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蜀地初定,百废待兴。苻坚深知“打天下易,坐天下难”的道理,尤其是对于益州这般地势险要、民心未附的新附之地,选派一位能臣干吏担任刺史至关重要。他摒弃了纯粹以军功授职的惯例,经过慎重考量,任命以清廉干练、精通民政而着称的王永为益州刺史,这就是他让王永管理蜀地的原因。

王永抵达成都后,并未急于颁布新政,而是轻车简从,深入民间,实地考察战乱后的蜀中实情。他看到的不仅是城池的破损,更是民心的浮动和农田水利的凋敝。这与苻坚给他的密旨中强调的“治蜀先治水,安民先足食”不谋而合。

他迅速与暂留成都的大将张蚝进行了沟通,明确了军政分工:张蚝负责肃清境内小股残匪、稳定军事要地;王永则全力投入民政恢复。

王永上任后的第一把火,便烧向了水利与农耕:

他亲自前往都江堰,召集当地老堰官和水工,详细了解堰体状况。随即上书朝廷,请求拨付专款,并从中原征调水利专家,主持都江堰的全面疏浚和加固工程。数以万计的民夫被以工代赈的形式组织起来,清理内江、外江的淤泥,修复鱼嘴、飞沙堰等关键部位。

下令各郡县官员,将恢复农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开放官仓,借贷粮种、农具给贫困农户;鼓励垦荒,新垦田地三年内免赋;推广来自北方的先进耕作技术。

妥善安置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允许他们返回原籍或在新地落户,并提供初期的生活援助。

这些措施务实而高效,很快稳定了底层民心。田野里重新出现了劳作的身影,荒废的村落渐渐有了炊烟。王永以其务实低调的作风,赢得了蜀中百姓的初步认可。

就在王永致力于内政之时,南疆的局势却起了波澜。苻坚派往宁州招抚爨琛的使者带回了不确定的消息。

爨琛礼貌地接待了使者,收下了厚礼,对“称臣纳贡”表示了原则上的同意,态度却十分暧昧。对于最关键的要求——交出谯道福,他却借口“谯将军乃客居,未便强逐”、“宁州地僻,不愿卷入上国纷争”等理由,予以婉拒。他实则采取了骑墙观望的态度:既不想公然得罪大秦,又想留着谯道福这支力量作为与秦讨价还价的筹码,甚至必要时作为一道屏障。

而谯道福在宁州边境站稳脚跟后,活动愈发频繁。他不断派手下潜入蜀南散播谣言,称“秦人暴虐,欲迁蜀民实边”、“王永清查田亩是为加赋做准备”,试图煽动蜀地南部山区那些原本就统治薄弱的少数民族叛乱,制造混乱,从而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甚至幻想伺机反扑。蜀南部分地区,确实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骚动。

王永和张蚝将蜀南的情况及爨琛的态度急报洛阳。苻坚与郭质、毛当等重臣商议后,认为此时不宜对宁州大动干戈,但必须遏制谯道福的威胁,并迫使爨琛做出明确选择。

苻坚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采取一系列行动来应对爨琛的局势。他首先命令张蚝,派遣一支精锐的部队前往蜀南边境。这支军队不仅要进行实战演习,展示大秦帝国的军威,还要在边境地区进行一系列的军事部署,以显示大秦帝国对宁州的重视和决心。

与此同时,苻坚下令对边境关隘进行修缮和加固。这些关隘将成为大秦帝国南下的重要据点,一旦需要,军队可以迅速通过这些关隘进入宁州。这样的举动无疑给爨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让他意识到大秦帝国随时可能对他采取行动。

为了进一步施加压力,苻坚再次派出使者前往宁州。这次的使者携带的诏书措辞更为明确,直接表明了大秦帝国的立场和要求。在诏书中,苻坚正式册封爨琛为宁州刺史,承认他对宁州的世袭统治权,并给予他极高的礼遇和更多的贸易优惠。

然而,诏书的后半部分却语气严厉地指出,爨琛窝藏帝国叛逆谯道福,这等同于与朝廷为敌。苻坚限令爨琛在一定期限内做出明确答复,否则大秦帝国将不得不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

为了迅速且果断地应对蜀南地区因谯道福煽动而引发的小规模叛乱,命张蚝,率领军队对这些叛乱势力展开军事行动。此次行动的目标明确,就是要在叛乱初起之时,将其彻底扑灭,绝不能让其蔓延发展。

在实施军事打击的同时,采取安抚措施。对于那些受到谯道福蛊惑的民众,只要他们愿意放下武器,不再参与叛乱,可以既往不咎。但对于那些首恶分子,必须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此外,为了稳定局势,苻坚还需要鼓励蜀中商人与宁州进行贸易往来。不过,在贸易过程中,要有所侧重,主要输出粮食、盐铁等生活必需品。这样做不仅可以满足宁州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能对其施加一定的经济影响。

这套“大棒加胡萝卜”的组合拳,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制定的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解决西南地区的隐患,确保伐蜀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果实得以巩固。

压力传递到了益州刺史王永身上。他一方面要全力推进境内的水利农耕和民生恢复,这是根本;另一方面又要配合张蚝,处理南疆的军事和外交压力,防止事态扩大。

他展现出了出色的平衡能力。对于蜀南的小规模叛乱,他支持张蚝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但事后立即亲自或派得力官员前往安抚,发放救济,澄清谣言,并将为首煽动者公开严惩,以儆效尤。他严格约束军队纪律,防止边军扰民,激化矛盾。

同时,他利用蜀地物产丰富的优势,组织商队,与宁州进行“合法”贸易,用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让宁州边境的部落头人们体会到与益州保持和平的好处,从内部软化对立的情绪。

在王永的努力下,蜀中腹地的局势一天天好转,然而南疆的气氛却日益紧张。爨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抉择:是彻底倒向大秦,交出谯道福,换取正式的册封和长久的和平?还是凭借地利,冒险继续周旋,甚至与谯道福合流,对抗这个北方巨人?

谯道福则像一头困在南笼中的饿狼,拼命撕咬着栅栏,试图将水搅浑,寻找一丝生机。

益州的稳定,不仅系于王永的治理,也系于南疆这场无声博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