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清史错位录 > 第112章 与传教士的科学辩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2章 与传教士的科学辩论

康熙三十年春,京城迎来一场罕见的日偏食。钦天监早在一月前就推算出食甚时刻为辰时三刻,康熙特意带着文武百官和皇子们前往观星台观测,刘阳明因曾提出“日月食原理新解”,也被特邀同行。

观星台上,钦天监监正李淳风后人李修手持浑天仪,紧张地盯着日影。辰时三刻已到,太阳却只是边缘泛起微光,丝毫没有食甚的迹象。百官窃窃私语,康熙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李修,为何与推算不符?”李修额头冒汗,跪倒在地:“回皇上,臣……臣不知为何,按《崇祯历书》推算,食甚应在此刻,可……”

“哼,《崇祯历书》本就掺了西方谬误,如今看来果然不可信!”一个金发碧眼的传教士走上前,操着略带生硬的汉语说道。他名叫利玛窦(注:此处为虚构同名角色,致敬历史人物),是三年前来到京城的耶稣会传教士,精通西方天文历法,常以“西方科学更优”自居。“皇上,臣用西方‘地心说’推算,此次日偏食甚应在辰时四刻,误差不超过一刻。若用西方历法,绝无此等差错。”

“地心说?”刘阳明眉头微皱,上前一步,“利玛窦先生,您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日月星辰绕地球转动?那为何金星会有盈亏现象?为何木星有四颗卫星?”利玛窦脸色一变,显然没料到这个“异世来的官员”竟懂西方天文:“金星盈亏不过是大气折射所致,木星卫星更是无稽之谈!刘大人怕是被异世的‘异端邪说’误导了!”

“非也。”刘阳明从怀里掏出一张手绘的《太阳系简图》,展开在观星台上,“这是臣根据异世观测绘制的太阳系——太阳是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公转,地球同时自转,所以才有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日偏食的原理,是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遮挡部分日光所致。此次观测误差,是因《崇祯历书》未考虑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而西方‘地心说’同样存在缺陷,唯有结合中西历法,才能精准推算。”

百官哗然,李修更是难以置信:“地球绕太阳转?这……这违背‘天圆地方’的祖制啊!”利玛窦也摇头:“刘大人此说毫无根据!圣经中明确记载地球是宇宙中心,岂能质疑?”

“科学不唯祖制,不唯典籍,唯实证尔。”刘阳明转向康熙,“皇上,臣恳请用实验证明。臣已让陈默制作了‘简易望远镜’,可用它观测金星盈亏和木星卫星;同时,臣可现场推算下一节气的太阳高度角,与浑天仪测量结果比对。”

康熙来了兴致:“准奏!速将望远镜拿来!”片刻后,陈默捧着一个用水晶镜片和铜管制成的望远镜跑上观星台。刘阳明接过望远镜,对准西方天空:“利玛窦先生,您请看金星——此刻它呈弦月状,正是公转位置所致;再看木星,旁边四颗亮斑便是它的卫星。”

利玛窦半信半疑地接过望远镜,当看到金星的弦月形状和木星旁的卫星时,脸色瞬间煞白。他反复观测多次,终于放下望远镜,神色复杂:“这……这确实是事实,可圣经……”刘阳明轻声道:“圣经是信仰的指引,科学是自然的规律,二者并不矛盾。就像大清的祖制是治国之本,而科学历法是民生之需,可并行不悖。”

此时,辰时四刻已到,太阳果然进入食甚状态,黑影遮挡了大半日轮,观星台上一片惊叹。刘阳明又拿出算筹,快速演算:“皇上,臣推算下月春分日午时,北京的太阳高度角为50度30分,用浑天仪测量,误差不会超过1度。”李修立刻操作浑天仪,半个时辰后测量结果出来——50度28分,与刘阳明的推算仅差2分!

“精准!太精准了!”康熙抚掌大笑,“刘阳明,你这‘中西结合’的历法之法,果然高明!利玛窦,你现在还认为西方历法独优吗?”利玛窦躬身行礼,神色恭敬:“臣知错!刘大人的科学见解远超臣之所及,中西历法结合,实乃最佳之选。”

康熙当即下令:“着刘阳明为‘历法改良总领’,利玛窦、李修为副,陈默协助,在钦天监设立‘中西历法馆’,结合中西天文知识,改良《崇祯历书》,编制新的《康熙历》。所需仪器、人才,户部、工部全力配合!”

