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的监测站里,张叙舟的指尖刚触碰到良渚玉琮残片,全息投影的能量流突然炸开团刺目的红光。原本顺着植被网流淌的土黄色光带像被剪刀剪断,在晋陕峡谷段崩成无数细小的光点,衰减率从 16% 骤升至 25%—— 每片植被区的五角星纹都在反向旋转,像被按反了的齿轮,死死卡住能量传输。监测仪的警报声刺破耳膜,屏幕上的含沙量读数疯狂跳动,与张叙舟掌心护江力的光晕产生相同频率的震颤, 点的光带瞬间收缩:→ 点,像被黄土呛住的呼吸,骤然变弱。
“玉琮在捣乱!” 老王的地质锤重重砸在操作台上,震得良渚残片蹦起半寸,“刚匹配的纹路全反了!你看延川段的模块,能量流正顺着五角星的缝隙往外漏,就像给筛子装了个漏斗,越漏越狠!” 他调出玉琮的能量频谱,原本平滑的曲线此刻像被揉皱的纸,在 38.7 赫兹处出现个狰狞的尖峰 —— 那是良渚时期古太湖的洪水记忆频率,正与黄土高原的干旱能量疯狂对冲。
张叙舟的玉佩突然烫得灼手,玉面的沁色在残片上晕开,显露出段模糊的刻字:“水过黄壤则淤”。这触感让他猛地想起中专时在宁夏治沙的那个暴雨夜,老治沙员冒雨抢救麦草方格,浑浊的雨水漫过格间时,原本固沙的草茎突然反卷,把沙子全冲进了新栽的沙棘苗根里,“草木认水土,外来的法子硬套,只会帮倒忙!”
“快切断玉琮能量!” 苏星潼的银簪突然弹出道蓝光,试图拦截反向旋转的五角星纹,却被红光狠狠弹开。簪头的蓝宝石闪过道裂纹,全息图上的渭河流域突然冒出无数干涸的井眼,镜头里的村民举着空桶跪在井边,桶底的泥沙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厚,“是玉琮里的洪水记忆在作祟!它把黄土高原当成了古太湖,正用洪水能量‘冲刷’植被网!”
护江 App 的实时数据在屏幕角落炸开:善念值从 14.65 亿断崖式下跌至 14.5 亿。# 黄河能量网崩溃 #的话题瞬间冲上热搜第一,陕西网友发的视频里,延川县的老农正用手刨着龟裂的地,指缝里的土簌簌往下掉,“刚冒芽的谷子全枯了!这能量流比十年大旱还狠!” 张叙舟的护江力跌至
点,掌心的光晕裹着层滚烫的沙粒,像那年治沙时被烈日晒爆皮的手背。
就在这时,搪瓷杯里的黄河水突然泛起漩涡。杯壁的赤铁矿锈迹顺着能量线爬向玉琮残片,在反向旋转的五角星纹中心凝成滴浑浊的水珠 —— 那是他今早从延川淤地坝取的水,混着七分沙三分泥。水珠坠落在残片上的刹那,红光突然停滞,洪水记忆的尖峰出现道细微的缺口。
“用沙治水!” 张叙舟突然抓起残片往搪瓷杯里按,杯底的螺旋纹与玉琮的神人兽面纹在泥沙中咬合,“让鄂陵湖的清水能量和黄河的泥沙能量按 7:3 混合,顺着五角星纹灌进去!” 他想起老治沙员的 “淤灌法”,当年用浑浊的黄河水浇灌沙地,反而能在地表结层保水的泥壳,“洪水怕泥沙,就像烈马怕缰绳!”
分屏里的鄂陵湖监测站瞬间响应,清黄两股能量流在晋陕峡谷交汇,形成道褐绿色的激流。当混合能量冲进五角星纹的缺口时,玉琮残片突然投射出段全息影像:五千年前的良渚人正踩着木筏,将太湖的淤泥运往黄土高原,他们用木铲画出的 “之” 字形纹路,竟与陕北老农的淤地坝导流槽完全重合。影像的最后,片沙地上冒出株绿芽,芽尖的能量纹与此刻监测站的光带完美同步。
“是跨流域调水的记忆!” 苏星潼的银簪突然刺入影像中的绿芽,全息图上的反向齿轮瞬间归位,五角星纹开始顺时针旋转,“良渚人早就试过用泥沙中和洪水能量!这残片不是反噬,是在教我们怎么用‘以淤治淤’!”
