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宋代高脚椅普及后,跪拜逐渐带有卑微之意,作揖才是得体的礼节。这是因为唐宋以前人们都席地而坐,跪拜只是挺直上身行礼,双方都要回礼。秦汉后虽然君臣有别,但皇帝仍要起身答礼。直到椅子普及,从椅子上起身下跪才显出尊卑之别。

元代开始,这种带有屈辱性质的跪拜礼又被强行推广。史书记载:汉朝时皇帝要为丞相起立,晋唐时君臣都坐着议事,宋朝开始站着,元朝改为跪拜,后世沿袭。元朝规定下级见上级必须行跪拜礼。

明朝时期,朱氏王朝延续了这一陈规,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同级官员相见,则位卑者行大礼,位尊者安坐受礼,有公务则需跪禀。

这种等级分明的制度在清代更是登峰造极,不仅大臣奏事要跪,连皇帝下旨时群臣也必须跪听。

《瞑庵杂识》记载,大学士曹振镛晚年位极人臣,门生请教为官之道,他直言: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这六字真言成为清代官场生存法则。

朱慕对此深恶痛绝,他认为宋代以后的跪拜礼实质上是统治者缺乏自信的表现,常见于少数族群统治多数族群的王朝。

正是由于这种不自信,统治者才需要通过臣子的卑躬屈膝来彰显权威,通过严苛的礼制和思想控制来维持统治。

元代开此先河,清代则将其发挥到极致。清代士大夫早已丧失宋代文人的气节,甚至以能在皇帝面前自称为荣。

自元朝起,跪拜礼原有的敬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下位者自我贬低的意味。

清末开明人士对此强烈反对,谭嗣同曾痛斥清廷以繁复跪拜之礼摧折士人节气,以严苛文字之狱禁锢思想言论。

另有士人批评道:近来士风日下,官员日益骄横,以致阿谀逢迎成风,婚丧嫁娶皆行重贿,立碑建祠极尽谄媚,跪拜之礼习以为常。

至于明朝,朱慕认为这与朱元璋的出身有关,加之元朝旧制的影响。他感觉朱元璋骨子里透着不自信,这种心态在其登基后愈发明显——诛杀功臣、沿袭元制、大兴 皆是明证。

朱元璋对百姓的体恤,既有巩固统治的考量,也包含着阶级认同。

但明朝自朱元璋之后,跪拜礼逐渐宽松,不似元清两朝严苛,这说明朱氏子孙已无出身自卑。

作为穿越者,朱慕充满自信,甚至有些过度。尽管他刻意收敛,但那种超越时代的优越感仍会不经意间流露。

朱慕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气质,反而让人更愿意信任他、追随他,这绝非仅仅是系统的加持。

在这个汉人备受压迫近百年的时代,一个骨子里充满自信的汉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

古人云:“礼者,时为大。”

礼仪的根本在于顺应时势。

因此,朱慕认为,既然跪拜之礼已带有强烈的尊卑意味,废除便是理所当然。

阶级只代表身份差异,皇帝高于大臣,大臣高于百姓——但在人格上,众生平等。

礼仪应当表达的是尊重,而非尊卑!!!

朱慕多次公开主张废除跪拜之礼,如今胡惟庸却在他面前来这一套,他没当场踹翻这家伙,已是给足面子。

胡惟庸见自己拍错了马屁,顿时慌了神,脸色涨红,猛地跳起来喊道:

“大帅英明!咱们汉人跪得太久了,连我都忘了站直的滋味,一见大帅威严,便不由自主跪下。但我想,若有一天大帅得了天下,必会让汉人挺直腰杆,不再屈膝!那便是天下汉人站起来的一刻!大——帅——威——武——!!!”

“大帅威武!!!”

又是一阵山呼海啸。

朱慕暗暗惊讶,这胡惟庸反应极快,口才了得,还善于揣摩人心,难怪历史上死得那么惨!(胡惟庸:草!一种植物。)

小插曲过后,朱慕入城,军队则前往城外大营休整。

次日,大帅府中。

朱一、郭英前来拜见,同行的还有一名黑脸矮壮的汉子。

“你叫方国珍?”朱慕打量着对方,内心毫无波澜。

作为朱重八的弟弟,他早已习惯身边围绕历史名人,见怪不怪。

“末将方国珍,见过朱大帅。”

矮壮汉子抱拳行礼。

朱慕大笑起身,高大的身形给方国珍带来压迫感,但他脸上的笑容又让这份压力消散无形。

“我听朱一、郭英说,此次攻打浙江,方兄弟立下大功,我朱慕感激不尽。”

方国珍连忙道:“朱将军和郭将军皆是豪杰,一路势如破竹,末将只是略尽绵力,不值一提。大帅切莫称我为兄弟,末将如今是朱将军麾下,大帅便是主公,尊卑不可乱。”

方国珍言辞谦逊,称朱一、郭英为豪杰。

但朱慕心里清楚,此人同样不凡。

在史书记载里,这位浙江豪杰总能在朝廷与义军间左右逢源,更神奇的是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官位反倒节节高升,最终竟坐上了元朝江浙行省参政的宝座。

