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金屋辞:凤弈未央 > 第77章 釜底薪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荣的集权步伐并未因阿娇的沉默而放缓,反而愈发急促。借着北疆战事的由头,他接连颁布数道诏令:凡五品以下官员迁黜,皆由吏部呈报御前裁定;各郡国上计(年终考核汇报),需直接抄送未央宫一份;甚至开始过问少府监的皇室用度与将作监的大型工程,其中便包括洛阳的“观星台”与“格物院”。

这些举措,名义上是为了提高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实则一步步蚕食着阿娇作为监国长公主的理政权。朝中风向变得愈发微妙,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开始明显地向未央宫靠拢,奏疏中“伏乞圣裁”的字样越来越多,“请长公主殿下钧鉴”的则日渐稀少。

阿娇依旧沉静,每日按时出现在珠帘之后,处理着那些依旧送到她案头的政务,对刘荣的种种举措,大多只是淡淡一句“依陛下旨意办理”。她似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确保北疆战事的顺利运行上,对李广部的粮草、军械、兵员补充,事无巨细,亲自过问,确保无一疏漏。她的沉稳与高效,让即便有心投靠刘荣的务实派官员,也不得不暗自佩服。

然而,暗地里的动作却从未停止。她通过兰台社,更严密地监控着朝中重要官员的动向,尤其是那些新近得势的“帝党”成员。同时,她加快了与夷洲的信息传递频率。

这一日,她同时收到了来自河西与夷洲的两份重要消息。

河西的消息是李广亲笔所书的军报。老将军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依托长城与要塞,数次击退匈奴小股部队的骚扰,斩获数百,稳住了敦煌一线的局势。军报末尾,李广特意提及:“军中将士所用劲弩,其弩机枢组似有磨损,发射频次不及以往,恐影响战力。请朝廷速拨良匠,携备用部件至军前检修更换。”

而夷洲的消息,则是张沐的密信。信中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殿下,胶泥仿制,已有突破!虽不及蓬莱原物之效,然以其混合鱼油、石灰与特定矿粉所制新胶,其防水、黏合之能,已远超我等现有之物!臣已命人批量试制,优先用于修补战船缝隙与军中帐篷,效果卓着!另,渔网材质亦已查明,乃一种名为‘褐藻’之海草,经反复捶打、浸泡特殊树汁后所得,其丝缕坚韧,正尝试用以编织缆绳与甲胄内衬……”

随信还附上了一大块新制胶泥的样品,以及几段用仿制“褐藻绳”编织的缆绳。

阿娇看着李广的军报,又摩挲着手中那坚韧的缆绳与颇具黏性的胶泥,一个念头电光火石般闪过脑海。

她立刻下令,召见将作监大匠与兵部武库令。

“李老将军军中所用弩机,乃数年前所造,其枢组磨损,乃意料中事。”阿娇开门见山,将李广的军报示之二人,“然北疆战事正紧,大规模更换新弩,耗时费力,亦不现实。本宫有一法,或可解燃眉之急。”

她命人呈上张沐送来的新制胶泥与缆绳样本。

“此乃东海都护张沐,于海外寻得新法所制之物。此胶黏固异常,或可尝试用于紧急修补、加固磨损之弩机组件,虽非长久之计,但或可支撑一时。此缆坚韧胜麻,或可用于弩弦备份,或捆绑军械,减轻辎重。”

将作监大匠与武库令都是技术官员,闻言立刻上前,仔细查验那胶泥与缆绳,反复测试其黏性与拉力,眼中渐渐放出光来。

“殿下!此物……此物确有其妙!”将作监大匠激动道,“若用于临时加固弩机关键部位,再辅以金属卡扣,确能延长使用!这缆绳更是轻便坚韧,用于弩弦或捆绑,皆可!”

“好!”阿娇断然下令,“即刻起,调动将作监所有相关匠人,全力仿制、生产此二物!武库令,你亲自挑选得力人手,携此二物及精于弩机修缮的工匠,火速奔赴李广军前,协助检修军械!此事关乎前线胜负,不得有误!”

“臣等遵命!”二人领命,匆匆而去。

阿娇此举,可谓一石三鸟。其一,切实解决了前线军队的燃眉之急,提升了战斗力。其二,向朝野展示了张沐在东海经营的价值,他并非徒耗国帑,而是在实实在在为帝国积累有用的技术与资源。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她绕开了刘荣正在收紧的行政与财政审批,直接动用自己所能影响的将作监资源和兰台社的物流渠道,完成了一次高效的战时物资调配,无声地彰显了她依旧掌握着庞大而有效的执行力量。

当刘荣从兵部得知,将作监大批匠人被调动,一种名为“海胶”与“藻绳”的新物资被紧急生产并运往前线时,他先是愕然,随即脸色沉了下来。他立刻命人查问,却发现这一切手续“完备”——将作监动用的是其内部储备物料和匠役定额,调拨手续由兰台社凭长公主令符协调,完全绕过了需要皇帝批复的国库支取和大规模徭役调动。

他发现自己虽然收拢了人事任免和大部分政务的决策权,但阿娇多年来经营的某些关键领域,如将作监的技术力量、兰台社的情报与物流网络,依旧牢牢掌握在她手中,并在关键时刻,能爆发出惊人的效率。

“姑母……当真是好手段。”刘荣独自站在殿中,望着窗外,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想要彻底收回权柄,远非几道诏令那么简单。阿娇的根基,比他想象的更深。

而阿娇,在发出命令后,则提笔给张沐回信,除了告知其成果应用,更写道:

“…北疆胶绳之需,解了燃眉之急,此皆卿之功。然此仅为权宜,蓬莱技艺之精,仍需深究。望卿再接再厉,于夷洲格物所内,专设‘军器改良’一科,集中巧匠,结合此番应用之得失,继续钻研,力求推陈出新。所需一切,尽可报来。”

她要将夷洲,不仅建成海防前哨,更要打造成一个远离长安政治旋涡的技术研发基地。这釜底抽薪之下燃烧的,是她对未来的深远布局,也是对刘荣步步紧逼的最有力回应。

北疆的战火与长安的权争,意外地为来自东海的“微光”,提供了照亮现实舞台的机会。张沐的名字,第一次以这样一种务实而关键的方式,进入了更多朝臣的视野。而阿娇,则用行动证明,即便在权力被侵蚀的逆境中,她依然有能力,为这个帝国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