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科技王冠 > 第69章 验证惊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经过不眠不休、近乎燃烧生命般的数据分析和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旨在放大和捕捉这“幽灵偏差”的针对性实验,陆知行终于凭借其超越时代的深厚理论功底和近乎直觉的敏锐洞察力,将问题源头从晶体管计算机本身的核心设计,一步步追踪、锁定在了为整个实验室供电的外部市电线路上!基地建于戈壁腹地,电力供应依赖几十公里外一个老旧的火力发电厂,输电线路长,沿途负载复杂且波动巨大,存在着极其隐蔽的、周期性的瞬时电压跌落(Voltage Sag)和丰富的高次谐波干扰。正是这微弱的“脏电”,在计算机进行特定高负荷运算、内部开关电流急剧变化的瞬间,影响了其内部极其精密的时钟基准电路和模拟-数字转换器的参考电压,从而诱发了那随机出现的、幽灵般的计算偏差!

这个发现让所有核心知情人都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至少问题不在计算机的核心架构和晶体管本身,证明了技术路线的正确性。但解决它,意味着需要为这台对“血液纯度”要求极高的“大脑”,单独配备一套独立的、超宽范围、超低纹波、动态响应极快的精密净化稳压电源系统。而留给他们的时间,只剩下不到十天!真正的生死时速!

基地负责动力和供电的专家看了陆知行设计的电源方案,眉头拧成了一个死疙瘩,连连摇头:“陆工,不是我泼冷水,你这个稳压精度(±0.1%)和输出纹波系数(<1mV)的要求,太高了!简直是对标国际顶级实验室的标准!基地现有的元器件储备库里,那些大功率调整管、精密运放、还有低ESR(等效串联电阻)的滤波电容,性能根本达不到这个等级!必须立刻向部里打紧急报告,申请调用战略储备库里的特规器件!可这流程,层层审批,加上调拨运输,没有一个月时间,根本下不来!时间,绝对绝对来不及了!”

就在所有人再次陷入绝望,连雷大校都面色凝重地开始召集会议,商讨是否要启动风险极高、性能大打折扣的备份方案时,基地那位负责管理废旧物资仓库、头发花白、平时沉默寡言的老管理员陈师傅,在给他们运送一批新领的劳保手套时,无意中听到了技术人员们关于电源难题的激烈讨论。

“那个…几位领导,”陈师傅怯生生地插了一句,带着浓重的甘肃口音,搓着粗糙的手,“俺…俺好像记得…几年前,从老毛子(苏联)专家撤走时,换下来一批他们早期援助的、好像是什么…精密测量仪器还是电台的大家伙,当时说报废了,就一直扔在废料库最里头那个防空洞改的仓库里,落满了灰。里头好像有些个头挺大的‘铁疙瘩’(指扼流圈)和‘油罐子’(指油浸电容),看着挺沉实…不知道…对你们有没有啥用?”

陆知行一听,如同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一线微光,立刻让陈师傅带他去那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废料库。在一个阴暗、潮湿、布满蛛网和锈蚀设备的角落,他们真的找到了几个落满厚厚灰尘、铭牌字迹已经模糊难辨的、苏联制造的大功率c型铁芯扼流圈和巨大的金属壳油浸电容!测试下来,虽然外观陈旧,有的甚至外壳有轻微凹陷,但其惊人的电感量、巨大的容量和耐压值,以及自身极低的介质损耗和ESR,其综合性能参数竟然意外地符合,甚至部分关键指标还超过了陆知行的设计要求!这些苏制老元件,用料扎实,工艺粗暴,但性能异常稳定可靠!

“就是它们了!天无绝人之路!陈师傅,您可是立了大功了!”陆知行如获至宝,兴奋地拍着那冰冷粗糙的金属外壳,灰尘噗噗往下掉。

基地的机加工车间再次彻夜灯火通明,老师傅们根据陆知行现场绘制、修改的图纸,利用库存的优质硅钢片和粗铜线,手工绕制特种低漏磁变压器,改造加固军用标准的重型机箱。陆知行和组员们则负责核心的串联稳压调整电路、有源滤波器和过压过流保护电路的焊接与调试。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分钟都像拉紧的弓弦。空气中弥漫着焊锡、绝缘漆、机油和紧张汗水混合的独特气味。每个人的眼睛都死死盯着手中的活儿,不敢有丝毫差错。

新的、散发着变压器油和绝缘漆味道的电源模块,终于抢在最后时限前几个小时完成。小心翼翼地接入系统,接通电源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屏住呼吸,围在高精度八位半数字万用表和顶级示波器前,眼睛死死盯着屏幕。

当那个困扰他们许久、如同附骨之疽般的幽灵偏差波形,在采用了这套“老将新用”的独立净化电源后,终于从示波器屏幕上彻底、干净地消失,变成一条完美光滑、笔直如尺的水平基线时,实验室里先是陷入了一种极致的、落针可闻的寂静,仿佛时间都停止了流动。随即,爆发出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加狂烈、几乎要掀翻屋顶的、带着哭腔的欢呼和呐喊!

“成功了!彻底解决了!!干净了!!”高工激动得一把抱住身边同样热泪盈眶的同事,用力捶打着对方的后背。几个年轻组员更是相拥着跳了起来,激动得语无伦次,又哭又笑。

这次真正意义上的、惊心动魄的最终验证,不仅解决了最后一个技术难题,更以铁一般无可辩驳的事实,彻底击碎了所有剩余的、来自任何方向的质疑和最后的侥幸心理。连魏工在私下看了那份记录着完美测试曲线的最终报告后,也沉默地、悄无声息地收拾了自己的东西,从此在涉及晶体管计算机技术和后续项目的任何讨论中,再未公开发表过任何反对意见,仿佛从这个技术争论的舞台上彻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