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穿越甲午战争之东方列强崛起 > 第425章 奥匈帝国的内部危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25章 奥匈帝国的内部危机

由于意大利人天生就不喜欢战斗,所以这些被强征的意大利人,在前线基本上就是在磨洋工,这也是意大利一线一直没有什么战果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危机也发生在同盟国,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崩溃,使得同盟国的实力受到严重的削弱。

尽管此时,德意志帝国已经与中华共和国实现陆地上的接壤,而且边界线还长达上千公里,但是由于中华共和国已经与协约国签署禁止出售武器给同盟国的协议,所以德国的主要装备只能靠自己生产了。

不过,由于这几年华夏各地年年粮食大丰收,使得华夏各地粮食充盈,粮食价格也很便宜。

由此,德国人用大量战俘劳工,到波兰、乌克兰等地挖掘各种矿藏,跟华夏换粮食,再以低廉价格供应给德国工人,在粮食供应上还算能够满足德国平民的需求。

但是由于奥匈帝国,之前还包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火和武器,都是要由德国军工提供,所以德国柏林、鲁尔区等地的工人,几乎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不少工人甚至连续48个小时参加劳动,活活累死。

所以,1916年7月16日,德国也爆发了工人罢工,但是很快被德国以 “战时紧急状态” 镇压。

延拓的战争对奥匈帝国的伤害最大。

奥匈帝国可以说是近代人类史最为独特的国家,它是欧洲历史上最后一个多民族封建君主国,也是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巅峰与终结。它以独特的 “二元君主制” 维系着多民族共存。

早在13 世纪起,哈布斯堡家族通过联姻与战争逐步掌控中欧,1526 年匈牙利王国因国王战死并入其版图,形成 “奥地利 - 匈牙利” 共主邦联。

在1866 年奥地利在与普鲁士(德意志第二帝国前身)的战争失败后,原本属于德意志一部分的奥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统一进程之外。

所以被踢出德国的奥地利只能将扩张的目光转向巴尔干寻求发展。

当时,实力大为削弱的澳大利为缓解匈牙利贵族的独立诉求,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匈牙利达成《奥地利 - 匈牙利折中方案》。

这个方案将帝国分为 “奥地利帝国”(西部)和 “匈牙利王国”(东部),两国共用皇帝、外交、军事,但内政独立。匈牙利人的马扎尔语官方地位,其他民族的自治诉求被边缘化。

这种结构还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在战争期间两国资源无法统一调配,且进一步激化了非奥匈民族的不满。

奥匈帝国的军队由境内多民族士兵组成,其中有约 40% 非奥地利人或者匈牙利人,国家又没有统一语言,但军官多为奥地利人或匈牙利人,士兵常因语言不通受到歧视。

1916 年后,随着战场局势的恶化,非奥地利人或者匈牙利人的士兵,在战场上逃兵率大幅上升。

部分在前线的少数民族士兵,为了谋求本民族地区能够独立,甚至暗中联系和支持协约国。

要不是有来自德国的援军和经济、军事援助,此时奥匈帝国早已经分崩离析了。

1916年,已经打了六年的仗,海军已经全军覆没,奥匈帝国工业生产仅为战前的 50%,粮食产量不足战前的 40%,加上奥匈帝国占领区矿藏远不如德国。

在1915年之后,由于资金有限,不管奥地利政府还是匈牙利政府,都不想掏光最后一点家底,不愿意拿出备用金,去购买便宜的华夏粮食,来救济国内百姓。

甚至1916年11月,在一次匈牙利内部会议上,匈牙利政府的首相蒂萨?伊什特万开始公开反对德国控制、主张与协约国和谈。

因此,1916年之后,由于缺粮,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等城市多次爆发 “面包暴动”,在8月份,全国各地就出现了大规模罢工,一切都昭示着一场风暴的到来。

为了维持局面,奥匈帝国政府下令匈牙利政府的首相蒂萨?伊什特万辞职。

但是,这反而加剧了奥匈帝国的内部危机。因为此事,匈牙利议会开始讨论 “脱离奥匈” 的可能性。

奥地利内部也发生分裂,此时在位六十八年的奥匈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突然逝世,他的侄子卡尔一世继位。

奥匈帝国新皇帝卡尔一世看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分崩离析,担心自己的国家也步其后尘,所以他试图通过和谈结束与协约国的战争,但因德国反对而失败。

这让这位奥匈帝国新任皇帝在国内统治权威进一步削弱,很多人开始认为皇帝只不过是德国人的傀儡,而奥地利人却要为德国人卖命,于是奥地利出现了 “共和派”,要求推翻君主制。

最坚固的堡垒往往要从其内部进行突破,才能最快达到效果。对于奥地利的情况,协约国心知肚明,也让他们蠢蠢欲动。

于是1916年7月,在稳定了各自国内的局势之后,协约国各国情报部门负责人开始在伦敦秘密聚集,商讨如何在奥匈帝国开展渗透工作,并制定了“春季计划”。

这个计划叫做“春季计划”,就是众协约国希望通过这场渗透活动在春季将奥匈帝国彻底瓦解。

这个渗透计划包括了以下内容:

首先,招募大量懂捷克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等奥匈帝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的人,进行训练,并趁着巴尔干战线等双方军队犬牙交错的时候,将这些人送进奥匈境内。

接着让这些人混进奥匈前线的部队,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在奥匈各个民族兵团中,秘密宣传协约国支持这些民族自决的政策,吸收志同道合之人,再形成小团队。

一旦双方战事再起,这些小团队要么鼓动本民族士兵集体向协约国军队投降,要么在关键阵地,配合协约国进攻,引导协约国部队攻占各处要地。

其次,这个计划还动用各协约国的五吨黄金储备,用以贿赂奥匈帝国国内的官员,特别是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些非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