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岷江神工 > 第3317章 暴雨冲垮能量塘?竹筋土软埂锁住 17% 溢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317章 暴雨冲垮能量塘?竹筋土软埂锁住 17% 溢出!

珠江流域的能量水塘突然像被捅破的筛子,青金色的能量流顺着裂缝往地脉里渗。张叙舟盯着护江力的数字 ——,比暴雨前骤降 150 点,ζ 星系的刚性储能量装置在控制台前炸开白雾,那些按 “无缝焊接” 设计的金属塘埂,被山洪般的能量冲击撞出七道豁口,溢出率像疯长的野草,窜到 17%。a 星工程师的机械臂将变形的钢板砸成废铁:“必须启动星际防溢阀!这是宇宙级密封技术,你们的竹篾泥巴能挡得住能量洪流?”

云南哈尼族梯田守望者李水根背着捆青竹,踩着满地能量水渍走进来。老人掏出把篾刀,三两下将竹子劈成细如发丝的竹筋:“后生仔,你看这竹丝 —— 干时硬如铁,湿时软如棉,哪能像钢板那样死扛?” 他从背篓里倒出堆黄黏土,“咱修梯田的‘竹筋土’,竹筋拉着土,土裹着竹筋,就像给塘埂装了筋骨,能屈能伸。”

张叙舟的银簪突然震颤,簪尖投射出的塘埂剖面图里,刚性装置的裂缝处果然卡着断裂的能量纤维,而李水根劈的竹筋(直径 0.73 毫米),竟能顺着纤维纹路钻进裂缝,像给伤口缝上的线。老人此刻正用木槌捶打竹筋土:“三层竹筋夹两层土,每层竹筋方向错开 37 度,就像梯田的埂子,横一层竖一层才抗冲。” 他将捶好的土坯扣在能量塘缺口,渗流的能量竟像被磁石吸住,慢慢止住了。

“这是侥幸!”ζ 工程师的监测仪疯狂报警,屏幕上显示台风季的能量冲击强度还在攀升,而李水根此刻正指挥着在塘埂内侧编竹篾网:“这叫‘软衬’,能量撞上来,网子先兜一下,再顺着斜度往下导 —— 就像梯田的‘鱼鳞片’,暴雨砸下来先碎成珠,再顺着片儿淌。” 他用竹竿挑起网子,网眼的菱形角度(73 度)正好能切割能量流的冲击力。

张叙舟让银簪刺入竹筋土,投射出的分子结构图里,竹纤维的孔隙(0.73 微米)能锁住能量粒子,而黏土中的蒙脱石成分(37%)遇能膨胀,自动填补微小裂缝。李水根此刻正往塘埂外挖 “导流渠”,渠底铺着鹅卵石:“这是‘水碾分级’,一级渠快流,二级渠缓淌,三级渠存着 —— 就像老祖宗的水碾子,水流过三级碾盘,劲儿就卸得差不多了。”

ζ 星系按 “加厚钢壁” 改造的塘埂启动后,反而像被重锤砸的玻璃,在能量冲击下炸成碎片,溢出率从 17% 暴增至 27%,护江力在

边缘抖得像风中的竹篾。李水根摇着头给竹筋土刷桐油:“傻孩子,铁疙瘩哪懂‘卸力’?” 他指着渠里的水纹,“你看这‘之’字形导流,能量每转个弯就弱三分,就像山路绕十八弯,再凶的车也快不起来 —— 你们那直来直去的铁壳子,不崩才怪!”

张叙舟突然发现银簪投射的元阳梯田防溢数据,百年前的 “竹筋土抗冲系数” 竟与此刻的能量冲击强度完全匹配,尤其是 “每 73 米设一道导流坝” 的古法,与银簪计算的最优缓冲间距分毫不差。此刻李水根正将活竹苗栽在塘埂外侧:“这叫‘活埂’,竹子扎根后会顺着地脉长,能量再大也能拽住 —— 就像梯田边的护埂树,看着软,实则牢。”

“测溢出率!” 李水根的篾刀在竹筋上划出脆响的瞬间,监测仪突然变调 —— 屏幕上的溢出率从 17% 断崖式下跌,当最后一道 “之” 字导流渠完工时,数字稳稳停在 0.73%!护江力像被竹筋拉住的风筝般猛蹿:→→。更惊人的是 “自适应调节”:竹筋土在能量压力下微微膨胀,将裂缝堵得更严实,而竹篾网的震颤频率(73hz),正好与能量冲击的频率形成共振,像给狂暴的能量流装了个消音器。

善念值的数字在穹顶凝成青绿色的竹浪,各地竹编艺人传来的 “防漏编织法” 在能量流中闪着光,那些 “三横两竖编不透,七紧三松网不漏” 的老话,此刻都成了防溢的密码。李水根用竹篓装着的 “竹筋土配方”,与银簪检测的地脉兼容性达 97%,尤其是其中的竹纤维长度(7.3 厘米),正好能跨接能量塘的混凝土缝隙。

a 星工程师的机械臂僵在半空,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星际防溢阀被竹筋土比了下去,数据库显示,竹筋土塘埂的抗冲击性是钢壁的 10 倍,而李水根用的桐油(含 37% 不饱和脂肪酸),竟能在能量流中形成层保护膜,阻止渗漏。老人此刻正坐在新修的塘埂上抽烟:“记住了,挡水不如导水,硬扛不如巧卸 —— 地脉喜欢软和东西,就像梯田喜欢泥巴埂子,不喜欢石头疙瘩。”

张叙舟摸着掌心发烫的银簪,突然读懂了老人刚才说的 “软埂经”:“竹有节,能屈能伸;土有性,能吸能放;水有势,能导不能挡。” 控制中心的地砖上,竹筋土的纹路与能量流的轨迹织成张弹性网,那些看似柔弱的竹篾泥巴,原来都是驯服能量洪流的巧劲。而 ζ 工程师的终端上,自动下载的 “柔性防溢参数” 里,赫然标着一行小字:“源自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上世纪中叶的防汛老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