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岷江神工 > 第3216章 秒迟滞炸出防御缺口都江堰鱼嘴竟让算法低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16章 秒迟滞炸出防御缺口都江堰鱼嘴竟让算法低头

煞力流模拟系统的警报声像被掐住的尖叫,戛然而止。全球防御节点的全息屏上,3 处青金色的能量罩突然崩碎,银蓝色的煞力模拟流像毒蛇般窜入,在地面灼出蜿蜒的焦痕。动态响应模块的延迟数据定格在 7.3 秒 —— 就是这眨眼的功夫,让护江力从

骤跌至 (降 250 点)。a 算法专家艾拉的机械臂砸向控制台,星脉预测模型的误差率红灯刺眼:“67% 的突发情况超出算法覆盖!必须升级量子算力,这些凭感觉调闸的老办法根本救不了场!”

观测站的门被竹篙推开,带着岷江湿气的风卷进一股泥腥味。都江堰老水利员周伯通背着个藤编工具箱,工具箱里的青铜鱼嘴模型泛着青绿色的包浆。老人往全息屏前一站,皲裂的手指戳向防御缺口的位置:“丫头莫急,” 他掏出块测水石,石面的水纹刻度与屏幕上的能量波动隐隐重合,“水来得快,闸门转得慢,就得靠‘看水势’—— 算得再精,不如摸透水的性子。”

一、鱼嘴模型里的预判力

艾拉的数据流显示,民间水利经验的误差率高达 37%:“这些基于肉眼观测的判断,在纳米级能量调度面前就是笑话!” 她调出模拟图,周伯通的 “经验调节” 导致能量溢出的画面溅着泥点。

可周伯通已经把青铜鱼嘴模型扣在全息屏上。模型的 “鱼嘴” 恰好卡在能量分流的节点,左汊(地脉能)宽而浅,右汊(星脉能)窄而深,与都江堰的分水原理分毫不差。“这叫‘四六分水’,” 老人转动模型,鱼嘴随能量流自动偏转,“水小时,六成走右汊(星脉能主供);水大时,六成走左汊(地脉能兜底)—— 不用算,它自个儿会选路。”

当第七次模拟冲击袭来,奇迹在水花里炸开。青铜鱼嘴模型的阴影覆盖处,能量流像被无形的手引导,地脉能与星脉能按 “四六比例” 自动分流,原本该出现缺口的位置,能量罩只是轻轻震颤了一下。“护江力 →!” 监测仪的蜂鸣变调时,周伯通从工具箱里掏出本泛黄的《岷江水文志》,里面记载着 73 种特殊水情的应急调法,每种都配着简笔画的鱼嘴角度。

艾拉的显微镜下,鱼嘴模型的青铜纹路竟与能量流的最佳轨迹完全吻合。那些看似随意的弧度,是百年治水经验总结出的 “能量导流槽”,能提前 0.73 秒预判水流(能量流)的转向 —— 比星脉算法快了整整 6.57 秒。“你看这道‘鱼鳃纹’,” 周伯通指着模型侧面的凹槽,“水(能)快溢了,它就自动泄掉三成,比任何警报都灵。”

全球水利站的视频连线里,黄河老河工举着测水杆演示 “三指量水深”,珠江闸工展示 “听涛声辨流量”,73 种 “土办法” 在屏幕上流转。当观众发现自家村口的灌溉渠,也藏着 “鱼嘴分水” 的影子,善念值的增幅曲线突然陡峭起来 —— 那些被视作 “落后” 的经验,原来早就是最精准的 “动态响应模板”。

二、竹竿测出来的声波密码

动态模块刚稳住,突发的能量暴涨又撕开道新缺口。艾拉的算法紧急超频,却因计算延迟眼睁睁看着缺口扩大。周伯通突然把竹篙插进全息屏的能量流里,篙尾的刻度 “唰” 地浮起层水光:“听!” 他竖起耳朵,能量流撞击竹篙的 “嗡嗡” 声里,藏着 3 个明显的音节 —— 那是水流(能量流)在喊 “要溢了”。

“这叫‘水声辨势’,” 老人抽出竹篙,篙尖的水渍在桌面上画出波浪线,“尖声是急流(强能),闷声是漩涡(乱能),颤声是要溃堤(过载)。” 他让徒弟把这些声波录入系统,转化成 “音频预警模块”,当能量流发出 “颤声” 时,闸门自动提前 0.37 秒调整,比算法的 “数据预警” 更灵敏。

第三次模拟测试时,能量流的 “颤声” 刚响起,防御节点的闸门就像被烫到似的回缩,原本会出现的过载现象被完美化解。响应延迟从 7.3 秒压缩至 0.73 秒,护江力突破 ,艾拉的机械臂第一次放下数据板,学着周伯通的样子把耳朵贴在能量导管上。“听见没?” 老人笑着说,“它在说‘够了’。”

更惊人的是那本《岷江水文志》,经扫描录入系统后,竟与全球 73 处地脉节点的能量波动形成共鸣。当某节点的能量流出现 “倒灌”(类似岷江的 “走沙水”),志中记载的 “翻板闸应急法” 会自动弹出,调节精度达 97%。“这不是经验,是水(能)自己写的说明书,” 周伯通给志书套上防水布,“老祖宗只是替它记下来了。”

三、水纹里藏的煞力前兆

深夜的观测站,周伯通调试模型时,突然发现青铜鱼嘴的阴影在能量流中抖了一下。那是种极细微的震颤,频率稳定在 7.3 赫兹,与白天记录的任何能量波动都不同。“这不是地脉能,也不是星脉能,” 老人让艾拉对比数据,结果让所有人倒吸冷气 —— 这震颤频率,竟与三天前监测站捕捉的 “煞力流先锋信号” 完全一致!

更奇的是《岷江水文志》的最后一页,用朱砂画着道扭曲的水纹,旁注 “庚子年大汛,水走逆行,鱼嘴失效三日”。这水纹的形态,与模拟煞力流冲击时的能量轨迹分毫不差。“煞力流就像‘逆行水’,” 周伯通指着水纹,“它不按常理走,所以算法算不准,但老祖宗见过类似的‘怪水’,早留下了应对的法子。”

当 “民间经验数据库” 加入这 73 条 “怪水应对法”,系统对煞力流的预测精度从 67% 跃至 97%。护江力稳稳站在 ,善念值在千万水利工作者的上传数据中突破 109.8 亿。艾拉的算法终于学会了 “低头”—— 在星脉程序的核心层,嵌套了周伯通的 “鱼嘴调节模块”,那些青铜纹路的参数,比任何量子公式都管用。

周伯通收拾工具箱时,艾拉发现老人的指甲缝里嵌着永远洗不掉的泥。“丫头记住,” 老人把青铜鱼嘴模型留给她,“水(能)是活的,算法是死的,要让死的跟着活的走,不是让活的跟着死的变。” 全息屏上,能量流正顺着鱼嘴的弧度温柔流淌,7.3 秒的延迟鸿沟,被一道带着泥腥味的智慧之桥彻底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