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按理说,即便后继者平庸,也不至于二世而亡。

就算遇到杨广这样的君主,至少也能延续两三代。

细究杨广的过失,真正值得诟病的不过三件事。

首当其冲是弑父夺位。

但这在历代并不罕见——最近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通过类似手段上位。

只不过李世民稍显仁慈,未对父亲下手。

若以此指责杨广,那李世民同样难辞其咎。

功过应当分明,不能因李世民是明君就掩饰其污点,却对杨广穷追猛打。

第二件事是修建大运河。

无论杨广最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否为了个人享乐,但客观上,大运河确实加强了南北联系,巩固了国家统一,并在漕运和灌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是对大运河最恰当的评价。

当然,修建大运河确实耗费民力,引发民怨。但至少大运河有功有过,虽然功过不能相抵,但也不该只盯着过错一味批判。

第三件事是三征 。

三征 的决策有问题吗?

从客观来看,这个决策完全正确。

因为 趁中原王朝长期陷于魏晋南北朝战乱之际,南下侵占辽东及 半岛北部,对中原王朝的北部边境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确保边境安全, 必须被打击、消灭。

不仅杨广这样认为,唐太宗李世民也持相同观点。

隋朝 后,唐太宗李世民延续了杨广对 的征讨政策。

最终,经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两代人的努力,才彻底铲除 这个长期威胁东北边疆的祸患。

同样的政策,总不能说唐太宗执行就是对的,杨广执行就是错的吧?

因此,三征 这一军事行动本身并无错误。

唯一的错误在于三征三败!

这才是三征 最大的问题!

如果杨广最终取胜,隋朝或许还能延续。

穷兵黩武的皇帝并非没有先例,比如汉武帝与匈奴大战,耗尽三代积蓄,同样导致民怨沸腾。

但那又如何?

尽管百姓怨声载道,但看到汉武帝彻底击败匈奴,后来又颁布轮台诏,最终百姓还是原谅了他。

所以穷兵黩武并非致命问题,但穷兵黩武还屡战屡败,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百姓跟着穷兵黩武的皇帝,日子本就艰难。

他们只能靠打胜仗的消息给自己一点希望,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等皇帝击败敌国,生活就会好转。

然而连这点希望都没有,屡战屡败,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谁还愿意继续追随皇帝?

这也是隋朝 时几乎民心尽失的原因。

不过,三征 三败的责任,真的全在杨广吗?

这里面要是没有世家大族在暗中捣鬼,那才真是活见鬼了!

作为掌控朝堂的世家大族,若想在战争中动些手脚,给杨广使绊子,简直易如反掌。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情报泄露给敌军。

再不然,就在行军途中或是粮草补给上做文章,关键时刻足以让全军覆没!

这些手段对世代把持朝政的世家大族而言,不过是家常便饭。

在他们眼中,若皇帝损害了家族利益,换一个便是。

类似的操作,他们或他们的先祖早已轻车熟路。

论动机,科举制触动了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论能力,从魏晋南北朝到更早的朝代,操控朝政、废立天子的事他们没少干;论最终获益者,隋朝覆灭后,最大的赢家正是四大世家之一的陇西李氏,直接从权臣跃升为皇族!

有动机,有能力,还有明确的受益者——若说世家大族没在三征 时拖杨广后腿,燕长倾宁可吞了所有史书!

面对整个统治阶层的暗中作梗,甚至疯狂反扑,杨广想打赢 ,简直比登天还难。

三次东征失败,加上世家大族在背后煽风 ,终于让民怨沸腾,大隋江山轰然崩塌。

因此燕长倾认为,隋朝 的根源并非杨广,而是世家大族的反噬。

杨广与胡亥类似, 驾崩后《唐摭言》为五代王定保所撰,记载唐太宗微服私访御史府时,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不禁感叹: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此言既显科举网罗英才之功,更暗含使士人专注仕途而安分守己之深意。

燕长倾追问:科举果真削弱世族乎?唐朝统治阶层可曾更易?

晋王朱棡沉吟道:史载似无大变。

燕长倾执粉笔板书解析:科举制虽终结世族垄断,然唐时朝堂仍为世族所据。陇西李氏既借世族之力反隋,登极后却转打压旧族。太宗强改《氏族志》,贬博陵崔氏而擢陇西李氏为首,更诏令天下李姓皆冠陇西郡望。

五姓七望嗤此举措,竟排挤皇室于世家交际圈外。太宗遂重启隋制,力排众议推行科举,欲使寒门俊杰鲤鱼跃龙门,以此瓦解世族根基。

此举意在撼动五姓七望等世家大族的统治根基,彻底瓦解他们的特权地位!

