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科技王冠 > 第12章 第一个难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个逻辑模块的成功,让实验室里低迷许久的气氛为之一振。大家围着那个闪烁着微弱指示灯的小方块,像看什么稀世珍宝,脸上都洋溢着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太好了!照这个路子下去,咱们的运算器有戏!”王铁柱搓着手,已经开始憧憬把几十个、几百个这样的模块连接起来的壮观场景。

“先别高兴太早。”陆知行给大家泼了盆必要的冷水,“一个模块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要面对的难题,会一个接一个。”

他的预感很快应验了。当他们开始尝试将几个“与非门”模块连接起来,搭建一个更复杂的、具有记忆功能的触发器(Flip-Flop)电路时,第一个真正的技术难题,如同拦路虎般出现了——稳定性问题。

单个模块测试时好好的,一旦连接起来,组成稍复杂的电路,工作状态就变得极不可靠。输出信号时有时无,电平飘忽不定,像是生了病一样。有时候用手轻轻碰一下电路板,或者旁边有人走过带起一点震动,整个电路就“罢工”了。

“咋回事?这玩意儿还认生?”王铁柱急得满头大汗,拿着万用表这里量量,那里测测,却找不到明显的虚焊或者短路。

刘思敏记录下的测试数据更是惨不忍睹,波形图上充满了毛刺和跳变,完全没有理论上的干净利落。

“是干扰问题。”陆知行仔细观察后,下了判断,“咱们用的这些晶体管,本身性能参数就离散性大,对温度、电源波动特别敏感。加上咱们手工焊接,布线也不可能完全理想,引入的分布电容、电感,还有空间电磁干扰,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现在这种极不稳定的状态。”

“那咋整?”王铁柱没辙了,“总不能给每个晶体管盖个小房子隔离起来吧?”

“土办法有土办法的招。”陆知行没有被难倒,他拿起电路板,仔细端详,“首先,电源得想办法稳住。咱们现在用的这个简易电源,波纹太大了。”

他带着王铁柱,利用手头能找到的旧电容、电感,给电源输出端加装了一个简单的π型滤波电路。虽然简陋,但测试下来,电源的直流平稳度确实提高了一点点。

“其次,布线要优化。”陆知行拿起铅笔,在纸上重新画走线,“信号线和电源线尽量分开,平行走线不能太长。关键节点,可以尝试加个小容量的电容对地滤波,吸收掉高频噪声。”

“还有,”他指着那些晶体管,“每个晶体管的基极和发射极,可以考虑串个小电阻,限制一下电流,也能提高点稳定性。”

这些措施,都是基于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微操”。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对着生病的电路“望闻问切”,然后开出一个个看似简单却直指病灶的“药方”。

改进的过程繁琐而枯燥。需要反复试验不同的电阻电容值,不断调整布线方案。常常是这里刚稳定一点,那里又出问题了。实验室里堆满了各种废弃的焊接尝试和记录失败数据的草稿纸。

王铁柱的耐心快要被耗尽了,有次差点把烙铁扔了:“娘的!这比伺候祖宗还难!”

刘思敏也累得眼圈发黑,但依旧坚持记录着每一次微小的参数变化。

陆知行始终沉住气,带领大家一点点地磨。他知道,这是通往自主研制道路上必须经历的“阵痛”。不把这些最基础的、隐藏在细节里的“魔鬼”抓出来,以后更复杂的系统根本无从谈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个星期不厌其烦的调试、改进、再调试,当王铁柱再次小心翼翼地给那个由几个模块组成的触发器电路上电时,示波器上的波形,终于第一次清晰地、稳定地展现出了预期的双稳态特性!

“稳了!这次真他娘的稳了!”王铁柱看着那如同教科书般完美的方波,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

刘思敏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无比欣慰的笑容。

陆知行也点了点头,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第一个真正的技术难题,在他们的坚持和智慧下,被成功攻克了。这不仅解决了一个具体电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后续更复杂系统的搭建,积累了宝贵的、应对稳定性挑战的经验。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解决第一个难题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