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穿越甲午战争之东方列强崛起 > 第357章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7章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自从1899年干涉华夏内战遭遇惨败之后,英国、法国、俄国便组成了紧密的军事同盟。但是1905年的第十一次俄土战争的失败,使得俄国分裂成西俄和东俄。

尽管西俄继承了原来俄国的主体部分,但是由于先后三次对外战争失败,欠下了法国巨额外债,再加上后面跟东俄连年内战,导致国内衰弱,使得中亚地区、波罗的海、乌克兰等地的分离活动猖獗。

加之此时的沙皇年幼,大部分权力被罗曼洛夫王朝的王公贵族们所掌握。

尽管经过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原来沙俄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是仍然是一个封建性十足的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尼古拉二世被赶跑了之后,这些王公贵族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得西俄实际上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这种状况,加剧了西俄的衰弱,到1909年,西俄的国力已经远远不如以前,总体实力远远不如奥匈帝国、意大利。

考虑到德国、奥匈帝国特别是德国实力大为增强,英国、法国决定拉拢意大利,在部分利益上让步。

1906年,法国在突尼斯,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和利比亚等海外北非殖民地问题上,对意大利进行适当的让步,缓和了意大利和法国之间的矛盾。

此时意大利由于与奥匈帝国在特伦提诺和的里雅斯特等地存在着领土争端,以及在巴尔干半岛扩张企图上面存在冲突,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意大利希望能够与西俄一起制衡奥匈帝国。

国力已经相当衰弱的西俄此时已经不敢对巴尔干半岛有奢望,而是希望能够拉拢意大利来制衡这些年扩张势头正劲的奥匈帝国,所以从西俄角度来看,也希望意大利能够加入协约国。

所以经过英国的调解,意大利加入了英国、法国、西俄的协约,成为协约国集团。

尽管此时协约国有欧洲四强国,但是总体实力已经岳天原来所在的时空不能相比了。

英国由于干涉华夏内战失败、布尔战争、镇压印度大起义等行动中接连失败,使得英国国力损耗过大,并丢失了亚洲大片殖民地,失去了不少油田,直接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对华夏、德国、美国来说,速度远远滞后。

由于苏格兰地区的北海油田此时并未得到开采,所以严重缺乏石油的英国,此时英国海军舰艇更新计划已经严重滞后于华夏,再加上黑海大海战的损失,以及海军舰艇总吨位已经下降到190余万吨,成为世界第二的海军。

此外,由于财政收入未能达到英国远期规划的标准,加上海军耗费掉了军费的大头,所以英国财政出现了比较大的困难,英国政府不得不减少在陆军建设上的投入,只进行了部分武器的升级换代。

而法国此时由于连连对外战争的失利,加上借给西俄等国的贷款成为死账,使得法国的财政状况也不容乐观,加上其海陆军装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升级,所以在对德前线往往采取守势的姿态。

相对于协约国集团实力远不如岳天那个时空,此时的同盟国实力却远超于那个时空。

虽然在第十一次俄土战争之中,华夏站在了奥斯曼土耳其一边,但是战后,经过再三考量,中华共和国政府并未选择加入同盟国。

尽管如此,出于天然友谊,华夏国还是和德国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的贸易,来增进两国彼此友好的基础。

比如,已经成为世界橡胶最大生产国的华夏,每年都会大量向德国出口大量的橡胶,以便德国企业能够生产出轮胎,甚至为德国的军工企业服务。

1909年的德国,由于获得了伊拉克北部的大量油田,再加上领土比原来那个时空多出了20多万平方公里,使得德国获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造就了此时的德国远比那个时空强大。

在中华人民革命军的扶植之下,花了一千万共和国银元,购买来华夏技术,开发出轻型轮式装甲车,应对战壕上的机枪,成为德国陆军突击部队的利器。

此外,由于有了大量的石油,德国人军舰开始转为燃油动力,并在产量上得到很大的提高,到1909年德国海军总排水量已经达到120万吨,在欧洲海域已经构成了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巨大挑战。

在从人民革命军空军手里购买来飞机之后,德国人在制造业上面的优势就开始凸显出来,短短两年的时间里面,德国人不仅仿制出大量同款战斗机,还进行升级改造,并自己开发出轻型轰炸机。

为了能够在将来的大战中,能迅速击垮法国,德国军队在人民革命军将领的建议下,制定了以行动迅速的轮式装甲师配合战斗机、轰炸机,发动闪电战,突破法国陆上防线,逼迫法国人投降。

觉得这个相当不错的德皇威廉二世,同意了这个方案,并花了三千万共和国银元从中华共和国购入一万台这种轮式装甲车的底盘和发动机。

为了能够在陆战中保持绝对优势,德国人一直保持着庞大的陆军部队。陆军部队现役人数达到了200多万人,并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预备役部队。

此外,从1906年德属伊拉克北部油田开采之后,德国政府便开始有意识地在国内建立庞大的石油储备制度,到1909年底,德国的石油储备、橡胶储备、白糖储备等竟然足以支撑德国进行三年的全面战争。

由于,中华共和国政府并未加入同盟国,得知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之后,通过第十一次俄土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因为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有着共同利益,于1908年加入了同盟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此时虽然仍然是一个封建帝国,但是经过第十一次俄土战争的胜利,加上迫于土耳其青年党的压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了改革。

这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改革包括了军事、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并通过一系列的贸易活动,从中华共和国购入了大批军舰和陆军装备,使得这个破旧帝国有了重新振兴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