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怒踏山河 > 第135章 公路塌方的紧急抢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5章 公路塌方的紧急抢修

第 135 章 公路塌方的紧急抢修

夏天刚到没几天,北境的天就跟娃娃脸似的,说变就变。刚才还是响晴薄日,转眼间,从东南方向就压过来黑沉沉的乌云,跟口倒扣的大黑锅一样,把日头遮得严严实实。紧跟着,炸雷一个接一个在头顶上滚,豆大的雨点,没头没脑地砸下来,噼里啪啦,打在屋顶上、树叶上、刚修出点模样的路面上,那声音大得吓人。

这雨,一下起来就没完没了,连着下了两天两夜,沟沟坎坎里都是黄泥水,平日里温顺的小河沟,也跟发了疯似的,浑黄的河水翻腾着往上涨。

就在第三天头上,坏消息到底还是传来了——通辽镇附近,一段刚修到一半、还没完全夯实的路基,到底没扛住这连天的雨水浸泡和冲刷,“轰隆”一声,塌下去一大片!碎石、泥土混着雨水,像山体滑坡一样,把好不容易开辟出来的路面堵了个严严实实,跟肠梗阻似的。更要命的是,几辆从关内好不容易搞来、准备运往黑风岭主工地的钢材和水泥车,正好被堵在了塌方区的另一边,进退不得。

消息像插了翅膀,顶着风雨传回了黑风岭根据地。

陈青山正带着战士们检查营房有没有漏雨,一听通信员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心里“咯噔”一沉。这条路,可是北境“五年规划”里顶要紧的“希望路”,多少老乡眼巴巴盼着呢!塌方耽误一天,整个工程进度就得拖后好几天,那些等着用的钢材水泥,更是耽搁不起。

“集合!立刻集合!”陈青山的声音瞬间盖过了哗哗的雨声,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他一把抓过靠在墙角的步枪,眼神锐利得像要把这雨幕撕开,“一队、二队,还有民兵应急分队,全部带上!沙袋、绳索、铁锹、镐头,能带的都带上!会水的、体力好的跟我先走!其他人跟上,快!快!”

命令一下,整个营地就像上了紧条发条,瞬间动了起来。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一百名精锐战士和五十名骨干民兵已经集结完毕。也顾不上穿什么雨衣了,大伙儿扛起工具,顶着劈头盖脸的暴雨,深一脚浅一脚地就冲进了泥泞里,朝着通辽镇方向狂奔。泥水溅得满身满脸,裤腿很快就被湿透的泥浆裹住,沉甸甸的,每迈一步都格外吃力。但没人放慢脚步,心里都揣着一团火:早到一分钟,路就能早一分钟抢通!

等陈青山带着先头部队赶到塌方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段路正好修在半山腰上,一边是陡峭的山壁,不断有混着石块的泥水往下流,另一边就是几十米深的乱石沟,看着就眼晕。塌方的地方有十几米长,大量的碎石和湿滑的泥土堆在路中间,把路堵得死死的。几辆满载物资的马车孤零零地停在塌方体另一边,车把式们正急得团团转。

“老赵!先看看情况!”陈青山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朝身后喊道。

赵老根应了一声,带着他那几个老猎户出身的护林队员就凑了上去。他们没急着动手清理,而是像往常在山里巡逻一样,眯着眼,仔细打量着塌方体的结构、山壁的稳定程度,又冒着危险,绕到侧面去查看地形。

过了一会儿,赵老根踩着泥水回来,脸上带着山里人特有的沉稳:“青山,这塌方体又湿又滑,底下还不稳,不能硬来。我看旁边山梁子那边,好像有条以前采药人踩出来的野路子,虽然窄点、陡点,但稍微平整一下,让空车和马匹小心点绕过去,应该没问题。先把堵在路上的物资运走,咱们再安心收拾这堆烂摊子!”

陈青山立刻点头:“好!就按您说的办!栓柱,你带几个人,跟着老赵叔去探路、平整那个临时通道!其他人,原地待命,检查工具,准备抢修!”

赵老根和栓柱他们立刻行动起来,像灵巧的山羊一样,消失在侧面的山林里。大约过了一个多时辰,栓柱浑身湿透、满脸兴奋地跑回来报告:“队长!路探好了!稍微修整了一下,马车能勉强过去!”

“好!”陈青山一拍大腿,“通知那边的车把式,跟着老赵叔的人,从临时通道绕行!一定要注意安全!等物资车一走,咱们就动手!”

眼看着宝贵的钢材水泥被安全转移,大家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一半。接下来,就是啃眼前这块硬骨头了。

“同志们!轮到咱们上了!”陈青山大吼一声,给自己鼓劲,也是给大家打气,“分成三组!一组负责警戒,盯着山壁,有松动的石头提前预警!二组跟我清理表面的碎石和浮土!三组准备木料,等清理得差不多了,立刻打桩加固边坡!行动!”

