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82 年夏末,葛溪公社沉浸在一片蝉鸣与稻香交织的氛围中,青瓦白墙在阳光的映照下,散发着质朴而宁静的气息。

张芳芳跟随田春苗主任,再次踏入葛溪公社妇委会办公室。屋内的布置依旧简单而整洁,那张属于她的办公桌安静地伫立在角落,桌面一尘不染,足见平日有人悉心擦拭。

田春苗主任一边领着张芳芳环顾四周,一边细致地介绍近期妇委会的核心工作,“芳芳,当下计划生育可是重中之重,但这工作在农村推进难度着实不小。大家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想要转变并非易事,抵触情绪时有发生。”

张芳芳神情专注,认真聆听,脑海中飞速思索着应对之策。片刻后,她说道:“田主任,我觉得计划生育工作或许可以先从宣传教育方面着力,咱们组织一些讲座,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大家讲讲政策背后的好处。”

田春苗眼睛陡然一亮,赞叹道:“芳芳,你这想法真不错!到底是念过大学的,见识就是不一样。就按你说的,咱们先着手筹备计划生育宣传讲座。”

紧接着,她又补充道:“芳芳,我这儿有一本计划生育宣传手册,你再结合实际找些资料,到时候把计划生育政策和社员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生动鲜活的案例,阐述少生优生带来的益处。”

“另外,育龄妇女的登记工作也得跟上。咱们准备制作个表格,开会的时候让大队干部带下去填写,这样就能依照花名册发放计生用品了。”

张芳芳点头称赞,“田主任,您考虑得真是周全。”

田春苗感慨回应,“我们建这么一个台账,工作起来心里才踏实,不然宣传工作都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接下来就是该上环的安排上环,该结扎的做好结扎工作,不过这可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稍有不慎就容易得罪人。”

“芳芳,你今天就和柳加林先回去,在家帮我把已婚妇女的摸底登记表设计出来,要能全面反映育龄妇女的基本情况,比如什么时候结婚的,生育过几胎,是头婚还是再婚,采取何种避孕措施等等。”

“呵,对了,年初的时候,公社的李永春主任还念叨过你呢。他说:‘张芳芳今年大学该毕业了,也不知道她还能不能回来,那些下放知青大多都回城了,也就几个参加工作的留了下来。’这不,李主任去年冬天调到县财政局当局长去了。”

几天后,当张芳芳再次跟着田春苗走进妇委会办公室时,木质玻璃窗透下斑驳的阳光,洒落在角落那张三屉桌上。桌面上,印泥盒静静摆放着,旁边是一本边角已经磨圆的《婚姻法图解》。

田春苗推开吱呀作响的木柜,翻找出一摞油印文件,面露忧虑地说:“你瞧瞧这数据,上半年的超生率比去年同期上涨了 12%,李主任临走前为此大发雷霆。”

窗外,突然传来一阵激烈的争执声。张芳芳轻轻撩开窗帘,只见外面围聚了一群人,王大娘正紧紧拽着计生专干的胳膊,大声嚷嚷着,“我儿媳才生了个女娃,凭啥就不让生二胎?”

田春苗无奈地叹了口气,“看见了吧?这就是咱们日常工作的写照。上个月张村有个媳妇为了躲避计划生育,跑到娘家藏起来,我们费了三天功夫才把人劝回来。”

张芳芳紧紧攥着手中的宣传手册,封面上“控制人口,造福子孙”八个字,仿佛有千斤重,刺得她眼睛微微发酸。

当晚,回到家中,白炽灯昏黄的光线将张芳芳的影子投映在土墙上。她缓缓摊开田春苗给的表格模板,纸上的格子歪歪扭扭,仅能勉强记录姓名和年龄。“得加上个‘避孕措施’栏。”

她咬着笔头思索着,“还得区分初婚再婚情况,这样才能精准跟踪。”一旁的柳加林突然说道:“我在工地听说,邻县通过广播剧来宣传政策,老乡们听得可入神了。”

张芳芳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对呀!咱们也搞个‘政策小喇叭’,把案例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第二天清晨,晨光熹微,张芳芳怀揣着新设计的表格,急匆匆地跑到田春苗家。

院子里,田春苗正俯身给母鸡喂食,看到张芳芳递过来的表格,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这分栏清晰明了!还有这个‘家庭经济对比表’,把养三个娃和养一个娃的开销算得清清楚楚。”

她指着“避孕措施”一栏,建议道:“不过上环结扎这栏,最好用红笔标注出来,到时候催办工作也能一目了然。”两人就这么蹲在门槛上,热烈地讨论着,不知不觉已到晌午,炊烟裹挟着玉米饼的香气,悠悠飘进鼻腔。

首堂计划生育宣传讲座设在公社礼堂。张芳芳抱着黑板,从容地站在台上,身后的表格清晰地画着两个家庭的收支对比:王家养育三个孩子,全年仅买粮就花掉 800 元;而李家只有一个孩子,存款却多出 500 元。

“同志们,大家请看。”她拿起教鞭,轻轻敲打着黑板,“少生一个娃,这节省下来的钱,都够买两头耕牛了呢!”