能量衰减率以每秒 1% 的速度暴跌:25%→18%→10%。延川县的实时画面里,老农刨开的土地突然渗出股褐绿色的水,枯掉的谷苗根部冒出新的嫩芽,嫩芽的脉络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与玉琮影像里的绿芽一模一样。护江 App 的善念值像被点燃的火箭:14.5 亿→14.7 亿,# 良渚人帮我们治沙 #的话题阅读量三分钟破 50 亿,有人发现谷苗的脉络里,藏着与良渚玉琮完全一致的神人兽面纹。
“护江力在疯涨!” 小林举着平板的手在颤抖,→→ 点,褐绿色的光晕突然在监测站穹顶炸开,织成张覆盖黄土高原的能量网。网眼处的每个五角星纹都在发光,晋陕峡谷的地底传来沉闷的轰鸣,全息图上突然浮现出条蓝色的暗河 —— 那是玉琮影像里藏着的秘密,正顺着混合能量的路径延伸,将渭河流域的干涸井眼逐个填满。
张叙舟的指尖抚过玉琮残片,上面的刻字 “水过黄壤则淤” 已变成 “淤成沃土则生”。他看着搪瓷杯里沉淀的泥沙,杯壁的锈迹正在重组,新的纹路从延川老农的沙地延伸至良渚古城,在秦岭下的暗河入口处汇成个漩涡,漩涡中心的能量频率,与 1572 章巴颜喀拉山的共生晶体完全同步。
“央视直播间炸了!” 老王突然把平板怼到张叙舟面前,画面里的延川老农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抚摸新苗,能量流顺着他的指缝在沙地上画出五角星,与监测站的能量网形成闭环。老农咧嘴笑时,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活了一辈子,头回见沙子里冒水跟泉眼似的!” 弹幕里瞬间刷满 “我爷爷也在黄河边种过地”,护江 App 新增的 “家乡地脉” 功能显示,全国有 8000 万人的土地与黄河能量网产生了共振。
良渚玉琮的全息影像突然与青铜神雀重叠,玉琮的每层纹饰都对应着神雀的尾羽,最顶层的神人兽面纹与雀喙精准对接,射出道贯穿天地的光柱。张叙舟的护江力稳定在
点,褐绿色的光晕里,能看见良渚人的木筏与陕北的淤地坝在能量流中交错,像场跨越五千年的接力赛。
“暗河的能量纯度达 99%!” 苏星潼的银簪指向全息图的漩涡处,那里的水流正顺着暗河涌向渭河,所过之处,干涸的河床冒出串串气泡,“玉琮显影的流域公式完整了:(黄河源纯净能量 x 良渚植被系数 x 暗河缓冲效率 x 善念值)= 跨流域水土平衡能量!”
就在这时,玉琮残片突然挣脱张叙舟的手掌,飞向搪瓷杯。两者碰撞的刹那,杯壁浮现出幅微型地图,澜沧江源杂多山的位置闪着蓝光,蓝光里的水纹漩涡与玉琮纹路完美咬合。监测站的警报声再次响起,这次却不是危机 —— 是青铜神雀的跨流域协同功能被激活,屏幕上的长江与黄河能量网开始同步旋转,像两只即将握在一起的手。
“准备采集暗河的能量数据。” 张叙舟对着对讲机说,指尖的泉引指符文与漩涡中心的蓝光产生共鸣。延川老农的声音突然从央视直播里传来,带着浓重的陕北口音:“沙子里能长苗,江水里能藏道,这地脉啊,比咱老汉懂变通!”
暮色中的监测站亮起盏盏灯,张叙舟将玉琮残片放进展示柜,与搪瓷杯、银簪组成个旋转的五角星。残片的神人兽面纹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与杯壁的沙痕、簪头的蓝光交织成句话:“水土不分南北,草木自有春秋”。
护江 App 的善念值稳稳停在 14.8 亿,“家乡地脉” 板块的首页,澜沧江源的蓝光正缓缓扩大。张叙舟望着那片光,突然明白老治沙员没说出口的话:所谓地脉,不过是把千万人的脚印,变成草木能听懂的语言,让每粒沙、每滴水,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地方,长出希望。而他笔下的每个字,早已跟着这破土的绿芽,在现实与故事里,扎下了新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