这般能耐,足见其过人智慧。

此人不仅擅长权术,领兵作战同样是一把好手。

任江浙行省参政时,方国珍奉命征讨张士诚,连战连捷,最终在昆山大破张军,逼得张士诚归顺元廷。

鼎盛时期,他俨然成为元廷在浙东的土皇帝,牢牢掌控着庆元(今宁波)、温州、台州等地。

待元朝气数将尽,加上朱元璋大军压境,方国珍审时度势归附朱氏,获封福建行省平章。

有趣的是,投靠朱元璋后他再度玩起平衡术——

明面效忠新主,暗地仍与元廷眉来眼去。既领受朱元璋的官职,又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平章的任命,甚至在至正二十年至二十三年间,年年将张士诚进贡的粮草经海路运往大都。

此后数年,他始终在两大势力间游走,最终官至元朝江浙行省左丞相,受封衢国公。

这般手段,堪称传奇。

更绝的是,元朝覆灭后他竟逃过朱元璋的屠刀,安安稳稳活到洪武七年(1374年)病逝。

成为朱元璋麾下少数得以善终的重量级人物。

比起那些死心塌地的老部下,他的结局反倒圆满得多。

金陵城,大帅府。

朱慕与方国珍短暂交谈后,立即察觉此人谈吐不凡。看似粗犷武夫,实则字字机锋。

难怪能在史书里左右横跳,最终还能在三哥手下寿终正寝,果然深藏不露。

不过既然选择归顺,历史剧本就该还想故技重施?

且留在金陵观察月余,保管教你死心塌地,八抬大轿都拉不走。

……

至正十二年秋,江南大地迎来罕见丰年。

稻浪翻滚的田野间,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秸秆,风中飘荡着谷物成熟的芬芳。

尤其是金陵周边,亩产远超往年,百姓们喜笑颜开,无不称颂朱慕恩德。

这般盛景,让麾下臣僚们萌生新念头:

大帅,是不是该晋位称王了?

……

与江南的太平景象相反,江西正陷入多事之秋。

陕州地界,徐寿辉与陈友谅再度交锋。

这场龙争虎斗,依旧未分高下。

徐寿辉回到营地后,心中郁结难解。他原以为对付不了脱脱的大军也就罢了,如今竟连陈友谅都奈何不得。

数月前他率军加入天下义军联盟时何等意气风发,甚至敢与各路豪杰争夺盟主之位。谁知最终铩羽而归,不仅损兵折将,连留守的部将也开始蠢蠢欲动。

其中尤以天完朝大将军倪文俊为甚。

此人本是拥立徐寿辉称帝的重要支持者,却在徐寿辉返回江西时,假意于汉阳城外迎接,暗中派人行刺。若非彭莹玉及时相救,徐寿辉早已命丧黄泉。

盛怒之下,徐寿辉连夜发兵攻打。彭莹玉率铁骑冲锋陷阵,斩杀倪文俊,大破其军。

倪文俊麾下部将明玉珍趁夜西逃,直奔川蜀而去。

陈友谅得知倪文俊兵败身亡,气得破口大骂。这本是他暗中挑唆的棋子,原计划两家联手对抗徐寿辉。谁知倪文俊狂妄自大,听闻徐寿辉兵败势弱,竟撇开他单独行动。

若按原计划行事,陈友谅如今的处境也不至于如此艰难。

老张,军中粮草还能支撑几日?陈友谅向张定边询问道。

张定边叹息道:最多再撑半月就要断粮了。

徐寿辉这个混账!陈友谅怒骂,专挑秋收时节来攻,这是要活活饿死咱们!话锋一转,又问:将士们士气如何?

张定边摇头叹息:不太乐观。

陈友谅脸色阴晴不定,突然说道:老张,你说我去投降徐寿辉如何?

什么?张定边大惊失色。

我了解徐寿辉,此人耳根子软。只要我放低姿态,给足他面子,他定不会杀我。陈友谅冷笑道。

此话当真?张定边迟疑不定,这步棋实在太过凶险。

但这就是陈友谅的行事风格——向来喜欢铤而走险。

横竖都是死,不如赌一把。陈友谅已然下定决心。

当夜,天完军大营外。

陛下!陈友谅求见!

侍卫的禀报声传入帐中,徐寿辉一时怔住。

谁来了?

是陈友谅,他自缚双手,前来请罪。

徐寿辉霍然起身。

这一刻,连他也不得不惊叹于陈友谅的胆大妄为!

“ ,这混账东西,真以为老子不敢宰了他?!”

“带了多少人?”徐寿辉沉声问道。

“约莫二十来人。”

“张定边可来了?”

“来了,也绑着。”

“呵,倒是有种。”徐寿辉冷笑,“放他们进来!只准陈友谅和张定边两人,绳子查仔细点,别让他们耍花样。”

“遵命,陛下!”

片刻后,被五花大绑的陈友谅和张定边被四名亲兵押进大帐。

一进门,陈友谅扑通跪地,张定边也跟着跪下。

陈友谅膝行至徐寿辉面前,痛哭流涕:“陛下,臣罪该万死!臣不该临阵脱逃,臣该死啊!”

徐寿辉冷眼旁观,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