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朝堂之上,胡惟庸立于百官之首,目光微闪,不动声色地瞥向礼部尚书陈迪。

陈迪手持玉笏,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陛下,臣有本奏!

朱元璋微微抬手:

臣弹劾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僭越礼制,擅穿太子冕服,其心可诛!请陛下即刻革除其服,下狱问罪!

话音未落,御史言官纷纷出列附和:

四位亲王身着太子服饰,实乃大逆不道,请陛下严惩!

此等行径藐视太子威严,动摇朝廷根基,若不重处,何以正朝纲?

亲王僭越太子之礼,有悖人伦纲常,请陛下明鉴!

臣等附议,请陛下从严处置,以安天下民心!

朝堂之上顿时喧哗四起。四位皇子神色各异,或怒目而视,或忐忑不安。太子朱标与朱元璋却始终神色平静。

待群臣注意到天子威严的目光,喧闹之声渐息。

朱元璋环视众臣,淡淡道:都说完了?那朕来说。

即日起,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随太子朱标共同监国理政,暂领太子职权!

简短一语,石破天惊。

朝堂之上,原本被压制的争议再次激烈爆发。

丞相胡惟庸再也按捺不住,立即上前高声进谏:

陛下,此事断不可行!

太子殿下身为皇嫡长子,监国理政本是天经地义。

但其余诸位殿下皆为次子庶出,按礼制不可继承大统。

若与太子殿下共同监国,借太子之权柄,必将削弱太子威严,进而动摇未来皇位传承制度,导致社稷不稳、朝纲紊乱!

恳请太子殿下劝谏陛下收回成命!

胡惟庸在向朱元璋进言的同时,特意在最后拉上朱标,希望太子能与他一同劝谏。

在他看来,这道旨意严重分散了朱标的权力,甚至动摇了太子的地位。作为既得利益者,朱标理应站在他这边,共同维护自身权位。

......

然而出乎胡惟庸意料的是,朱标不仅没有附和他的谏言,反而温和地说道:

此议正是本宫向父皇提出的。

自本宫监国以来,深感力有不逮,难以独揽朝政。

故而特意请父皇准许诸位皇弟与本宫共同理政,分担国事重担。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原本群情激奋的文武百官顿时鸦雀无声,连胸有成竹的胡惟庸都震惊地望向朱标,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场旨在维护太子权力的抗争,竟是太子本人主动要求分权!

太子朱标莫非真觉得自己的储君之位稳如泰山、无人能撼?

竟还要给自己增添几分难度,好让日后登基时更有成就感?!

这简直是在戏弄满朝文武百官!

若非顾忌君臣之别,丞相胡惟庸与群臣恨不得冲上去质问朱标:“臣等正准备以死进谏,殿下为何先自毁长城?!”

荒唐!简直闻所未闻,哪有这样坑人的太子!

“荒谬!荒谬至极!!!”

“微臣绝不敢苟同陛下与殿下之意!!!”

礼部尚书陈迪半晌才回过神来,连连摇头,满脸难以置信。

“朕难道是在征求你们的意见?!”

朱元璋语气森寒, 威压混着沙场杀伐之气,沉沉压在陈迪身上。

陈迪额头沁汗,呼吸微窒,却仍咬牙道:

“臣身为礼部主官,理当匡正君失。此旨混淆太子与亲王之别,悖逆纲常礼法!”

“纵使陛下赐死,臣也绝不敢奉诏!!!”

朱元璋冷笑:“杀你?还不配!”

“既然你这礼部尚书当得不称职,那就滚回老家种地去!”

“来人!即刻革去陈迪官职,逐出京师!”

殿外金甲侍卫应声而入,三两下扒了陈迪的官袍,架起人就往外拖。

陈迪被拖行时仍嘶声高喊:

“陛下!万万不可让诸王与太子共理朝政啊!!!”

“此乃动摇国本之举!陛下三思!!!”

……

转眼间,一位六部重臣便消失于朝堂。

旁人杀鸡儆猴,朱元璋却是杀猴儆鸡——在他眼里,所谓尚书不过稍大的蝼蚁罢了。

满朝文武里,能称得上猴精的,唯有丞相胡惟庸一人!

朱元璋贬了一位六部尚书仍不解气,冰冷的目光又盯上了礼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这道旨意,你觉得如何?!

看着顶头上司被贬,新任礼部主 战兢兢出列,玉笏在手中直打颤:陛...陛下...此旨...不合礼制...恳请...收回成命...

朱元璋冷哼一声:那你也回去好好想想吧。来人,即刻革去礼部左侍郎官职,遣返原籍!

这位刚上任不到一刻钟的礼部新贵,转眼就成了过眼云烟。

未等朱元璋发话,满朝文武的目光已齐刷刷投向礼部右侍郎。果然,皇帝冷冷开口:礼部右侍郎,你觉得这道旨意如何?!

