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暮色渐浓,守备营与白杆兵追兵渐次归营,大宁城下厮杀声终于沉寂。

城东郊野,麦田已成修罗场,尸骸塞满田垄,几无立锥之地。

杨凡单膝跪地,长刀拄地支撑身躯。战袍早被鲜血浸透,右肩箭创犹在渗血。

不远处,大宁百姓在里长带领下,正用缴获的流寇车架焚烧无头尸首。

冲天火舌跃动间,阎宗盛策马奔来,鞍鞯上晃荡着两颗首级,显是流寇头目。

“大人,”

阎宗盛找见杨凡便翻身下马,递过一壶不知何处寻来的烧酒。

“拉开距离后,闯贼高迎祥率部北撤,西贼张献忠裹挟残军东窜,应是沿长江南岸遁逃了。”

杨凡口干舌燥,不及多问,接过酒壶仰头痛饮。酒液混着血水,顺着下巴滴落铠甲。

“这是两个头目的脑袋,据俘获流民供认,两个都是唤作什么掌令、掌库……”

“丢那小堆里,届时一并报功。”

杨凡随手指了一堆。

阎宗盛应诺一声,引着身后军情局兄弟走向首级堆。那里坐着中军部的人记录,一行人正队挨个记录斩获。

杨凡侧首东望,成百上千未及逃遁的流寇俘虏匍匐在地,噤若寒蝉,由守备营派遣的一个百总局兵士看守。

兵士们正在那里就地割取首级,以备日后向朝廷报功。俘虏们眼见明军挥刀砍落同伴头颅,更是惊怖战栗,伏地不敢稍动。

张攀近前禀报伤亡。

此役血战,守备营阵亡与重伤者逾两成,轻伤者更达三成,伤亡近半。

轻重伤员尽数抢运回大宁城内。杨凡已强行征召城中医师,在军队严控下全力救治重伤者。

暮色四合,天光沉暗。

守备营主力撤回城内驻扎,杨凡已有了经验,第一时间已将伤兵隔离安置。

城外俘虏则被圈禁,交由两个伤亡最轻的百总局看管,待明日天亮清扫战场,再做后续处置,多半是由巡抚王维章示下。

远处传来石砫土司低沉的牛角号声。

白杆兵今日追击之远,远甚于守备营,此刻仍未全数归营,他们在城外扎下连营,显是今夜无意入城休整。

杨凡仍在城外检视今日斩获的流寇首级。

此战杀敌逾万,其中大半乃溃逃时追杀所获,亦不乏流寇督战老贼自相践踏残戮者。

一列骑兵飞驰而至,为首者正是初时传信那个皮甲传令兵,也是协调两军的秦拱明之子。

皮甲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抱拳高声道:“小人恭贺杨大人旗开得胜!!”

杨凡哈哈大笑,向前一步起身相扶。那石砫小将道:“杨将军!姑祖母于中军大帐内等候,欲请将军一晤,还望将军赏光移步。”

闻得秦良玉相召,杨凡不敢有半分怠慢。他虽不精熟史册,却深知这位传奇女将的赫赫威名,对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更是心驰神往。

当即请石砫小将引路,一行人踏过尸横遍野的城东,迤逦行向城西。

城西空旷处,白杆兵营帐连绵如云。中军大帐戒备森严,岗哨林立。杨凡一行甫近,数名持白杆枪的健卒便挺身上前,待辨清石砫小将面目,方才转身入帐通传。

途中,杨凡低声探问:“敢问小将军尊姓大名?”

小将谦逊道:“不敢当将军之称,仅是军中一小旗官。杨将军直呼在下秦起明便是。”

杨凡闻言微怔,实未料秦良玉侄孙竟仅居小旗之职。

片刻,一名石砫亲兵掀帐而出,沉声宣令:“秦都督有令,请杨守备入帐。”

秦起明当先撩开厚重帐帘。杨凡整肃衣冠,深吸一气,这才昂首迈入军帐。

帐内灯火通明,肃杀之气凛冽如霜。数员战将分列左右,虽面染风尘难掩疲色,眉宇间尽是从尸山血海中淬炼出的刚毅。

帐央主位,端坐着一位披甲佩剑的女子。

杨凡胸口一窒。

眼前之人,正是魂穿崇祯朝大明第一女战神,史上唯一凭军功封侯的女将军,青史独列其传的巾帼英雄,川渝暴龙的终极形态。

身高一米八六,手持鸳鸯双剑,麾下白杆兵,所向披靡。

其记载的更是击败多尔衮、血战皇太极、吓跑张献忠。立下赫赫战功,为大明续命五十余年。

崇祯一生只写了五首诗,四首只为夸她。

正所谓“鸳鸯袖里握兵符,何必将军是丈夫。”

她便是。

四川招讨使、

都督同知、

川东总兵、

一品诰命夫人,

秦良玉。

---------

注释1:

据记载,白杆兵其兵器白杆枪以坚韧白蜡木为杆,前端带钩可砍可拉,尾部嵌铁环可锤击,必要时数十杆相接可攀越悬崖。

此械尤擅克制骑兵,钩马足、环击马首之战术令后金铁骑闻风丧胆。

其战阵灵活诡变,惯用“三角尖锥阵”,以二十四旗为基,每旗二十五人列作金字塔状,前排殒则后排立补,阵型岿然不散。

浑河血战中,更创首尾勾连长矛之法,于冰面构筑移动拒马阵,力阻八旗铁骑冲势。

其军中厉行连坐之法,临阵退缩或变节者诛及全族,故士卒操练精熟,行军秋毫无犯。秦良玉曾率部昼夜兼程驰援京师,将士未及扎营即投入血战,其令行禁止可见一斑。

注释2: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一件崇祯帝赏赐的金绣龙凤袍,文物团队通过三维立体扫描技术,结合明代纺织物缩水率和贵族礼制裁剪规则,最终推算出秦良玉的身高为1.86米±2厘米。

同时明末文人黄中允在《秦良玉传》中描述她“体甚肥大,马上用八十斤双剑”。结合明代度量衡(1斤≈596.8克),八十斤双剑约合47.7公斤,非体格强健者难以驾驭。此外,“肥大”一词在古代常指身材高大而非肥胖,与1.86米的体格特征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