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清史错位录 > 第13章 躲雨时撞见的黄马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章 躲雨时撞见的黄马褂

翰林院的门槛比工部高出三寸,刘阳明迈上台阶时,裤脚的泥点蹭在了汉白玉门柱上。他赶紧用袖子去擦,却越擦越脏,最后只能作罢 —— 反正从今天起,他就是这里的编修了,有的是时间慢慢打理。

李光地的书房里弥漫着檀香,老人戴着老花镜,手里捏着十三阿哥的纸条,眯着眼睛看了半天,才慢悠悠地说:“十三爷说你懂历史?”

“不敢说懂,” 刘阳明垂着手站在案前,后背挺得笔直,“只是读过几本史书,略知皮毛。”

“皮毛?” 李光地放下纸条,摘下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突然变得锐利,“那你说说,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

刘阳明心里一松。这问题在现代高中历史课本里就有,他略一沉吟,答道:“回大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二是儒家思想强调‘君权神授’,符合帝王统治的需要;三是……”

“够了。” 李光地抬手打断他,嘴角却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看来十三爷没看错人。你就在这翰林院编修《平准方略》,先从整理西北战事的奏折开始吧,有不懂的问沈德潜。”

他指了指旁边一个穿绿色官服的中年人,那人赶紧拱手:“下官遵命。”

刘阳明跟着沈德潜走出书房,才发现天阴得厉害,铅灰色的云压得很低,像要塌下来似的。沈德潜指着东边一间厢房:“刘编修就坐那里吧,笔墨纸砚都备好了,奏折在柜子里,你自己取。”

“多谢沈大人。” 刘阳明拱手道谢,心里却在盘算 —— 沈德潜是康熙、雍正两朝的文坛领袖,历史书上说他后来因为文字狱被剖棺戮尸,跟这种人打交道,可得格外小心。

厢房里很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和偶尔传来的翻书声。刘阳明打开柜子,里面堆满了奏折,牛皮纸封面已经泛黄,上面盖着 “军机房” 的印戳。他抽出一本,翻开一看,里面的字迹潦草,还有不少蒙古语词汇,看得他头都大了。

抄到未时,突然刮起一阵狂风,窗户被吹得 “哐当” 作响。刘阳明赶紧起身关窗,刚抓住窗棂,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瞬间连成线,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雨帘。

“好大的雨!” 沈德潜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刘编修,今天就到这吧,再不走就成落汤鸡了。”

刘阳明点点头,收拾好奏折,跟着沈德潜走出翰林院。雨越下越大,打在青石板上溅起半尺高的水花,街上的行人纷纷往屋檐下躲,叫卖声被雨声吞没,只剩下哗啦啦的水声。

“我家就在前面的胡同,” 沈德潜指了指不远处,“刘编修要是不嫌弃,去我家避避雨?”

刘阳明赶紧摆手:“不了,多谢沈大人,我表叔还在等我。” 他可不想去沈德潜家 —— 谁知道这位文坛领袖的书房里有没有什么忌讳的书籍,万一被牵连,哭都来不及。

沈德潜也不勉强,拱拱手转身走了。刘阳明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雨幕里,才裹紧衣襟,冲进雨里。雨水打在脸上冰凉刺骨,他眯着眼睛往前跑,泥水溅得满身都是,像只落荒而逃的野狗。

跑到王府井大街,刘阳明实在跑不动了,躲到一家绸缎庄的屋檐下喘气。檐角的雨水汇成水流,像条小瀑布,在他脚边积成个水洼。对面的茶馆里挤满了避雨的人,说书先生的声音透过雨幕传来,断断续续的,像是在讲三国的故事。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从雨里传来,越来越近。刘阳明下意识地往墙角缩了缩,只见几个穿着黄马褂的侍卫簇拥着一顶轿子,正缓缓驶来。黄马褂在雨里格外扎眼,像几朵盛开的迎春花,却带着逼人的威严。

“是皇上的仪仗!” 有人小声惊呼,赶紧跪下磕头。

刘阳明的心脏骤然缩紧,也跟着跪下。雨水打湿了他的官服,冰凉的泥水浸透了裤腿,可他连动都不敢动。轿子在绸缎庄门口停下,一个侍卫掀开轿帘,里面伸出一只手,戴着玉扳指,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

“老板,” 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轿子里传来,“上次看的那件云锦,还在吗?”

绸缎庄老板赶紧跑出来,跪在地上磕头:“回万岁爷,还在!还在!小的这就去取!”

