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技术研讨会虽然磕磕绊绊,但“模具”这个概念的提出,如同在玩家和土着之间架起了一座摇摇欲坠却真实存在的桥梁。双方都看到了合作的一丝曙光,尽管这曙光看起来依旧那么不靠谱。
“铁柱一号”项目组立刻将“标准化零件”和“模具铸造”定为了下一阶段的核心攻关方向。目标:用最原始的方式,实现最低限度的“标准化”!
玩家们负责设计“标准件”图纸。这次他们学乖了,不再追求什么“光滑球面”和“低摩擦系数”,而是设计了几种最基本、最粗犷的连接件:粗壮的销轴、带孔的连接板、U型卡箍。形状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容易铸造怎么画。
图纸送到了“巨锤”和他的工匠团队面前。
工匠们看着图纸上那些方方正正、充满了几何线条的玩意儿,依旧觉得有点多此一举。直接拿铁水浇个大概形状,然后锤子砸到需要的样子不就行了?为啥非得先做个模子?
但在“巨锤”的坚持(他总觉得这“模子”的想法有点意思)和玩家们“期盼”的眼神下,他们决定试试。
于是,工坊里展开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原始标准化”实践。
首先是如何制作模具本身。 玩家理想中的模具:尺寸精准,内壁光滑。 土着实现后的模具:用软粘土压出来的凹坑,边缘毛毛糙糙,尺寸全凭手感,十个模子能做出十一个尺寸。
然后是浇铸。 玩家理想中的浇铸:温度可控,匀速注入,减少气泡。 土着实现后的浇铸:舀起一勺滚烫的铁水(温度看颜色和经验),“哗啦”一下倒进粘土坑里,多了溢出,少了补点,气泡?那是什么?能吃吗?
最后是后期处理。 玩家理想中的处理:稍微打磨,去除毛刺即可。 土着实现后的处理:浇铸出来的零件奇形怪状,布满飞边和气孔,需要工匠拿着大锤“哐哐”几下,硬生生把它砸到“大概能用”的形状。标准化?不存在的,这叫“锤准化”!
第一批“标准件”出炉了。
玩家们兴冲冲地跑过去验收,然后集体沉默了。
这堆东西……如果不说,没人能看出它们属于同一种“标准”。粗的粗,细的细,孔的直径更是随心所欲,能插进去就算成功。
一个玩家拿起两根号称是“标准销轴”的铁棍,试图把它们并排放在一起,结果一根比另一根明显长出一截,而且一粗一细,宛如父子。 另一个玩家拿起两块“标准连接板”,发现上面的孔根本对不上,需要动用锤子进行“强制对齐”。
论坛技术板块瞬间被吐槽淹没:
【热】【实物评测】《论‘巨锤牌’标准件的误差范围:±50%》 【讨论】《如何向土着解释‘公差’这个概念?在线等,挺急的,不然又要被锤子砸了!》 【吐槽】《这标准化了个寂寞!》 【苦中作乐】《至少……它们都是铁做的?(泪目)》
岳峰在神殿里,看着这堆“薛定谔的标准件”,再次笑得前仰后合,手里的“规则泡泡茶”差点洒进观测池。
“哈哈哈哈!公差±50%!这可太标准了!哈哈哈哈!”他捶着王座扶手,“‘锤准化’!这个词发明得好!简单粗暴又形象!”
他感觉玩家们那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巨大落差感,提供的能量格外醇厚。
虽然成果感人,但玩家和土着都没有完全放弃。 玩家们被迫再次修改设计,进一步放宽“标准”,只要求“大概差不多能塞进去就行”。 工匠们则在一次次失败中,似乎也稍微找到了一点手感,浇铸出来的零件虽然依旧抽象,但至少报废率下降了一点。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痛苦的磨合中,一种奇特的默契开始萌芽。
玩家们学会了用更直观的、工匠能理解的方式表达需求,比如直接拿个实物模型去比划。 工匠们也开始偶尔主动询问玩家“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做成这样”,虽然对答案往往一知半解。
地底世界的工业化进程,就在这一堆堆奇形怪状的“准标准件”和“哐哐”作响的锤准声中,以一种极其扭曲和搞笑的方式,顽强地向前蠕动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