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观测站的环段夹角补偿模块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时,张叙舟正盯着土星 b 环的实时影像。
屏幕上,这道太阳系最亮的行星环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与地球的夹角 —— 从 2.1 度骤增至 2.4 度,短短半小时的变化量就超过了过去 3 天的总和。观测站的金白色环光接收板在乱流中剧烈震颤,每震颤一次,极地地脉的能量损耗就增加 1%,此刻总损耗已达 8%。护江力监测仪的数值在
点(1.33 倍)上下剧烈波动,像条被狂风抽打在冰面上的电缆,数值面板上的 “夹角预测误差 + 1.2%” 刺眼得像道未愈合的伤口。
“模型的预测曲线完全跑偏了!” 苏星潼的双域银簪悬在补偿模块上方,簪尖的南洋茶种根系顺着模块纹路蔓延,根须触及三星堆神树纹路的节点时突然卡顿,“b 环的岩石碎片分布比模型计算的密集 30%,这些碎片反射的环光形成‘次级乱流’,正冲击中纬度的地脉分支 —— 江南水乡的水稻田已经出现冰渍,秧苗的叶片上凝着金白色的光霜!”
环段观测联盟的环形屏幕上,全球地脉节点的恶化画面同步刷新:
极北镇导流带的冰蓝色光带出现锯齿状波动,波动频率与 b 环的碎片分布完全同步,带面上的环光乱流像失控的喷泉般四处飞溅,每飞溅 1 米就有 1 公里的地脉纤维结冰;
沧江中游的地脉管道因次级乱流出现 “光蚀现象”,管壁的银蓝色能量层被金白色光流啃出无数细小的凹坑,管道压力监测仪的指针已濒临红色预警线;
最致命的是,深空观测站的 “环段夹角补偿模块” 表面,三星堆神树纹路与环光导流符阵的咬合处出现 0.5 毫米的缝隙,缝隙中渗出的金白色光流正腐蚀着模块的超导线路,校准精度以每分钟 0.1% 的速度下降。
“善念值 27.4 亿。” 老郑举着平板在观测站的控制台间穿梭,屏幕上护江 App 的 “环段校准” 话题下,网友上传的中纬度异象刷屏:意大利威尼斯的运河水面漂浮着金白色的光膜,膜下的地脉纤维结成了冰花;中国鄱阳湖的候鸟突然改变迁徙路线,鸟群避开的区域恰好是次级乱流冲击最严重的水域;美国五大湖的冰层下,浮现出与 b 环碎片分布一致的纹路,像幅被冰封的星图 —— 恐慌留言的增长速度远超极地危机时,每小时新增 5000 万条。
张叙舟突然将星轨罗盘按在补偿模块的缝隙处。铜盘与模块接触的瞬间,盘面上的土星坐标喷出道冰蓝色光流,光流中浮现出组古老的星图:那是 1610 年伽利略手绘的土星环观测图,图上用红墨水标注的 “环段碎片密集区”,与当前 b 环的岩石分布完全吻合,误差不超过 0.01 个天文单位。更惊人的是,图旁的注释用拉丁文写着 “环如齿轮,石为齿,每三十载咬合一次”,翻译过来竟与地球极地地脉的 30 年周期完全对应。
“是‘环段齿合规律’!” 他指着星图上的碎片分布,“b 环的岩石碎片不是随机分布的,它们像齿轮的齿牙,每 29.5 年(土星公转周期)就会与地球极地地脉的‘能量齿’完美咬合一次,现在的夹角骤变,其实是‘齿合前的震颤’——1610 年的记录里藏着完整的齿合周期表!”
苏星潼的双域银簪突然刺入模块的核心接口。簪尖的南洋茶种根系在超导线路中疯狂生长,将伽利略星图的碎片分布数据注入模型,模型的预测曲线瞬间发生偏转,与 b 环的实际夹角变化形成完美的重叠。观测站的警报声戛然而止,环段夹角补偿模块表面的缝隙开始收缩,三星堆神树纹路与导流符阵的咬合处渗出银色的超导液,像道愈合的伤口。
“每 250 组环段数据校准,损耗就减少 1%!” 星穹老院士举着超级计算机的推演结果冲进观测站,他手中的《开元占经》拓片上,“土星环光变,三十年一小合,六十年一大合” 的记载正在发光,“唐代天文学家早就发现,b 环夹角的骤变是‘合相’前的征兆,他们用‘石齿计数法’精准预测了环段变化 —— 我们可以把现代数据与古计数法结合,校准精度能提升 30%!”
