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杨凡吐出两个字,随之眼神灼灼,“如今流寇虽仍猖獗,但能打流寇的官军多如牛毛。唯有辽东建奴,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若能在此事上有所作为,哪怕只是斩获数百级,其分量也远胜剿灭万千流寇!我想寻机北上勤王,与建奴真刀真枪干一仗!让所有人都看看,我杨凡不仅能打流寇,更能对抗国朝大敌!”

听到“建奴”二字,马祥麟脸上的笑容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他沉默了片刻,缓缓道:“贤弟,你有此雄心为兄佩服。但是建奴,不好打呀……”

他目光变得悠远,仿佛回到了曾经的战场:“为兄当年随军北上,与建奴有过交手。那不是流寇般的乌合之众。他们甲坚兵利,尤其是白甲兵,往往身披两三层重甲,悍不畏死,弓马纯熟,冲击起来犹如排山倒海!其骑兵来去如风,战术刁钻,绝非摇黄、陕地的闯寇可比。每一次接战,都是硬碰硬的消耗,伤亡极大……和建奴打,比我们以往打过的任何仗都要凶险数倍!”

马祥麟的语气接着又变得极其严肃:“贤弟,你的川东营能打,为兄知道。但剿流寇的经验,对上建奴未必好用。此事,你还要三思,万万不可轻敌!”

杨凡认真地点了点头,对马祥麟的告诫深以为然:“兄长金玉良言,小弟铭记于心。建奴之凶悍,我虽未亲历,亦有耳闻,绝不敢小觑。”

但他话锋一转,自信地道:“不过,兄长也请看今日之川东营,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小弟麾下将士,历经大小数十战,已是百战精兵。火器方面,如今能量产之铳炮威力射速皆远胜以往;兵员构成除川中子弟外,更有兄长支援的上千石砫狼兵,亦是悍勇无匹。”

他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我并非要孤军深入与建奴主力决战。但若有机会北上,哪怕只是作为偏师策应,协防某处关隘,有所斩获便是,并非定要与建奴拼个你死我活。”

看着杨凡自信而坚定的神情,马祥麟知道这位义弟心意已决。

他沉吟良久,最终重重拍了拍杨凡的肩膀,叹道:“罢了!既然你已思虑周全,为兄也不再多言。只盼你万事小心,莫要贪功冒进。若真有北上之日,我石砫儿郎,仍可助你一臂之力!”

“多谢兄长!”杨凡郑重抱拳。

两人又对谈几句,话题渐渐转向了川中的局势。

杨凡抿了口茶,语气略带嘲讽:“年前朝中可是热闹。又有人上书弹劾四川巡抚甘学阔剿抚无方。这下好了,这位甘巡抚屁股还没坐热,就要挪窝了。听说要调任陕西巡抚,也不知是明升暗降还是怎的。”

马祥麟对此虽未过多在意,但石砫自成一派,亦同属四川防御体系,故而也有所耳闻。他点头道:“确是。听闻朝廷已议定,由廖大亨以右佥都御史衔,接任四川巡抚。”

杨凡叹了口气,“这川抚之位,真是如走马灯一般。张论、王维章、再到甘学阔,如今又是廖大亨……短短数年,已是四易其主。如此频繁更迭,于地方安定,实非幸事。”

“谁说不是呢?”马祥麟哼了一声,“个个来都是踌躇满志,又个个都怕担责任。”

话落他忽然想起什么,笑着指向杨凡,语气带着几分玩笑:“不过话说回来,贤弟去年陆续从我这儿又招走的那近一千儿郎,那可都是好苗子!我石砫宣抚司的兵,向来是朝廷征调都得看情面,从未有外人能直接从我这土司地里招兵买马的,你可是独一份!母亲那边已发话让我委婉提醒你,招兵可以,但莫要血战,我们石柱土家族不及你们汉人人口繁盛,莫要弄得咱石砫家家戴孝,这样面上过不去。”

杨凡闻言,也笑了起来,心中感念马家和老夫人的支持:“全赖兄长与老夫人信重!小弟也是为剿贼大局着想,有了精兵,方能更好地保境安民,不负兄长所托。”

书房内,茶香袅袅,兄弟二人的交谈声传出窗外,与宣抚司内尚未散尽的年节气氛融为一体。

多事之秋,窗外,是苍茫的川东群山,以及潜流暗涌的朝局与边情。

……

自崇祯九年正月开始,流寇在荥阳大会后分兵多路,其中高迎祥、张献忠部东进凤阳,焚毁明皇陵,震动朝野。

至九月,流寇主力西返陕西,试图突破明军防线。洪承畴当时虽为三边总督加五省总督,但因长期作战导致兵力匮乏,仅能集结六千官军,且缺乏骑兵支援。

洪承畴派总兵曹文诏率三千精锐为前锋,自领三千督标后继曹文诏在真宁县湫头镇与流寇遭遇。

曹文诏虽初战告捷,斩首五百级,但追击时遭流寇数万骑兵伏击。

明军多为步兵,被包围后苦战数时辰,名将曹文诏力竭自刎,全军几近覆没。此役导致洪承畴短期内无力组织大规模进攻,更使流寇声威大振。

流寇在击杀曹文诏后,继续攻略陇州等地,洪承畴因损失精锐且朝廷援军未到,被迫采取“重点防御、分兵堵截”策略。

他一面加固西安城防,一面檄调贺人龙、左光先等部在潼关、商洛一线设防,但也无法阻止流寇的大规模流窜。

流寇通过“诈败诱敌”“分兵合击”等战术击败曹文诏,标志着流寇其作战水平从早期的流动作战向运动战升级。

李自成在此役后更是提出“以走致敌”的策略,成为明末流寇的重要指导思想。

同时湫头镇之战也凸显明军过于轻视流寇,曹文诏虽为名将,但孤军深入缺乏后援;洪承畴虽擅长剿抚并用,但受制于朝廷催战和兵力不足,难以实施有效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