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四十九章:苏夫子的往事

残阳如碎金般漫过窗棂,将苏夫子书案上的砚台染成暖褐色。姜瑶捧着刚煎好的药碗站在廊下,檐角铜铃被晚风拂得轻响,倒比她来时的脚步声更显清亮。

“进来吧。” 里屋传来苏夫子略显沙哑的嗓音,姜瑶推门时,望见榻上的人正支着肘翻看一卷旧书,鬓边几缕灰发垂落,竟比往日授课时添了几分烟火气。她将药碗搁在案几上,瓷碗与木纹相触的轻响里,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西墙那幅字上——“守拙归园田”,笔锋苍劲中藏着柔韧,与母亲那本泛黄诗集里夹着的残页字迹,竟像同出一人之手。

“药还烫,先坐。” 苏夫子合上书卷,指腹在封皮上摩挲片刻,那是本线装的《女诫》,边角已被翻得发毛。姜瑶依言坐在对面的绣墩上,指尖无意识绞着袖口,刘妈新缝的青布袄子针脚细密,却掩不住她此刻心湖的波澜。自中秋诗会后苏夫子染了风寒,她每日来侍疾,总见这幅字在晨昏里静静悬着,像个沉默的谜。

“今日讲《诗经》时,你对‘邶风·凯风’的注解,倒是与寻常闺阁女子不同。” 苏夫子忽然开口,目光落在她微颤的睫毛上,“说‘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未必是称颂,倒有几分‘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无奈。”

姜瑶猛地抬头,撞进对方深邃的眼眸里。那日课堂上她不过随口一提,原是想起幼时在冷院,母亲抱着高烧的她彻夜不眠,鬓边汗湿的发丝粘在颊上,像极了庭院里被暴雨打蔫的酸枣枝。她攥紧衣角低声道:“不过是……见过相似的处境。”

苏夫子轻笑一声,笑声里带着咳意,她抬手按住胸口,目光转向那幅字:“你母亲当年讲这首诗时,也说过类似的话。”

“哐当”一声,姜瑶膝上的帕子滑落在地。她怔怔望着苏夫子,喉间像堵了团浸了水的棉絮,半晌才挤出一句:“先生……认得家母?”

窗外的风忽然紧了,卷起落在窗台上的银杏叶,打着旋儿撞在窗纸上。苏夫子沉默地看着她,那双总是含着清明的眼睛里,慢慢漫上一层水雾,竟比药碗里腾起的热气更令人心头发烫。

“何止认得。” 她缓缓起身,走到墙边取下那幅字,卷轴在手中展开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这字,是你母亲二十年前送我的。”

姜瑶的呼吸骤然停滞。她凑上前去,指尖悬在墨迹上方不敢触碰,那“守”字最后一笔的弯钩里,藏着个极小的“瑶”字——与母亲藏在诗集扉页的落款如出一辙。记忆突然翻涌上来,七岁那年她偷翻母亲的妆奁,见过一支银簪,簪头刻着的正是这个暗藏的小字,当时母亲慌忙抢过,只说是“早年的玩意儿”。

“她叫沈令微,” 苏夫子的声音轻得像叹息,“当年在这女学里,人人都叫她‘小谢’。”

“沈令微?” 姜瑶喃喃重复这个名字,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母亲嫁入侯府后,府里人都唤她“柳姨娘”,连墓碑上刻的也是“侯府庶妾柳氏”,她竟从未听过这个本名。

苏夫子将字卷重新挂好,转身时袖摆扫过案几,带落了一本压在砚台下的册子。姜瑶慌忙去捡,却见泛黄的纸页上贴着张工笔小像,画中少女穿一身月白襦裙,立在海棠树下执卷浅笑,眉眼间的清俊与她镜中所见的自己,竟有七八分相似。

“这是她十五岁时的样子。” 苏夫子接过画册,指尖在画像上轻轻点了点,“那年她刚入女学,第一次随堂试便拔得头筹,所作‘海棠开尽春深浅,犹有书香透竹帘’,让当时的太傅都赞不绝口。”

姜瑶的指尖微微发颤。她想起母亲留在冷院的那只樟木箱,底层压着的几件旧衣里,有件洗得发白的月白襦裙,领口绣着半朵海棠,原来不是偶然。

“先生与家母……是同窗?”