台下,突然有人大声起哄,“万一家里有人生病咋办?多生几个孩子才保险!”张芳芳不慌不忙,翻开笔记本,娓娓念起刚刚收集到的案例,“前村的张大叔,为了给三个儿子结婚盖房,欠了一屁股债,到现在还在工地辛苦搬砖……”

讲座结束后,张芳芳便跟着田春苗走村入户,深入基层。在陈家坳,她蹲在猪圈旁,微笑着给一位孕妇递上叶酸片,“嫂子,吃这个对宝宝好,孩子生下来聪明伶俐。”

孕妇轻轻摸着肚子,微微低头,小声说道:“可我还是想要个儿子。”

张芳芳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张画报,上面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的照片,“嫂子您看,现在女子也能顶半边天,女孩子一样有出息。”

回程途中,路过水库时,田春苗突然停下脚步,神色凝重地说:“上个月有个媳妇为了躲避计划生育,躲在这里,我们发现她的时候,她正准备跳河。”

暮色渐渐笼罩稻田,张芳芳望着远处农舍透出的点点灯光,心中五味杂陈,突然觉得手中记录着村民信息的表格,沉甸甸的。

然而,工作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在筹备计划生育讲座期间,部分村民对讲座持怀疑态度,甚至在村里四处散布负面言论,声称这纯粹是浪费时间。

张芳芳得知后,没有丝毫退缩,她决定挨家挨户去走访。每到一户,她都耐心地与村民交流,认真倾听他们内心的担忧,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真诚的态度,一点点化解他们心中的疑虑。

每天清晨,张芳芳她跨上二八大杠自行车走村串户,车筐里装着《新婚姻法》手册和避孕药具,车铃清脆的声响划破晨雾。

在王家村的晒谷场上,几个农妇指着她议论,上过大学的媳妇就是不一样,”

她握着喇叭反复解释:“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晒谷的大娘却撇着嘴:“女娃懂啥?我家三个儿子,老了才有依靠。”

张芳芳蹲下身,掰着手指算起经济账:“婶,养三个娃的奶粉钱,够您买两头耕牛了......”

在李家村,她遇到棘手的钉子户。生不出儿子我就不结扎!王桂香拍着桌子,我男人说了,绝户头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在与一位大嫂交谈时,大嫂满脸忧虑地说:“芳芳啊,俺们也知道这政策是为咱好,可就怕老了以后没人照顾呀。”

张芳芳微笑着,语重心长地解释道:“大嫂,您放心,现在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以后的养老保障肯定也会越来越完善。而且少生孩子,咱们就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好好培养,等孩子有了出息,您往后的日子不也能过得更舒心嘛。”

经过她不懈的努力,越来越多的村民态度逐渐转变,开始愿意参加讲座。

三个月后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张芳芳的办公桌上。她正在专注地统计超生数据,田春苗突然举着一个牛皮信封,兴奋地冲进办公室,“县财政局的调令!你要去预算股上班啦!”

信封上的红章鲜艳夺目,还透着新鲜的油墨香气。张芳芳看着调令,指尖微微发颤,不禁想起李永春局长曾经说过的话。

此时,窗外公社的大喇叭正播放着她编写的顺口溜:“少生优育日子甜,政策暖心笑开颜......”

田春苗一边帮她收拾东西,一边把那本已经翻得破旧的宣传手册塞进包里,叮嘱道:“到了县里,可别忘了咱们在这儿摸索出来的土办法。”

离开公社那天,柳加林推着自行车来接她。当他们路过晒谷场时,王大娘突然从屋里追了出来,手里捧着一捧煮花生,热情地塞到张芳芳手中,“闺女,上次你算的账我回去想了好久,想通了,就让儿媳先去上环吧。”

张芳芳紧紧捏着那捧还带着温热的花生,抬眼望去,远处山峦在地平线处渐渐清晰。她知道,属于她的奋斗战场,即将从这熟悉的田埂,转向更为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