他倒要看看,还有多少不怕死的出头鸟!

陛下圣明!圣明!!圣明啊!!!礼部右侍郎哭丧着脸连声应和。

话音刚落,他顿时感到背后刺来无数道鄙夷的目光。这般没骨气,实在有辱侍郎之职!

可右侍郎心里苦啊——前两位说不好的同僚都被拖出去了,他要是再唱反调,礼部就要全军覆没了!

朱元璋满意地颔首:即日起,礼部右侍郎暂代尚书一职。

方才还愁眉苦脸的新任尚书立刻喜形于色,伏地高呼:谢主隆恩!

虽然只是个字,但以他如今在礼部的资历,只要好好表现,转正指日可待。

朱元璋不再看他,锐利的目光扫过群臣:诸位爱倾,对此旨意还有何高见?!

朝堂之上,原本对原礼部右侍郎·新暂代礼部尚书心存轻蔑的文武百官,听闻朱元璋再次询问,纷纷躬身应和:

大善!

陛 恤太子殿下,允诸皇子共襄监国辅政,实乃彰显天家父子兄弟骨肉至亲!

臣等谨遵圣命!

......

位列百官之首的丞相胡惟庸虽欲进言,然前有礼部尚书与左侍郎削职还乡之鉴,终是缄默不语。

朱元璋见群臣俯首,满意颔首,遂携太子朱标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启奏今日国政。

......

散朝后,朱元璋如苍龙入渊,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移驾文华殿。

朱樉等人随驾而行,眉宇间犹带恍惚——这般撼动朝纲的监国辅政之权,竟如此轻易得授?

朱标缓步退至诸弟身侧,观其神色便知所惑,温言道:可是觉得事出反常?然此事关隘本就不在百官,亦非父皇,唯系于我。

前方朱元璋闻言,重重冷哼。

朱标望着朱元璋的背影,只能苦笑着摇头。他明白父皇此刻的心情不佳,但事已至此无法改变,过些时日自然就会好转。

朱标转向几位弟弟,继续缓步前行说道:正如燕先生所言,朝堂之争归根结底是权力之争。

任何政策若损害了某些权贵的利益,必将招致强烈反对。

反之,若政策未触及他人利益,往往能顺利实施。

倘若政策还能为他人带来更多权势与利益,必将获得鼎力支持。

最常见的情形是,一项政策同时损害某些人利益,又惠及另一些人。

这时便形成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较量。

最终胜负取决于各方权势大小,或愿意付出的代价多少。

朱标这番论述令朱樉、朱棡、朱棣、朱橚听得入神,连走在前方的朱元璋也不由停下脚步,转身凝视长子。

父皇,怎么了?朱标被朱元璋审视的目光看得有些不安。

无妨。朱元璋强作镇定地应道,随即继续前行。但转身瞬间,他再也掩饰不住震惊的神色。

[这孩子究竟经历了什么?!]

[竟将权术之道参悟得如此透彻?!]

[朕毕生积累的经验,他竟无师自通?!]

[甚至比朕领悟的更为精辟,直指本质!]

朱标方才所言,正是国策从提出到实施的整个运作机理。

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当一项国策被提出时,天子便能预见它将经历怎样的波折,最终能否顺利推行。

天子心中有数,便能居高临下地审视那些因国策而争夺权力与利益的各方势力。

当各方将筹码、利益与代价摆在明面上时,天子只需从中选择对国家最有利的一方。

裁决胜负后,国策便按照胜者的建议执行——或是推行,或是搁置。

这便是天子执掌天下的至高之道!

然而,这本是朱元璋打算用余生慢慢教导太子朱标的内容。

谁知朱标竟自己领悟了,让朱元璋一时无言。

他甚至觉得,若抛开自己数十年的经验,朱标在心学与权衡之道上的造诣或许已不逊于他,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

这让他既欣慰又怅然——儿子太过聪慧,学得太快,反倒让他这个父亲少了些成就感。

朱标并未察觉朱元璋的心思,仍在向弟弟们讲解早朝之事。

“所以,当‘由你们与我一同监国辅政’的提议被提出时,谁的权力利益受损最大?”朱标笑着问道。

“大哥的权力利益受损最大!”朱棣思索后回答。

朱标点头:“没错,这项提议对我影响最深,因此最该发声、反对并否决的人是我。”

“除了我,无论是父皇还是百官,他们的反对都只是代我发声。但若我不认同,他们的反对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唯有我支持时,他们的反对才能真正势不可挡。若我不愿接受这份权柄与利益,他们的努力又有何意义?”

“我若拒绝,他们的一腔热忱,终究是徒劳无功。”

“正因我是这项提议的最大利益受损者,却未曾反对,甚至这损害自身权益的提议还是由我提出。”

“故而即便百官心有异议,也难以启齿。”

“或许可以说:臣等正要死谏,殿下为何先降?!”

“大致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