“不仅同窗,” 苏夫子将画册翻开一页,露出两张并排的策论答卷,字迹一刚一柔,却同样力透纸背,“还是同榻而眠的姐妹。我们一起在藏书阁偷藏禁书,一起在雪夜偷煮烈酒,一起……” 她顿了顿,喉间涌上一阵咳意,待平复后才续道,“一起拒绝过镇北王的求娶。”

“镇北王?” 姜瑶惊得站起身。那可是权倾朝野的王爷,三年前薨逝时,连圣上都辍朝三日。

苏夫子点头,目光飘向窗外那株老槐树,树影在墙上摇晃,像极了多年前的某个午后。“令微的父亲原是翰林院编修,因直言进谏被贬斥,家道中落。镇北王看中她的才名,想纳为侧妃,她抵死不从,说‘宁为田舍郎妻,不做王侯侧室’。”

姜瑶忽然明白,为何母亲总爱在月下教她读“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原来那些诗句里藏着的,是她未曾言说的傲骨。

“后来呢?” 她追问,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

“后来……” 苏夫子的声音沉了下去,“镇北王恼羞成怒,扬言要毁了沈家。令微为保族人,才应了侯府的婚事。” 她拿起药碗,抿了一口又放下,药汁在碗底晃出细碎的涟漪,“当时老侯爷刚丧妻,说愿以正妻之礼相待,可入府后才知,不过是为了堵住镇北王的嘴,让她做个有名无实的姨娘。”

姜瑶只觉一股寒气从脚底窜起。她想起王氏总骂母亲“自视甚高”,想起府里老人说母亲刚入府时总在夜里哭,想起那个被锁在冷院最后三年,连笑都带着苦涩的妇人。原来那些沉默的岁月里,藏着这样一段被碾碎的过往。

“她入府前夜,把这本诗集交给我。” 苏夫子从书案抽屉里取出一个蓝布包裹,层层解开后,露出的正是姜瑶日夜翻看的那本——封皮边角磨损,内页却用细麻线重新装订过。“她说‘若有一日我女儿想读书,便让她看这个’,还说……” 她的声音哽咽起来,“还说绝不会让女儿重走她的路。”

姜瑶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滚落,砸在诗集的封面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那本她以为是母亲唯一遗物的诗集,原来藏着这样深的期许。她想起自己被罚抄经时,刘妈偷偷送来的笔墨,想起初入女学时,那半块藏在笔袋里的墨锭,原来处处都是母亲未曾明说的牵挂。

“她教我认字时,总说‘女子读书不是为了争高下,是为了心里有杆秤’。” 姜瑶抹了把眼泪,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我以前不懂,总觉得她活得太委屈,现在才知道……”

“她从未委屈过自己的才华。” 苏夫子接过话头,目光落在她泛红的眼眶里,“你以为她在冷院那三年是自暴自弃?其实她在偷偷批注《资治通鉴》,那些稿子我后来托人取出来,见解比朝中不少大臣都透彻。” 她从书架上取下一个紫檀木匣,打开后里面整齐码着十几册手稿,字迹虽因病体而颤抖,却依旧风骨凛然。

姜瑶抚摸着泛黄的纸页,指尖触到“民为水,君为舟”几个字时,忽然想起自己在经史社说过的话,原来这也是母亲曾思考过的命题。血脉里的某种东西仿佛被唤醒,让她在这一刻突然明白,所谓逆袭,从来不是争过谁、胜过谁,而是像母亲那样,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放弃心里的那点光亮。

“她临终前,让刘妈把这个交给你。” 苏夫子从匣底取出一支玉簪,簪头雕着半朵海棠,另一半恰好能与姜瑶幼时见过的那支合上。“她说‘瑶儿若能入女学,便让她带着这个,知道娘从未认输’。”

玉簪入手温润,姜瑶将它紧紧攥在掌心,仿佛握住了母亲从未远去的温度。窗外的暮色渐渐浓了,远处传来女学晚课的钟声,清越悠长,像是在为过往的岁月,也为将来的日子轻轻敲打着节拍。

“先生,” 她抬起头,眼底的泪已经干了,只剩下从未有过的坚定,“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苏夫子望着她,眼中露出欣慰的笑意,仿佛看到多年前那个立在海棠树下的少女,正穿过时光的尘埃,与眼前的身影渐渐重叠。檐角的铜铃又响了起来,这一次,竟带着几分轻快的调子,像是在为一个崭新的开始,轻轻唱和。

夜色漫进窗棂时,姜瑶将玉簪小心翼翼地绾在发间。走出苏夫子的住处,她抬头望见女学的夜空,月亮正从云层里慢慢探出头,清辉洒满庭院,照亮了她脚下的路,也照亮了心中那条通往未来的、漫长却充满希望的逆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