“臣遵旨!”众人齐声应下。观星台观测结束后,康熙在乾清宫御书房召见刘阳明和利玛窦。“刘阳明,你不仅懂水利、铁路,还通天文,真是难得。”康熙笑着说,“此次历法改良,要让新历法既符合天象,又便于民生,比如指导农时、预测节气,让百姓安居乐业。”

“臣明白。”刘阳明点头,“臣计划先修正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参数,再结合《农政全书》的农时记载,增加‘农事节气表’,让农户能按历法安排种植、收割。利玛窦先生精通西方数学,可负责推算行星轨道;李修熟悉传统历法,负责农时结合;陈默则擅长制作仪器,负责改良浑天仪和望远镜。”

利玛窦也连忙说道:“臣愿将西方《天文大成》《数学原理》等典籍译为汉文,供历法馆使用。刘大人提出的‘地球公转’‘万有引力’(刘阳明简化解释的概念),臣虽不完全理解,但愿意与刘大人共同研究验证。”

离开乾清宫时,已是午时。春桃在宫门外等候,手里提着食盒:“刘大人,辩论赢了吧?我就知道你肯定行!这是我做的‘天文造型’糕点,有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形状,你快尝尝。”刘阳明接过食盒,打开一看——金黄的“太阳”是蛋黄糕,银白的“月亮”是椰蓉糕,星星则是点缀着芝麻的小酥饼,精致可爱。

“味道很好。”刘阳明咬了一口“太阳”糕,暖意融融,“接下来要忙历法改良了,可能没时间常回苏府。你和李卫多盯着江南农业学堂和天津卫铁路的事,有问题随时让人传信。”春桃点头:“放心吧,我会和李卫好好盯着的。陈默先生也说了,他会尽快改良望远镜,做出更清晰的观测仪器,帮你完成历法改良。”

中西历法馆的工作很快展开。刘阳明将现代天文知识简化为“日心说通俗讲义”,用“小球绕大球”的模型演示行星运动;利玛窦则翻译西方典籍,带来三角学和几何学的计算方法;李修结合传统浑天仪,改良出“中西合璧浑天仪”,既能演示日心说,又保留传统刻度。

然而,争议并未完全消失。保守派大臣联名上书,称“日心说违背祖制,会动摇国本”;一些僧人道士也认为“天文历法乃天机,不可用西方邪术窥探”。刘阳明却并不慌张,他让陈默制作了一百个简易望远镜,分发给文武百官和宗室子弟,让他们亲自观测金星盈亏和木星卫星。

当四阿哥用望远镜看到木星卫星时,感慨道:“以前总以为天圆地方,今日才知宇宙之大。刘阳明,你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十三阿哥也笑着说:“有了这望远镜,以后观测天象再也不会出错了!那些说‘邪术’的人,不过是怕承认自己无知罢了。”

康熙更是在朝堂上展示望远镜观测结果,对保守派大臣说:“祖制是为了治国,不是为了固步自封。若一味守旧,连历法都推算不准,如何指导农时?如何安抚百姓?刘阳明的中西结合之法,既尊重传统,又接纳新知,这才是治国之道。”自此,再也没人敢质疑日心说和历法改良。

三个月后,《康熙历》的初稿完成。新历法精准推算出未来十年的日月食时间,误差不超过一刻;增加的“农事节气表”详细标注了每个节气适合种植、灌溉、收割的农作物,深受农户欢迎。康熙看着新历法的书稿,满意地说:“刘阳明,利玛窦,你们做得好!此历法不仅是天文之成,更是民生之福。朕决定,明年正月初一正式推行《康熙历》,让全国百姓都能受益。”

历法馆的庆功宴上,利玛窦举着酒杯,对刘阳明说:“刘大人,您让我明白科学没有国界,中西文化可以相互学习。以前我总认为西方科学最优,现在才知道,真正的科学是包容并蓄的。”刘阳明笑着回应:“利玛窦先生,我们不仅要改良历法,未来还可以合作研究数学、医学,让更多西方科学知识造福大清百姓。”

夜色渐深,刘阳明站在历法馆的窗前,看着天上的星星。陈默走过来,递给她一张新绘制的《星图》:“刘大人,这是结合西方星座和中国星宿绘制的星图,以后观测起来更方便了。”刘阳明接过星图,上面既有西方的“大熊座”“狮子座”,也有中国的“北斗七星”“二十八宿”,中西星象在图上完美融合。

他知道,与传教士的科学辩论,不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在这个时代,既不能盲目守旧,也不能全盘西化,唯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大清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进。而他,将继续做这个“中西桥梁”,用现代的智慧和包容的心态,为大清的科技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这个古老的王朝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