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些足以倾覆江山的隐患,若真导致后世子孙丢了江山......】

【我看这 罪责,父皇至少得担三五分!】

齐王朱榑忽然对后世子孙生出几分怜悯。

倘若大明真有倾覆之日,恐怕真怪不得后世子孙不争气。他们这些老祖宗留下的隐患,才是真正的祸根。

这些足以 的烂摊子,都是他们未能及时察觉并解决的,最终化作压垮后人的重担。

......

[数字编码]

教室里一片寂静。

朱雄英眨着圆溜溜的眼睛,目光在父亲朱标、祖父朱元璋以及几位皇叔朱樉、朱棡、朱棣之间来回游移,不明白他们为何沉默不语。

朱元璋被孙子的目光盯得有些不自在,轻咳两声,视线转向朱标。

朱标察觉到父亲的目光,心中苦笑。老爷子不愿在孙子面前丢脸,他又何尝愿意在儿子面前失了威严?

他环顾四周,看向几位弟弟,希望他们能从历史变迁中悟出些新东西,找到可能威胁大明未来的隐患。然而,朱樉、朱棡、朱棣等人或避开他的视线,或摇头叹息,显然一无所获。

无奈之下,朱标起身拱手,对燕长倾道:“学生愚钝,未能参透其中关窍,还请先生指点。”

燕长倾见众人确实未能洞察关键,便不再拖延,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阶层固化与王朝覆灭】。

他解释道:“纵观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之兴衰,以及血脉贵族、军事贵族、门阀士族、士大夫等统治阶层的更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阶层固化必然导致王朝衰亡。”

“所谓‘阶层固化’,即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停滞,底层难以晋升,上层垄断资源与权力。当一个王朝步入这一阶段,便注定由盛转衰,直至覆灭。”

“要理解这一规律,需先明确‘阶层’与‘固化’的含义。”

“‘阶层’即社会等级,譬如陛下所定的‘九品十八级’官制……”

当前官员俸禄标准如下:正一品九百石,从一品七百五十石;正二品六百石,从二品五百石;正三品四百石,从三品三百石......正九品六十石,从九品五十石。

不同品级官员在俸禄、权力和待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由官阶高低形成的俸禄、权力和待遇差异,如同阶梯般层层分明,因此被称为【阶级】或【阶层】。

所谓【固化】,即指固定不变的状态。

【阶层固化】意味着社会阶层长期保持固定不变。

以陛下制定的【九品十八级】官制为例:若某位官员位居正一品,无论其才能出众或是平庸无能,都将终身保持正一品官位。

即便其子孙后代才能出众或平庸无能,也将世代承袭正一品官位,永不降阶!

同理,若某官员仅为从九品,纵使其才华堪比管仲、乐毅或诸葛亮,也永远无法晋升至正九品或从八品等更高职位。

甚至其后代子孙即便天赋异禀,终其一生也只能屈居最低级的从九品官位!

这种现象即为【阶层固化】。

听闻此言,朱元璋及其子嗣——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诸位皇子,皆已理解燕长倾所述【阶层固化】的含义。

这不正与先前讲述魏晋南北朝统治阶层时提到的【九品中正制】如出一辙?!

莫非大明即将面临的隐患,或导致王朝衰败的根源,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有关?!

朱元璋与诸位皇子纷纷暗自思忖,仔细审视当下大明的各项制度,试图找出与魏晋【九品中正制】相似之处。

讲台上的燕长倾继续阐述:

此前课程已阐明,西周时期的统治制度是以周天子血缘亲疏为基础的分封制。

周天子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其余嫡子则受封为诸侯;诸侯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余嫡子则成为倾大夫。

“倘若你出身寒微,那么你和你的子孙后代都将世代为平民。”

“在血脉世袭的体制下,一个人的身份——诸侯、倾大夫或是士人,从呱呱坠地那刻就已注定。”

“平民与其他阶层向上攀升的通道被完全封死!”

“在这种僵化的等级制度中,若你是一位才能出众的诸侯,而周天子却昏庸无能——”

“你会甘心屈居人下,而不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吗?”

“同理,若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平民——”

“却因并非周室血脉,永远无法跻身士大夫之列,还要忍受那些庸碌之辈的驱使——”

“你又怎能不愤懑不平?!”

听闻此言,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纷纷颔首。

自然不甘!

岂能不怒!!

