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岷江神工 > 第1684章 赤道旋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赤道雨林的科考站金属顶被能量漩涡掀起时,张叙舟正盯着适配模块上的云雷纹。

这块刚从三星堆遗址运来的青铜铸件,此刻正随着太阳风的频率震颤。模块表面的纹路与地脉管道的裂缝完美咬合,但每当漩涡中心的蓝白色光流加速旋转,纹路就会泛起刺目的红光 —— 监测仪显示,太阳风与地脉接口的频率偏差扩大到 4%,护江力在

点(1.27 倍)与

点(1.275 倍)之间剧烈波动,像条被拽紧的橡皮筋。

“模块在被星波磨薄。” 苏星潼的双域银簪悬在漩涡边缘,簪尖的南洋茶种根系突然绷直,像被无形的手拉扯,“刚才检测到 37 组频率冲突,每组都让管道裂缝多扩宽 0.1 毫米。”

科考站的警报声与雨林的蝉鸣绞在一起。张叙舟俯身看向观测窗,漩涡正以每分钟 10 米的速度吞噬周边的鎏金能量带,那些被卷入的参天古树没有折断,而是化作透明的光粒,顺着漩涡的螺旋线流向高空 —— 与 1682 章北极枢纽的太阳风粒子轨迹、1683 章南极冰盖的月岩光流,有着相同的数学螺旋。

“是赵山河的煞力杂质在放大冲突。” 他突然拽过星轨罗盘,盘面上的赤道坐标正在渗出墨色雾气,雾气接触适配模块的瞬间,云雷纹的红光突然变亮,“这些杂质像砂纸里的砂砾,让太阳风的‘摩擦’变得更锋利。”

苏星潼突然将银簪刺入模块侧面的凹槽。簪尖带出串细小的金属碎屑,碎屑在光中化作微型芯片,芯片上的频率与 1998 年地磁设备改造残留完全吻合。但诡异的是,当碎屑落入漩涡时,蓝白色光流竟短暂地与地脉能量流同步了 0.3 秒,护江力瞬间跳至

点。

“杂质能短暂‘桥接’频率?” 张叙舟的斗柄纹突然发烫,他想起星象研究院的古卷记载:“星波过脉,需借煞为媒,方得顺流”,“古代观星者早就发现,纯能量反而难适配,带点‘杂质’的缓冲,反而能让冲击变顺滑。”

科考站的主控屏突然弹出全球地脉联盟的急报:太阳表面突发小规模耀斑,15 分钟后将抵达赤道接口,能量强度是当前的 1.5 倍。屏幕上的善念值数字停滞在 22.3 亿,护江 App 的 “漩涡净化” 话题下,网友的留言开始出现恐慌情绪。

“必须在耀斑抵达前完成 100 组数据校准。” 苏星潼将双域银簪与适配模块对接,玄色能量流顺着云雷纹蔓延,在模块顶端凝成颗微型太阳,“星象老学者说,三星堆神树的枝丫纹路,其实是太阳风频率的古代编码。”

张叙舟突然拆开模块的外壳。里面的线路板上,除了现代芯片,竟嵌着块不起眼的青铜残片 —— 残片上的纹路与敦煌双环共鸣纹、北极星轨罗盘的坐标线完全重合,组成个不断旋转的三角符阵。当他用搪瓷杯里的诸葛茶浇在残片上,符阵突然亮起,在主控屏上投射出完整的太阳风频率图谱。

“是地脉 - 星际能量的同源密码!” 他盯着图谱上的峰值点,每个点都对应着种古文明符号:玛雅的太阳历、埃及的安卡符、中国的太极图,“这些符号是不同文明记录的‘星波指纹’,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校准公式!”

全球地脉联盟的直播画面突然切入。剑桥大学的学生团队正在上传新的地月周期模型,模型里的太阳风轨迹与青铜残片的符阵完美同步;埃及考古队在卢克索神庙的壁画上,发现了与适配模块云雷纹一致的雕刻,正用激光扫描传输数据;中国良渚古城的监测站,工作人员将玉琮对准太阳,琮孔投射的光斑在地面组成校准符阵。

“第 50 组数据校准完成!损耗降至 2%!” 老郑的声音在通讯器里炸响,善念值的数字开始疯狂跳动:22.4 亿、22.5 亿…… 每当全球同步完成 10 组校准,漩涡的旋转速度就减慢 1%,适配模块的红光就变淡一分。

当耀斑抵达的预警倒计时剩 3 分钟时,最后一组数据校准完成。张叙舟将青铜残片嵌入模块核心,双域银簪的玄色能量流与太阳风的蓝白色光流彻底缠成螺旋,在漩涡中心爆发出刺眼的金光。护江力的数值稳定在

点(1.275 倍),主控屏上的频率偏差曲线变成条平稳的直线。

耀斑抵达的瞬间,赤道接口没有出现预想的爆炸。蓝白色光流像被驯服的野马,顺着适配模块的云雷纹流入地脉管道,所过之处,裂缝自动愈合,管道表面浮现出与三星堆神树、敦煌双环纹完全吻合的复合纹路。漩涡开始急剧收缩,透明的光粒重新凝聚成参天古树,树叶上还挂着鎏金色的地脉能量珠。

“善念值 22.6 亿!” 苏星潼指着主控屏上的全球适配率:88%。屏幕分屏显示着各地的奇观:北极枢纽的银蓝色穹顶与赤道的金光产生共振,南极冰盖的月岩能量块自动转向太阳,敦煌调控中心的地脉之心,表面浮现出完整的太阳系星图。

张叙舟突然注意到适配模块的底座。那里刻着行极小的铭文,是用商周甲骨文写的 “天人共脉”,与他搪瓷杯底 “一脉连日月” 的刻字形成呼应。当他将杯子放在模块旁,杯壁的水汽在桌面上画出道金线,连接起铭文与刻字,组成个完整的能量闭环。

青铜神雀的啼鸣从漩涡中心传来。它展开的日月双辉符阵此刻多了道金色纹路,将太阳、地球、月球连成等边三角形,符阵边缘不断闪过各文明的星象符号,像在清点这场跨时空协作的参与者。

科考站外的雨林里,被漩涡吞噬的古树重新扎根,树干上的年轮清晰可见 —— 每圈年轮里都嵌着个细小的光斑,分别对应着太阳风的蓝、地脉的金、月球引潮力的银。张叙舟知道,这些光斑是地脉 - 太阳系能量初协同的印记,就像树的年轮记录着每一场风雨,它们也在记录着这场人类与宇宙的第一次 “握手”。

通讯器里传来星象研究院的通报:下一波太阳风将在 72 小时后抵达,强度是本次的 2 倍,但能量特征与三星堆神树的核心频率高度吻合。张叙舟望着适配模块上仍在旋转的三角符阵,突然明白 1685 章的关键不在抵抗,而在 “邀请”—— 让太阳风带着太阳系的能量密码,顺着这些古文明留下的 “接口”,真正流入地球的地脉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