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科技王冠 > 第82章 远方的回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暮春的北京,杨絮纷飞。卫星成功发射的喜悦尚未散去,研究院里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总体单位送来的感谢信被郑重地挂在会议室的墙上,但所有人的目光,都已经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清晨的研究室里,气氛与往常有些不同。那台曾经占据核心位置的测试台如今空了出来,取而代之的是铺满整张会议桌的新图纸。陆知行站在桌前,手中拿着一份刚到的机密文件。

同志们,他的声音沉稳有力,上级已经批准了我们的新项目——为载人航天工程研制新一代箭载计算机。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兴奋声。赵庆民忍不住站起身:载人航天?那我们研制的计算机要承担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保障?

正是。陆知行展开图纸,这次的要求比卫星更高。除了更高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还必须具备智能故障诊断和自主应急处理能力。

林云深推了推眼镜,已经开始在笔记本上演算: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全新的架构设计。现有的系统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

雷震宇仔细查看着技术指标,眉头微皱:重量和功耗限制更加严格,还要在极端环境下保证绝对可靠。这个挑战不小。

就在大家热烈讨论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苏青筠抱着女儿站在门口,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

晓星想爸爸了。她轻声说,顺便给大家带了点心来。

小晓星已经三个月大,在母亲怀里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充满图纸和仪器的地方。王铁柱第一个迎上去,小心翼翼地逗弄着婴儿。

让叔叔抱抱好不好?他粗犷的脸上露出难得的温柔。

赵庆民也凑过来:晓星长得真快,上次见她还那么小一点。

林云深远远地看着,忽然说:从生长发育曲线来看,这个阶段的婴儿应该开始对周围环境产生认知了。

他的话引得众人都笑起来。陆知行从妻子手中接过女儿,小家伙立即抓住了他的手指,发出咿呀的声音。

这一刻,研究室里严肃的技术讨论暂时让位给了温馨的家庭氛围。然而,细心的苏青筠注意到丈夫眉宇间的一丝忧虑。

待大家重新投入工作后,她轻声问道:遇到难题了?

陆知行叹了口气:载人航天对可靠性的要求是前所未有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苏青筠理解地点点头:记得我实习时参与过一次重大手术。主刀医生说过,越是重大的责任,越需要保持冷静和专注。

这番话让陆知行陷入了沉思。他想起卫星发射前经历的种种考验,想起团队一次次攻克难关的经历。是的,他们有能力迎接这个新的挑战。

下午的技术讨论会上,陆知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认为,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计算机的架构。不仅要考虑硬件冗余,还要在软件层面实现智能容错。

林云深立即响应:我们可以借鉴生物神经系统的原理,设计一个具有自愈能力的计算系统。

这个想法很好。赵庆民兴奋地补充,就像人体一样,某个部位出现问题,其他部分能够自动补偿。

雷震宇却提出了现实的困难:这样的系统复杂度会大大增加。以我们现有的技术储备,实现起来难度很大。

讨论一直持续到深夜。当陆知行回到家时,已是月上中天。推开家门,他发现客厅的灯还亮着,苏青筠正在灯下看书。

怎么还没睡?他轻声问道。

在等你。苏青筠放下书,晓星刚睡着,今天她第一次清楚地发出了的音。

这个消息让陆知行疲惫一扫而空。他轻手轻脚地走进卧室,看着女儿熟睡的小脸,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就在这时,电话铃响了。陆知行接起电话,听到雷震宇激动的声音:老陆,我刚收到消息,我们在卫星上使用的计算机运行状态非常好,所有数据都比预期还要理想!

这个好消息让陆知行精神一振。他回到客厅,对妻子说:我们的在太空中表现得很好。

苏青筠会意地笑了:就像晓星一样,都在健康成长。

第二天,带着这份喜悦,陆知行向团队宣布了这个好消息。同时,他也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既然第一代系统运行良好,说明我们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现在,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为载人航天打造更强大的。

新的攻关开始了。这一次,每个人都知道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有了之前的成功经验,团队充满信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研究室里常常上演这样的场景:一边是激烈的技术讨论,一边是苏青筠偶尔带着晓星来探班时带来的欢声笑语。这个小生命的存在,仿佛在提醒着每个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有时,陆知行会抱着女儿,站在研究室的窗前,指着远方的天空说:晓星,在那片星空里,有爸爸和叔叔们亲手打造的。将来,还会有更多。

苏青筠站在他身边,轻声接话:而且,会有中国人亲自去往那些星星。

暮色渐深,研究室的灯光次第亮起。在这个平凡的春夜里,一群追梦人正在为不平凡的梦想奋斗。他们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每一次突破,都在让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变得更加清晰。

星空依旧遥远,但有了这些脚踏实地的前行者,抵达星辰的路,正在一砖一瓦地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