、也更加充满希望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