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光荏苒,自姑臧城破已过数月。河西走廊的春天虽然来得迟缓,但冰雪消融后,顽强的新绿依旧点缀了戈壁与草原。在苻坚一系列怀柔政策的滋养下,凉州大地如同久旱逢甘霖,开始焕发出不同于吕氏暴政时期的生机。然而,在这片看似逐渐平复的土地之下,新旧矛盾与外部阴影依旧交织,考验着大秦帝国的治理智慧。

洛阳宫中,苻坚对凉州的关注并未因战事结束而减少。他深知“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之”的道理。

“凉州之地,胡汉杂处,民风彪悍,仅靠武力威慑与减免赋税,难以长久收服人心。”苻坚在朝会上对群臣道,“当以教化导之,以利益趋之。”

符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兴办官学: 敕令在姑臧设立州学,选拔凉州境内聪慧子弟,无论胡汉,皆可入学,学习经史典籍与大秦律法。同时,鼓励各郡县恢复或新建乡学,由朝廷派遣先生或认可当地有学识者任教,所需费用由官府补贴。此举意在从长远着手,培养认同帝国文化的下一代,潜移默化地消弭隔阂。

推崇佛法治心: 了解到凉州及西域佛教盛行,苻坚特意下诏,保护凉州境内寺院,礼敬高僧,并资助翻译佛经。符坚深知宗教对于安抚心灵、稳定社会的作用,借此展现对凉州文化传统的尊重,拉近与本地民众的心理距离。

优化商税,鼓励流通: 进一步降低商路的关税,在姑臧、敦煌等重要节点设立规范的市集,派兵保护商队安全。同时,命令工部考察凉州物产,研究能否引进关中的一些先进农具制作技术或手工业模式,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这些政策,超越了单纯的军事管制和经济援助,触及到了文化融合与长期发展的层面,体现了苻坚作为穿越者,意图从根本上将凉州融入帝国体系的深远考量。

姑臧城内,杨定作为安西大将军,既是最高军事长官,也是实际上的行政首脑。他忠实地执行着苻坚的方略,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处置。

军屯和民屯开垦的土地上,春小麦已然出苗,绿意盎然。这不仅缓解了军粮压力,也安置了大量流民,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杨定亲自审理了几起涉及秦军士兵与本地民众冲突的案件,均依法裁决,不偏袒军方,赢得了百姓对“王法”的信任。同时,他也严厉处置了几个企图倚仗归附身份、欺压良善的部落首领,明确了“归义”并非“法外”的原则。

他并非一味依赖关中派来的官员,而是注意征辟凉州本地有威望、有能力的士人和明智的部落首领进入州郡僚属体系,给予一定参政权,缓和了潜在的对立情绪。

然而,治理并非一帆风顺。部分来自关中的官员对凉州“夷狄之风”心存鄙夷,与本地官吏时有摩擦;一些部落虽然表面归附,但缴纳贡赋并不积极,仍在观望风色;漫长的补给线依旧脆弱,一旦有变,压力巨大。

在杨定软硬兼施的策略下,河西及祁连山南北的部落归附进程加快。前来姑臧朝觐、进贡的酋长使者络绎不绝,市场上来自草原的皮毛、牲畜与来自关中的丝绸、铁器进行着交换,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但在这看似和谐的景象下,暗藏各异的心思:

一些靠近汉地、与汉人交往较深的小部落,确实渴望和平与稳定的贸易环境,对秦国的政策较为拥护。

大多数部落是基于对秦军强大武力的恐惧而归顺,其忠诚度与秦军能否持续保持威慑力直接相关。

势力较大的沮渠部等,其首领虽接受了封号,但部众依旧保持高度独立性,与北方北魏秘密往来并未完全断绝。他们如同墙头草,随时准备根据风向调整姿态。

吕氏旧部中未被清算的一些中下层军官、以及部分在吕纂时期获得利益的豪强,表面上顺从,内心却对失去的权力和财富耿耿于怀,只是暂时蛰伏。

凉州看似平稳的局势,始终被两大外部阴影所笼罩。

北方,北魏。拓跋珪在“礼送”吕纂西行后,加大了对柔然等部的征讨,同时继续巩固阴山防线。他派往洛阳的“恭贺”使者言辞谦卑,但边境上北魏骑兵的小规模挑衅和侦察活动却时有发生,如同一头不断磨砺爪牙、在笼外徘徊的饿狼。

西方,西域与吕纂。关于吕纂的消息断断续续传来。有传闻说他已抵达鄯善,试图凭借其父余威和携带的金银招揽旧部、拉拢小国,但进展似乎并不顺利,西域诸国对这位丧家之犬态度谨慎。然而,他就像一枚投入西域这盘复杂棋局的石子,其动向依然牵动着杨定和苻坚的神经。毕竟,西域的安定,关乎河西走廊的安稳,更关乎丝绸之路的畅通。

春风吹度玉门关,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了不确定性。杨定站在姑臧城头,目光掠过欣欣向荣的屯田和络绎的商队,最终投向西方的茫茫戈壁和北方隐约的山峦。他知道,凉州的平静或许只是暂时的。帝国的西陲重镇,在重建与发展的同时,仍需时刻准备应对来自各方、或明或暗的挑战。深耕之路,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