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想在风口起飞的猪 > 第164章 理念的激烈碰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苏晚晴的“考察”在继续,并且不再满足于沉默的观察。

她开始更直接、更强势地表达她的观点和“建议”,而这些观点,与陈飞、苏小倩以及桃源村固有的理念,发生了激烈如火星撞地球般的碰撞。

在一次陈飞组织的关于“桃源记”未来三年发展规划的内部讨论会上,苏晚晴作为“特邀嘉宾”列席。

与会者还有老支书、水生叔等几位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以及春妮、阿强等年轻骨干。

陈飞首先激情洋溢地阐述了他的“桃源记2.0”深化蓝图:

如何进一步优化生态种植细节,引入更多有益菌群;

如何丰富cSA会员的权益,增加亲子农耕、果园研学等深度体验;

如何推动“桃源好物”计划,系统化开发村民的手工艺品和传统食材,打造完整的乡村生活美学品牌。

“我们要慢下来,把根扎得更深,让每一颗果子、每一件产品都承载我们的诚意和故事,构建一个真正有温度、有生命力的品牌共同体。”陈飞总结道,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苏晚晴安静地听完,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规律的叩击声,仿佛在倒数。

她抬起眼,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众人,最后落在陈飞身上,那眼神如同在审视一个不够成熟的商业计划书。

“陈总的愿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很打动人心。”

她的开场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峭,“但是,请原谅我的直接,在残酷的商业世界,情怀不能当饭吃。效率、规模、利润率,才是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铁律。以‘桃源记’目前这种近乎小农经济的散漫步调和缓慢迭代,即便产品品质卓越,其市场天花板也触手可及,资本价值更是有限。”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具压迫感:“我建议,必须立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一,引入资本,大规模、成体系地流转土地,推行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迅速将产能提升五到十倍。第二,逐步淘汰这种低效、无法规模复制的cSA模式和小打小闹的观光农业,将资源集中于打通全国性高端商超渠道和建设强势线上旗舰店,进行饱和式品牌营销。第三,重新制定种植和分级标准,在‘优质’的前提下,优先追求更高的商品果率、更长的货架期和更低的损耗率,必要时,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安全的保鲜技术和外观处理。”

这一席话,如同冰瀑倾泻,瞬间冻结了现场的气氛。

老支书和水生叔脸色铁青,虽然“集约化”、“饱和式营销”等词汇他们不甚明了,但“大规模流转土地”、“淘汰cSA”、“调整标准”这些词,像针一样刺中了他们的神经。

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cSA和观光是他们看到的新希望。

苏小倩猛地站起身,脸色因愤怒而涨红,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不行!绝对不行!晚晴姐,你这套所谓的‘现代化’方案,和那些掠夺式开发的商业农场有什么区别?‘桃源记’的灵魂就在于它的生态理念,在于它与土地、与村民、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的血肉联系和深厚情感!你这样做,是在抽掉它的脊梁,是在杀死它!”

“灵魂?脊梁?”苏晚晴轻笑一声,那笑声里带着毫不掩饰的嘲讽,“小倩,你还是这么感情用事。在资本和市场的洪流面前,如果不能快速规模化、实现盈利最大化,再美好的‘灵魂’也只会迅速凋零。你看看多少像你们这样的项目,就是因为固守所谓的‘情怀’,跟不上资本扩张的步伐,最终要么被吞并,要么无声无息地消失。苏氏集团可以给它插上翅膀,而你们现在的做法,只会让它在地上缓慢爬行。”

陈飞的脸色也彻底沉了下来。他直视着苏晚晴,语气前所未有地严肃:“苏小姐,感谢你的‘建议’。但我认为,恰恰是你所质疑的这种‘浪漫’和‘缓慢’,才是‘桃源记’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单纯的利润最大化,而是一种对环境、对社区、对消费者负责任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cSA和观光农业构建的社群信任和品牌忠诚度,是任何‘饱和式营销’都无法买来的!”

他看向老支书和水生叔,声音铿锵:“至于土地,它们是乡亲们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根基,不是可以随意资本化运作的标的物。我们要的是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失去土地,另一部分人获得利润!”

苏晚晴看着态度决绝的陈飞,情绪激动的苏小倩,以及面露愠色的村干部,眼神深邃,看不出喜怒。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和窗外隐约传来的蝉鸣。

“看来,我们之间的理念,存在无法调和的分歧。”苏晚晴最终淡淡开口,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冷静,却更显疏离,“但我仍然坚持认为,我的方案是实现‘桃源记’价值最大化的唯一捷径。或许,时间和市场会证明谁对谁错。”

会议不欢而散,留下满室的压抑和隐隐的对立情绪。

这次碰撞,让陈飞和苏小倩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苏晚晴所代表的资本力量的冷酷和强大。

她那套逻辑自洽、效率至上的商业哲学,就如同钢铁一般坚硬而冷酷,与“桃源记”所秉持的扎根土地、以人为本的初心简直就是水火不容,完全没有任何调和的余地。

然而,面对这种格格不入的局面,苏晚晴却表现得异常镇定自若,似乎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她依旧像往常一样留在村子里,继续着她所谓的“考察”工作,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她的目光变得越发锐利起来,仿佛能够穿透人们的内心,冷静而精准地分析着这个团队的每一个脆弱点以及这个品牌的命门所在。

她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想要成功地说服(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征服)这些固执己见的“理想主义者”,尤其是她那逃离家族的妹妹,仅仅依靠常规的手段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她需要找到更有力的筹码,以及更精准的打击方式,才能够打破他们内心的防线,让他们乖乖就范。

于是,苏晚晴选择了耐心等待,她相信只要时机一到,那个足以改变天平方向的砝码自然会浮出水面。

而在这等待的过程中,她会不断地观察、思考,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