青铜神雀的啼鸣突然响彻观测站。它展开的双翅在穹顶投射出巨大的 “环段齿合动态图”:图上标注的 b 环岩石碎片与极地地脉能量节点形成了清晰的对应关系,每个碎片的位置都对应着一个地脉 “能量齿”,当碎片移动到 “齿槽” 位置时,环光乱流的强度就会自动减弱 30%。神雀的喙尖轻触图上的 “合相点”,全球极地导流带的冰蓝色光带突然同步转向,像无数被统一调度的镜面,将环光乱流精准导入地脉 “齿槽”。
“极北镇的能量损耗降至 7% 了!” 老郑的尖叫刺破观测站的嗡鸣,屏幕上的护江力数值跳升至
点(1.333 倍),“中纬度的次级乱流范围缩小了 10 公里,江南水乡的水稻田冰渍开始融化 —— 网友上传的‘虚拟齿合校准’操作量突破 5000 万次,每 250 组有效数据就真的能减少 1% 损耗!”
张叙舟俯身观察补偿模块的纹路。那些与三星堆神树同源的纹路在冰蓝色光流中缓缓舒展,竟与 b 环的岩石碎片分布形成了奇妙的共振 —— 当碎片移动到某一位置时,模块的神树纹路就会亮起对应的枝丫,像套跨越亿万年的能量密码锁。他突然想起环光护江队在极南镇冰芯中发现的一块青铜残片,残片上的纹路与模块纹路完全一致,只是多了行蝌蚪状的铭文。
“残片铭文破译了!” 苏星潼的声音带着惊喜,她将银簪刺入残片,玄色能量流在屏幕上织出译文:“环石为星,地脉为辰,石辰相扣,光流自顺”—— 译文旁的动态演示显示,将 b 环碎片的轨道参数与地脉节点坐标对应校准,能让环光乱流的利用率提升至 20%,远超当前的 8%。
全球地脉联盟的实时画面同步传来振奋人心的进展:
深空观测站的科研人员按照 “石齿计数法” 调整补偿模块,将 b 环夹角预测误差从 1.2% 降至 0.8%,接收板捕获的环光乱流中,有 15% 被成功转化为地脉能量,在屏幕上凝成淡金色的光珠;
极北镇导流带的锯齿状波动完全消失,冰蓝色光带与 b 环的夹角形成完美的 37 度 “接收角”—— 这个角度,与《开元占经》记载的 “环光最佳利用角” 分毫不差,乱流冲击造成的纤维结冰现象彻底停止;
沧江中游的地脉管道光蚀现象明显好转,管壁的银蓝色能量层开始自我修复,修复处的纹路与 b 环碎片分布形成微妙的呼应,像大地在自发模仿行星环的结构。
“善念值 27.6 亿了!” 老郑举着平板在观测站转圈,屏幕上的全球协作地图中,260 域的环段数据采集点全部亮起,每处采集点的数据流都汇入补偿模块,像无数条小溪汇入大河,“星穹研究院的直播观看量破 300 亿,有人发现自家祖传的青铜镜在环光照射下,背面的纹路竟与 b 环碎片分布完全一致 —— 网友说这是‘地球记得宇宙的密码’!”
张叙舟突然注意到补偿模块的奇异变化。当 b 环夹角稳定在 2.4 度时,模块表面的三星堆神树纹路与环光导流符阵完全咬合,咬合处迸发出的金白色光流中,浮现出组震撼的光谱分析图:土星环的冰粒、极地的冰脉水晶、三星堆神树的青铜成分,三者的元素光谱存在 92% 的相似度,尤其是其中一种罕见的 “星冰矿”,只在 46 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的原始星云中有记录。
“是太阳系原始能量的同源性!” 星穹老院士的声音带着颤音,他指着光谱图上的重合峰值,“这些物质都诞生于同一片星云,难怪环光乱流能与地脉产生这么强的共振 —— 地球本身就是太阳系能量循环的一部分,我们之前一直把它当成了外来冲击!”
青铜神雀的啼鸣在此时变得悠长。它展开的双翅在观测站上空投射出未来 72 小时的 b 环夹角预测图:图上标注的每个峰值点旁,都自动生成了 “齿合校准方案”,方案的核心参数与 1610 年伽利略的记录、唐代的《开元占经》、三星堆神树的纹路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监测仪的最终数据显示:环光乱流的能量损耗从 8% 降至 6%,护江力的数值稳定在
点(1.335 倍),数值面板的波动曲线变得平滑如镜。
深空观测站的夜幕降临时,环段夹角补偿模块的光芒渐渐柔和。b 环的实时影像中,金白色的环光顺着校准后的轨迹缓缓流淌,像条被梳理顺的丝带。张叙舟握紧星轨罗盘,盘面上的 b 环坐标旁浮现出组新的预警参数:“spokes 现象(环内暗色条纹)预计 48 小时后出现,强度 1.2 倍于常规环光”—— 参数旁的小图标是道黑色的条纹,条纹的频率与赵山河跨维度煞力的反相编码存在微妙的共鸣,像下一场风暴的前兆。
他知道,这场环段校准战的胜利,不过是解开了太阳系能量密码的第一重锁。当那些藏在 b 环暗色条纹里的能量脉冲袭来时,地球地脉与行星环的同源性,将迎来更严峻的考验 —— 但此刻,看着补偿模块上完美咬合的纹路,他突然确信,地球与土星环的这场 “齿合”,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宇宙写好的能量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