换作是他们,只怕当场就要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燕长倾微微颔首,继续道:

“单个诸侯的野心不足为惧,但当多数诸侯都怀有此心时,西周便演变为春秋战国。”

“同样,一个平民的愤懑无足轻重——”

“可当千万庶民都心怀怨愤时,便是王朝倾覆之际。”

“这天下,统治者终究只是极少数。”

“当绝大多数人对其统治心生不满乃至愤恨时——”

“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终将被愤怒的浪潮掀翻!”

“正如唐末黄巢 时,义军‘踏尽天街公倾骨,内库烧成锦绣灰’的壮举——”

“实则是底层百姓对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滔 火!”

“其结果众所周知——唐末乱世中,五姓七望几乎被屠戮殆尽,即便幸存者也再难重现昔日荣光。”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刚领会【阶层固化】之意,燕长倾便继续道:

明白【阶层固化】后,再谈其成因。

其一,特定时期内,天下资源终有穷尽。

譬如当下大明文武百官与地方胥吏,总数约七万。若陛下不额外增设,此数便为定局。

此即官位资源之限。

他提笔在素板上绘半圆,书【七万官员胥吏】六字,标定官场资源边界。

殿内众人凝视板书,思绪浮动。

朱元璋与众皇子时有所悟,却因见识所限难以捕捉。这种若即若离的顿悟感,反令他们愈发渴求下文。

燕长倾未作停顿,续言道:

其二,向往优渥乃人之本性。

常人皆望自身与子孙活得更好。譬如食不果腹者,但求温饱蔽体;已有陋室薄田者,则慕钟鸣鼎食;富户又思官袍加身

“还有诸如此类的种种。”

“简而言之,人在饥饿时会渴望温饱;温饱之后,又向往美味佳肴;当饮食无忧时,便会转而追求身份、地位与权势。”

“这种追求不仅为了自身,也为了子孙后代!”

“这便是人性中对美好生活永不停歇的渴望!!!”

燕长倾在标注【七万官员胥吏】的半圆下方,又添了两个大圆。

左侧大圆写着【物质享受】,其下细分【食不果腹】、【三餐温饱】、【锦衣玉食】,并用箭头依次连接。

右侧大圆则标注【精神享受】,下方列出【身份】、【权势】、【地位】,再往下细化【从九品】、【正九品】直至【正一品】,同样以箭头串联。

最后,【精神享受】的箭头直指上方的【七万官员胥吏】半圆。

这一系列图示,将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过程清晰呈现。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凝视黑板,陷入沉思。

【有限的资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是否因百姓天性追求更好生活,导致争夺有限资源者过多?】

【资源不足时,少数人获得,多数人落空!】

【但仅此不足以形成阶层固化……】

【其间必有其他因素推动!】

【第三点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

……

苦思无果后,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目光灼灼,再度聚焦于燕长倾。

感受到众人炽热的求知欲,燕长倾的讲述愈发激昂。

造成【阶层固化】的第三个关键原因在于——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

为了确保自身生存,人们甚至不惜剥夺他人的生存机会!

这里所说的生存,不仅指基本的生命存续,还包括社会层面的。

例如,避免从温饱生活跌入食不果腹的境地,就是一种需求。

再比如,维持富贵生活不坠入普通百姓的温饱状态,同样属于范畴。

又如,官员竭力保住官职不被贬为平民,这同样体现着需求。

简而言之,就是防止自己在物质条件、社会地位、权力等方面出现下滑。

这正是人类最根本的天性——自我保护的本能!

燕长倾在【阶层固化】的标题下总结出三大成因:

其一,资源总量有限;

其二,追求更好生活的天性;

其三,自我保护的本能。

......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听完这番论述后,顿时将三个因素联系起来:

【原来如此!这样就完全解释得通了!】

【世间资源有限,占有越多生活越优渥。】

【追求美好生活的天性驱使人们争夺有限资源。】

【由于资源有限,争夺中必然产生资源分配不均。】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既得利益者会牢牢守住现有资源。】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固化的社会阶层。】

在这场关乎“生存”的资源争夺中,多数人无法获取那有限的17份资源,或是仅能获得极少量资源,必然滋生不满与愤怒!

当这种情绪积累至爆发临界点,当多数人难以维系基本生存时,这些被压迫的多数终将联合起来, 那些垄断资源的少数权贵!

......

参透【阶层固化】的根源后,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皆面露振奋。这种拨云见日的顿悟感,总能唤起他们血脉中的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