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夏末的岭南,暑热未消,潮湿的海风裹挟着浓郁的生机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焦灼。当录事参军赵允率领那三艘伤痕累累的海舶,终于缓缓驶入广州港时,市舶司提举马新早已率领属官及精干吏员,在码头翘首以盼。船尚未停稳,马新便迫不及待地登上了“伏波号”。

甲板上,赵允面容憔悴,衣衫褴褛,但眼神却亮得惊人。他指向船舱内那些用湿润海藻、苔藓仔细包裹,存放于通风竹篓中的绿色藤蔓,声音因激动而沙哑:“提举大人,幸不辱命!此乃吕宋‘甘薯’之种苗,共计三百余筐!然……远涉重洋,风浪颠簸,加之疫病侵袭,苗株羸弱,恐不堪长途跋涉矣!”

马新俯身,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截略显萎蔫的藤蔓,只见其叶片虽有些卷曲,但脉络间尚存一丝绿意。他深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藤蔓所承载的重量,立刻下令:“快!搭设凉棚,以清水细雾润之,万万不可暴晒!所有种苗,即刻卸船,移至城北早已备好的官田苗圃!”

他拒绝了属下提出的“即刻挑选健壮者快马送京呈献”的建议,斩钉截铁道:“此苗娇贵,离土已久,元气大伤。从吕宋至广州,已历万死,岂能再受数千里陆路颠簸之苦?若途中尽数枯死,我等岂非成为千古罪人!必须在广州就地试种,待其扎根繁衍,恢复生机,再图北传!”

消息通过八百里加急送往洛阳,详细禀明了获取甘薯种苗的经过、其特性,以及种苗现状和就地试种的必要性。

紫宸殿内,苻坚接到马新的奏报,看到“种苗羸弱,不堪远行,恳请就地试种”的字句时,非但没有失望,反而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马新、赵允,皆乃干练务实之臣!深知‘橘逾淮为枳’之理。此等娇嫩之物,若强行北运,无异于暴殄天物。”他对侍立的宰相和司农寺卿说道,“传朕旨意:准马新所奏,于广州择选合适官田,精心试种此甘薯。所需人手、物资,一应满足。命司农寺即刻选派精通农事、心思缜密之官员,火速南下广州,协助并记录试种全程,一应数据,皆需详实记载,定期报与朕知!”

他的决定再次展现了其务实的作风和对科学试种的尊重。然而,朝堂之上,对于这批远道而来的“海外野物”,争议并未因试种地点改变而停息。

广州城北,一片被精心圈出的官田成为了希望的试验场。土地被深翻、耙平,搭起了遮阴的凉棚。在马新的亲自督导和司农寺特派官员的指导下,那些历经劫难的薯苗,被小心翼翼地按照赵允等人记录的吕宋之法,截成小段,扦插入松软湿润的土壤中。

每一天,都有专人不分昼夜地照料,观察土壤湿度,驱赶虫蚁,记录着每一株苗的生长情况。岭南夏日阳光酷烈,时有暴雨,试种团队想尽了办法排水防涝,保温保湿。

起初,部分薯苗因元气损耗过大,终究未能挺过来,渐渐枯萎。这让所有参与者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马新更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几乎日日守在田边。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约半月后,幸存下来的薯苗开始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新的嫩芽从叶腋处抽出,匍匐的茎蔓开始向四周延伸,原本萎蔫的叶片逐渐舒展,变得翠绿而富有生机!

“活了!活了!”老农出身的司农寺官员捧着一片新叶,激动得老泪纵横,“此物生命力之强,确乎罕见!不择地力,此言不虚!”

消息传开,广州官场为之震动。原本对此事将信将疑、甚至暗中嘲讽的官吏,也开始带着好奇与审视的目光,关注着这片日益繁茂的绿色。

尽管岭南试种初步成功,但洛阳朝堂上的争议并未平息。保守派大臣们依然坚持“华夏自有嘉禾”的观点,认为在蛮荒之地试种成功,不代表能适应北方的水土气候,更不代表其果实能为华夏子民所接受,称之为“妖禾”的言论依旧私下流传。

太子苻宏也再次向父皇表达了他的忧虑:“父皇,岭南湿热,与中原迥异。此物即便在岭南丰产,若不能北迁,于缓解中原粮荒,亦是远水难解近渴。且若大肆推广此等海外之物,恐使民风趋于功利,轻视本业……”

苻坚耐心听着,末了,只是淡淡回道:“宏儿,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食材,皆需尝试。未曾亲见,安知其不能北迁?未曾品尝,安知其不为美味?且让岭南的泥土,给我们一个答案。待秋日收获,是妖是嘉,自有分晓。”

他没有强行压制所有反对声音,而是选择用事实说话。帝国的南方,希望的藤蔓正在热土的滋养下悄然蔓延。所有的争论、期待与质疑,都被暂时寄托于那一片日益葱郁的绿色之下。能否真正破土而出,结出拯救帝国的硕果,仍需等待秋风的检阅和时间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