话音未落,陈青山第一个跳进了齐膝深的泥浆里,抡起铁锹就开始铲。战士们和民兵们见队长带头,哪还有半点犹豫,“呼啦”一下全跟着跳了进去。顿时,泥水飞溅,叮叮当当的铁器碰撞声、吆喝号子声、雨水声混成一片,在这荒凉的山谷里奏响了一曲紧张的战歌。

小石头负责带领民兵运送木料。他们需要把从附近林子里砍来的粗实桦木,扛到塌方路段,用来打桩支撑可能继续滑落的边坡。这些桦木又长又沉,被雨水一泡,更是死沉死沉。小石头二话不说,弯腰扛起一根比自己腰还粗的木料,喊了一声“跟我上!”,就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塌方点走。泥地湿滑,肩上沉重,他咬紧牙关,脚步却异常沉稳,一边走还一边大声提醒后面的同伴:“注意脚下!看准了再落脚!别滑到沟里去!”

雨水顺着他的头发、脸颊往下淌,和汗水混在一起,根本分不清。身上的衣服早就湿透,紧紧贴在身上,勾勒出年轻人逐渐坚实的肌肉线条。但他顾不上这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儿,再快点儿!把木料运过去,把路修通!

就在这紧张抢修的时候,林晚秋也带着后勤支援的队伍赶到了。她在附近的村子里,组织起老乡们烧开水、蒸窝头、熬菜汤。张家沟的张婶听到消息,带着几个手脚利落的妇女,提着装满滚烫开水的木桶,深一脚浅一脚地送到工地上。

“孩子们!快,快喝口热水暖暖身子!这雨淋着,别冻坏了!”张婶扯着嗓子,把一碗碗热水递到满身泥泞的战士们手里。看着这些年轻娃娃在泥水里拼命,她心疼得直抹眼角。

一个年轻战士接过碗,憨厚地笑了笑:“谢谢大婶!不冷,干活热乎着呢!”说完,仰头“咕咚咕咚”几口就把热水灌了下去,一抹嘴,又转身冲进了雨幕里。

林晚秋也没闲着,她挨个查看战士们的情况,把干爽的毛巾、备用的衣物送到需要的人手里,又协调着把热乎的干粮分发下去。她的到来,像一股暖流,让在风雨中奋战的军民们心里更加踏实。

清理工作进行得比预想中还要艰难。塌方体的泥土因为饱含雨水,变得格外粘稠,一铁锹下去,往往只能铲起一点点,还特别费劲。有的地方,大块的岩石嵌在泥里,需要用钢钎和撬棍一点点松动,才能搬走。手上磨出了水泡,水泡又磨破了,混着泥水,钻心地疼,但没人吭一声,都在咬牙坚持。

赵老根带着人弄来的临时通道发挥了巨大作用,确保了物资的转运,也让抢修队伍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清理工作中。

时间一点点过去,雨势渐渐小了些,但天色也暗了下来。陈青山下令点起篝火和火把,连夜抢修!通红的火光照耀着一张张沾满泥浆却写满坚毅的脸庞,铁器与石头的碰撞声在夜色中传得更远。

小石头和民兵们来回穿梭,把一根根坚实的木料运到指定位置。负责加固的战士们抡起大锤,把木桩深深地砸进边坡的泥土里,“咚咚”的声响,像是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带着沉甸甸的力量。

饿了,就着雨水啃几口林晚秋她们送来的窝头;渴了,舀起一瓢浑浊的雨水灌下去;累了,就靠在还没清理完的石头上喘口气,互相鼓劲:“加把劲!眼看就要通了!”

就这样,在军民齐心协力、不分昼夜的奋战下,两天两夜后,塌方路段终于被彻底清理干净,边坡也用木桩和沙袋进行了初步加固。当第一辆满载钢材的马车,在众人的注视下,小心翼翼、却又平稳地驶过这段曾经被阻断的道路时,整个工地瞬间沸腾了!

“通啦!路通啦!”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嗓子,紧接着,欢呼声、口哨声、掌声响成一片,在山谷里久久回荡。战士们、民兵们、老乡们,互相拍打着肩膀,尽管浑身泥泞,疲惫不堪,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和自豪。

陈青山走到赵老根身边,看着眼前通畅的路面,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用力拍了拍赵老根结实的肩膀:“老赵叔,这次真多亏了您!要不是您及时找到那条临时通道,咱们的物资可就抓瞎了,这路还不知道要堵到啥时候!”

赵老根咧开嘴,露出被旱烟熏得发黄的牙齿,憨厚地笑了笑,摆手道:“嗨,青山,说这干啥?这公路是咱北境大家的命根子,是咱们自个儿的‘希望路’!出了事,谁都得尽心,谁都得往上冲!我这把老骨头,能派上点用场,心里头高兴!”

雨水洗过的天空,格外澄净,一弯新月挂在天边,清辉洒在这片刚刚经历了一场硬仗的土地上。虽然满目疮痍,但那条重新畅通的道路,却像一道倔强的疤痕,昭示着生命力的顽强。军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收拾着工具,准备返回营地。尽管身体累到了极点,但心里却是火热的,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他们知道,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跨不过去的沟坎,没有修不通的道路。北境的明天,就像脚下这条重新延伸向远方的路一样,注定会越走越宽阔,越走越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