陇西李氏即便退出世家行列,依然能稳居皇室至尊之位!

科举制度虽初见成效,却未能完全达成预期目标。

科举虽为寒门子弟开辟了晋升通道,但当时并未真正改变统治阶层的格局。

其一,世家大族凭借深厚的家学底蕴和资源优势,牢牢把控着科举录取名额。

唐代进士及第者,八成以上皆出自世家大族。

唐代重要官员也多出自这些世家集团。

诸如京兆韦氏、河东裴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京兆杜氏等望族,每家都培养出7至17位重臣。

其二,科举仅能确保及第者的入仕资格。

而具体官职任命与实权分配,仍由世家大族掌控。

换言之,科举只能保证你获得官身。

但最终是被派往偏远之地,还是留在要职衙门,决定权依然握在世家手中!

为谋前程,即便出身寒门的士子也不得不依附世家大族。

如此一来,李世民期望通过科举制冲击世家势力的愿景,大半落空。

至此,李世民打压世家的策略可谓失败。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面对 未竟的事业,毅然表态:父皇未竟之志,由儿臣来完成!

高宗立即颁布禁令: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禁止互相通婚。

这道禁令直指世家维系地位的核心手段——联姻。

联姻本是世家巩固地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通过切断五姓七望之间的姻亲纽带,逐步分化瓦解其势力。

若持续推行,本可逐步削弱世家力量。

然而高宗低估了寒门士族对世家门第的向往,众多寒门子弟仍千方百计寻求与五姓七望联姻的机会。

自三国至晋朝,世家大族的崇高地位逐渐确立,到隋唐时已在寒门子弟心中根深蒂固。与五姓七望联姻成为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荣耀。

以大唐李义府为例,这位非世家出身的官员,曾想为儿子求娶五姓七望之女,却遭冷遇。即便贵为朝中重臣,世家大族依然不屑一顾。

即便是皇室也难逃轻视。唐文宗时期,荥阳郑氏的郑覃将孙女许配给崔姓县令,而非皇室。唐文宗悲叹:我李氏二百年天子,竟不及崔、卢?

唐高宗禁止五姓七望通婚的政令,不仅未能削弱世家,反而使其吸纳更多寒门才俊,影响力愈发扩大。联姻更成为世家敛财之途——寒门若想攀附,须备重金聘礼,方有望娶得世家庶女。

武则天执政时,通过科举扩招寒门士子以制衡世家,虽见成效,却未能动摇其根本。即便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世家凭借深厚根基仍屹立不倒。王朝更迭,新朝仍需倚仗世家之力,故有千年世家之说。

终唐之世,历代 欲压制世家而未果,统治阶层始终被其牢牢掌控。燕长倾言毕,在黑板上隋唐统治阶层下方郑《千年世家之问》

燕长倾负手立于殿中,目光扫过朱元璋与诸位皇子:世间当真存在永世不坠的钟鸣鼎食之家?门阀士族果真能世代把持权柄,令天下黔首永无出头之日?

空气骤然凝固。朱家父子不约而同攥紧了衣袖,他们预感到接下来的话语将震彻古今。

昔年始皇帝曾言——燕长倾忽然轻笑,玄色衣袂无风自动,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传之无穷他顿了顿,眼底掠过星火:可知布衣黔首如何作答?

惊雷在众人耳畔炸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暴雨如注的大泽乡,陈胜抹去脸上混着血水的雨水。九百戍卒的锁链在雷光中泛着寒芒,吴广的吼声刺破雨幕: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胜猛然踏碎脚下泥泞,青铜剑指天誓日:壮士不死则已!

万千草鞋踏出惊天动地的轰鸣:死即举大名耳!

闪电劈开乌云刹那,华夏大地第一次听见蝼蚁的怒吼:宁有种乎!

风雨如晦,却挡不住万千黎民眼中喷薄的怒火!

衣衫褴褛的百姓们折竹为枪,削木作盾。

暴秦苛政与黔首怒火的史诗就此展开。

......

凌驾于历史长河之上,燕长倾与朱元璋并肩而立,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静立云端,俯瞰着嬴政缔造的大一统帝国在赤手空拳的百姓冲击下土崩瓦解。

滚滚历史洪流中,秦皇按剑立于战国时代的浪尖,冷眼凝视着燕长倾一行。

莫道始皇帝名号,便能叫江山永固。燕长倾话音未落,秦末 的怒涛已将千古一帝卷入漩涡。

他转而望向朱明皇族:两汉豪族欲壑难填,誓要榨尽民脂民膏——

于是百姓以黄天为誓!

时空倒转,众人霎时置身于公元184年的冀州。汉室倾颓之际,饿殍遍野的乡野间,无数头缠黄巾的义军正在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