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而陛下期待的,却是怎样的官员?要他们安贫乐道,杜绝享乐应酬,一心为国为民,甚至赴汤蹈火......这般人物,唯有周公、诸葛武侯这等千古贤相方能企及!

自古以来,像周公、诸葛亮这样的贤臣良相,在史册中能找出几个?!

陛下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普通官员,难道不觉得过于严苛了吗?!

燕长倾认为,朱元璋对官员的期望实在太高了。

在朱元璋心中,唯有生活简朴、杜绝奢靡、不尚虚荣、少赴宴饮、杜绝人情往来,一心为国为民,甚至甘愿为国捐躯的官员,才称得上好官。

这样的官员好不好?

当然好!

简直好得无可挑剔!

但纵观千年历史,这样的官员能有几人?

即便只看大明276年的历史,真正符合朱元璋标准的,恐怕也只有于谦、海瑞、王阳明等寥寥数人。

十个指头都数得过来,甚至五个指头就够。

为何于谦、海瑞等人能名垂青史?

最直白的原因,正是能做到这些的大臣太少!

若所有官员都能清廉自守、克己奉公、舍生忘死......

那于谦等人也就不会如此特殊,更不会被载入史册了。

正因常人难以企及,才需要将这些典范写入史书。

以此激励后人效仿,培养更多治国安邦的贤臣。

对待普通官员,理应采用常人可及的标准。

而非用圣人的尺度来衡量。

毕竟绝大多数官员,终究只是凡人!

他们为官,不求如周公、诸葛亮般名垂千古。

所求不过改善生计,让家人宗族过得更好。

若能再为百姓做些实事,赢得爱戴,便已心满意足。

这就是他们对仕途最朴实的期许。

如同周公、孔明那般功业实在太过崇高,他们虽在梦中偶有向往,却也不敢妄想真能建立那般伟绩。

毕竟各人有多少能耐,心中终究是明白几分的。

故而寻常官员若能恪尽职守,真心实意为国为民,不贪财枉法,不徇私舞弊,便已堪称良吏了。

......

如此说来,咱非得给官员们大幅提升俸禄,才能避免你说的那第二类、第三类官员因种种缘由沦为 污吏?!

朱元璋仍板着脸盯着燕长倾闷声道。

虽对提 员俸禄一事仍感不快,但听完燕长倾的解释,他也明白确实该调整俸禄了。

提俸非为高薪养廉,更非纵容 ,而是让那些本不愿贪墨却因俸薄难以养家的官员,能堂堂正正立于朝堂。

同时也可分化拉拢那些被迫 的官员,使其免于堕落。

燕长倾含笑道:

大明官员俸禄确需提高,却不能简单直接地加俸。

若陛下直接加俸,官员们或会一时感恩,但时日一久,必视高俸为理所当然。

届时虽能减少 ,但加俸之效仅止于此,岂非太过可惜?

听出燕长倾话中深意,朱元璋顿时兴致盎然。

他素来抵触给官员加俸,但若燕长倾有既能折腾官员又利国利民的法子,他自然乐见其成。

当即追问道:

确实可惜,燕倾有何妙策能为咱挽回这损失?

“俸禄必须物有所值!”

朱元璋话音刚落,燕长倾嘴角便扬起愉悦的弧度。

前世被各路内卷高手折磨得苦不堪言,如今总算能让人尝尝被迫内卷的滋味了。

他当即向朱元璋进言:

“臣提议采用基础俸禄+绩效奖励+考核评定的复合薪俸制度!”

朱元璋眉梢微动,轻声重复:

“基础俸禄?”

太子朱标眼中闪过思索:

“绩效奖励?”

燕王朱棣垂眸低语:

“考核评定?”

朱樉、朱棡、朱橚等皇子也不约而同地咀嚼着这个新词:

“复合薪俸制度?”

燕长倾颔首解释:

“正是如此。基础俸禄即现行官员俸禄标准。”

“这部分是固定收入,无论政绩优劣,数额恒定不变。”

“若官员生活简朴,杜绝奢靡攀比,减少应酬往来,足以维持家计。”

“但仅止于此。”

“若要提升生活品质,则需争取绩效奖励。”

“譬如朝廷拨款十万两,用于五年内推广土豆种植。”

“一年内达成目标的官员可获万两奖赏。”

“两年内完成者得千两。”

“三年达标者获百两。”

“依此类推,先达先得,直至奖金分配完毕。”

“此即绩效奖励。”

“朝廷政务繁多,可根据事务轻重缓急,设置不同额度的奖励机制。”

“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如此方能激励百官勤政。”

“如此一来,官员们凭借真才实干,通过正当的政绩比拼,自然能获得更多光明正大的收益!”

“到那时,官员们想礼尚往来便堂堂正正地往来,盼家境殷实也能如愿以偿。”

“只要他们勤勉落实朝廷的惠民政策,百姓日久必见其诚。”

“不论是为奖赏或真心,但凡其行利民,百姓自会拥戴。”

“钱财足以安身立命,美誉足以光耀门楣——二者皆可兼得!”