万岁爷?!刘阳明的脑袋 “嗡” 的一声,像被重锤砸中。他居然在这种情况下撞见了康熙皇帝!他死死低着头,眼睛盯着地上的水洼,连呼吸都不敢大声,生怕被认出来。

老板捧着个锦盒跑回来,双手递给侍卫。侍卫打开盒子,里面是块明黄色的云锦,上面绣着五爪金龙,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流光溢彩。

“不错,” 康熙的声音里带着满意,“多少钱?”

“不不不,” 老板吓得连连摆手,“这是小的孝敬万岁爷的,不要钱!”

“那怎么行,” 康熙笑了笑,“买卖公平,该多少钱就多少钱。” 他让侍卫递给老板一锭银子,足有五十两,“剩下的不用找了。”

“谢万岁爷!谢万岁爷!” 老板激动得磕了三个响头,额头都磕出了血。

侍卫放下轿帘,仪仗继续往前移动。马蹄声渐渐远去,刘阳明才敢抬起头,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和雨水混在一起,冰凉刺骨。他刚才离康熙那么近,近得能闻到轿子里的檀香,近得能看清侍卫腰间的刀鞘 —— 那上面的花纹,和他穿越时看到的銮仪卫腰牌一模一样。

“吓死我了……” 旁边一个小贩拍着胸口,“没想到能在这见到皇上。”

“皇上不是在畅春园吗?怎么会来王府井?” 另一个人疑惑地问。

“听说西北大捷,皇上高兴,才出来走走。”

刘阳明没心思听他们议论,他满脑子都是康熙的声音。那声音比他想象中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像春雨,能滋润万物,也能摧毁一切。

雨渐渐小了,刘阳明站起身,浑身湿透,像只落汤鸡。他摸了摸怀里的纸条,十三阿哥的私印还在,却已经被雨水打湿了一角。他想起刚才康熙的样子,突然觉得无比渺小 —— 在这位千古一帝面前,他知道的那些历史,或许根本不值一提。

走到胡同口,陈婶子正站在门口张望,见他回来,赶紧递过一条毛巾:“我的天,怎么淋成这样?快进屋换衣服,我给你煮了姜汤。”

刘阳明接过毛巾,擦了擦脸,才发现自己的官服上沾着泥点,还有几处被树枝刮破的地方。他叹了口气,这可是他在这个世界的第一件官服,就这么毁了。

“表叔呢?”

“在屋里呢,” 陈婶子接过他的官服,“听说你去翰林院了,高兴得喝了两盅,现在正跟你婶子吹牛呢。”

刘阳明笑了笑,走进屋里。陈笔帖式果然喝得满脸通红,见他进来,赶紧拉他坐下:“阳明啊,你可真有出息!刚到京城没几天就进了翰林院,以后肯定能当大官!”

“表叔说笑了,” 刘阳明拿起姜汤喝了一口,辣得他直吐舌头,“我就是运气好,能进翰林院就不错了,哪敢想当大官。”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陈笔帖式拍着他的肩膀,“好好干,别给咱们临川人丢脸。对了,你知道今天皇上微服私访的事吗?听说在王府井买了块云锦,赏了老板五十两银子呢!”

刘阳明心里一紧,假装惊讶:“真的?皇上怎么突然微服私访了?”

“还不是因为西北大捷,” 陈笔帖式喝了口酒,“皇上高兴,才出来走走。不过你可别学那些不长眼的,见了皇上还敢抬头,小心掉脑袋。”

“我知道了表叔。” 刘阳明点点头,心里却在想,康熙这次微服私访,真的是为了买云锦吗?还是另有所图?他想起那些黄马褂侍卫,个个眼神锐利,不像是普通的护卫,倒像是在搜寻什么。

喝了姜汤,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刘阳明感觉暖和多了。他坐在柴房里,看着窗外的雨渐渐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洒下清辉。他摸了摸怀里的纸条,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了,却还是能看清十三阿哥的私印。

明天,他还要去翰林院,还要继续编修《平准方略》,还要面对那些看不懂的蒙古语奏折。可他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因为他知道,自己离历史越来越近了,离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越来越近了。躲雨时撞见的黄马褂,像一道光,照亮了他前行的路,也让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 —— 在这个世界,他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活得有价值,活得对得起自己知道的那些历史。

夜深了,胡同里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吠声。刘阳明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渐渐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穿着官服,站在太和殿前,和康熙、十三阿哥一起,讨论着《平准方略》的编纂,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

在梦里,他不再是那个躲雨的落汤鸡,不再是那个被旗人子弟欺负的小吏,而是一个真正参与历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