“这般安排,试问几人能拒?”

“至于奖赏财源,正取自陛下原拟增发的全体官员俸禄。”

“换言之,将普涨的俸禄转为绩效——唯有实绩方可兑换。”

话音未落,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皆瞳孔震动。

【好个移花接木!将必得的俸禄变作争抢的奖赏?!】

【此计既毒且妙,深得朕心!】

【底俸加绩效双管齐下,百官岂不争先恐后效命?】

【毕竟 者九死一生,而绩效所得名正言顺。】

【纵无奖赏,政事本属分内。如今同样差事,却能博取厚利,谁人不动心?】

【先达标的先得赏,届时同僚反成劲敌。】

【奖赏终有定额,落后者只得微薄底俸,莫说体面,温饱尚且艰难。】

【届时同僚们风光赴宴、礼尚往来,领了朝廷赏银美酒佳肴好不快活。】

【自家却只能粗茶淡饭,妻儿老小眼巴巴望着,这般光景哪个大明官员受得了?!】

【到那时,纵使他们不愿为朝廷效力,也不得不拼尽全力完成差事,就为挣那份赏银!】

【可这赏银岂是好拿的?须得比同僚干得更漂亮才成。】

【偏偏满朝文武谁不盯着这块肥肉?】

【嘶——若满朝官员个个争着比同僚强,这大明该是怎样一番景象?简直不敢想!】

【妙啊!燕先生这驭人之术当真绝妙!】

......

周王朱橚忽地皱眉问道:若总有官员拿不到赏银,单靠俸禄养不活家小...

这些人即便不想贪,为了一家老小岂非还得伸手?难道就无路可走?

燕长倾闻言挑眉:饶他们不革职问罪已是开恩,何谈挽救?

其一,朝廷每年发赏少则数十次,多则上百回。

其二,每次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官员能领赏。算下来全年赏银名额少说上千,多则过万!

以大明两万文官、五万胥吏计...

“也就是说,这七万文官胥吏,要争夺一个七分之一到七十分之一的奖励机会。”

“简单来说,只要他们能在处理朝廷事务时,表现得比七到七十人更出色,就有机会获得奖励!”

“区区七到七十人的竞争,连百里挑一都算不上,这很难吗?”

“如果连这点竞争都应付不了,还有什么脸面拿朝廷的奖励?”

朱元璋听完燕长倾的话,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确实,他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提 员待遇,如果官员们连百里挑一的水平都达不到,这钱他还真不想给!

他甚至觉得百里挑一的标准太低了,恨不得把门槛提高到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燕长倾转向周王朱橚,接着说道:

“而且,只要他们拿到一次奖励,最少相当于从九品官员一年的俸禄,最多甚至抵得上正一品官员的年俸!”

“这样的奖励,难道还不够丰厚吗?”

“至少能让他们改善家境,让全家过上富足的生活,不至于连人情往来都要精打细算。”

“如果这样还有人 ,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该杀就杀,该办就办。”

“如果连一次奖励都拿不到,先不说能力如何,至少说明他们的水平在这七万官员中属于垫底的!”

“这种能力平庸、拖后腿的官员,不革职还等什么?”

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纷纷点头赞同。

的确,奖励机会给了这么多,难度也不算太高。

只要肯努力,总有机会拿到奖励。

如果这样都做不到,那只能说明能力确实不行,根本不配继续留在官场!

见众人赞同,燕长倾满意地继续说道:

为了提升大明官员的办事效率,使国家政务得以高效运转,确保朝廷政令通达四方。

太子朱标饶有兴趣地追问:这绩效考核与末位淘汰究竟是何意?

燕长倾从容解释道:这与吏部现行的京察、大计制度颇为相似。

听闻此言,朱元璋、马皇后及诸位皇子朱樉、朱棡、朱棣等人顿时了然于心。洪武年间已有京察、大计之制,分别考核京官与外官。起初定为三年一考,后改为十年一考。

京察以、评定官员。即操守(廉、平、贪)、政务(勤、平、怠)、才能(长、平、短)、年龄(青、中、老)。考核优异者可获晋升优先权。则针对 、昏庸、怠政等行为,分别予以革职、降级或致仕处置。

此制本为激励官员勤政,却因涉及奖惩而滋生徇私舞弊之风。至明朝中后期,京察已流于形式,难收实效。

现行三年一考的京察过于宽松,未能真正发挥考核作用。燕长倾继续道,当为各级官吏设立明确期限,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譬如六部与都察院可将政务分门别类,设立三本账簿:一本留存衙门,一本送交六科,一本呈递陛下。

六部与都察院需按月核对账簿记录,逐项核查。

每完成一项公务即作登记,对办事效率最高、表现最优者给予相应奖励。

若未能按时完成,则须如实上报,否则按律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