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我的大道在家乡 > 第52章 文渊城中遇才女,圣贤碑前辩玄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2章 文渊城中遇才女,圣贤碑前辩玄机

文渊城并无高耸的城墙和森严的守卫,但那道由洁白玉石垒砌、铭刻着无数金色文字的巨墙本身,就是一道无形的、更为强大的屏障。越是靠近,越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浩瀚文气与浩然之力,令人心生敬畏,邪祟难近。

城门口,并无兵卒盘查,只有数名身着月白儒衫、气度沉静的书院弟子立于两侧,并非值守,更像是迎客引导。见到风尘仆仆的凌曜与李逍遥,其中一名年轻学子温和一笑,拱手道:“二位道友请了,可是首次来我文渊城?”

李逍遥抢先一步,笑嘻嘻地回礼:“这位小哥好眼力!我兄弟二人久闻文渊圣地大名,特来游学见识一番。”

那学子见二人一人潇洒不羁却目光清正,一人沉静内敛而气度不凡,不似奸邪之辈,便笑道:“原来如此。文渊城欢迎四方学子。城内禁止私斗,亦需谨言慎行,尊重文道。二位只需秉持此心,便可畅行无阻。”

“多谢小哥提点!”李逍遥笑着应下,拉着凌曜便往城里走。

一踏入城中,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喧嚣的市井之声被一种宁静而有序的氛围所取代。街道宽阔整洁,两旁楼阁亭台皆透着古朴雅致的气息。随处可见手持书卷的学子匆匆而行,或于路边亭中激烈辩论,或于静室窗前冥思苦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一种令人心神宁静的力量——那是浓郁到几乎化为实质的浩然文气。

“啧啧,这地方,让人都不好意思大声说话。”李逍遥压低声音,好奇地东张西望。

凌曜的感受更为深刻。他的万象灵体在此地异常活跃,周身毛孔都在贪婪地吸收着那纯净而温和的浩然之气,不仅毫无排斥,反而觉得神识清明,体内灵力运转都更加圆融顺畅。仿佛这种力量与他来自地球的灵魂本源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同时,他也能清晰地感知到怀中石砚星图传来的牵引感变得明确了许多,方向直指城池深处那片最为宏伟、文气最为鼎盛的建筑群——文渊书院本部。

“牵引来自书院内部。”凌曜低声道。

“意料之中。”李逍遥点点头,“看来咱得想办法进书院里头逛逛才行。”

两人沿着主街缓步前行,感受着这座学术之城的独特氛围。行至一处开阔的广场,只见中心矗立着一块高达三丈的黑色古碑,碑前围了不少书生修士,似乎正在争论着什么。

凌曜二人走近,只听争论之声传来:

“……此字笔锋内敛,圆润中和,定是‘德’之古体,此处残句当解为‘明德于天下’!”一中年文士笃定道。 “不然!观其势,隐有锋芒,更似‘得’字!上下文缺失,或与‘自得之乐’相关?”另一年轻学子反驳。 “诸位是否忽略了碑首纹饰?此乃上古‘礼器’之象,依愚见,此句当与‘克己复礼’相合……”又有一人提出见解。

几人各执一词,引经据典,争得面红耳赤,却都言之有物,纯是学术之争。

凌曜的目光却被那古碑牢牢吸引。碑文残破,文字古奥,但他凭借万象灵体对能量和“意”的感知,以及脑海中那些熟悉的华夏经典记忆,竟隐隐觉得那些争论都未完全切中要害。

正当僵持不下时,一个清冷平静的女声自人群外响起:

“诸位皆有理,然皆未全。”

众人望去,只见一位身着月白儒裙的女子不知何时已立于不远处。她身姿挺拔,容颜清丽,气质如空谷幽兰,宁静而出尘。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双眸子,清澈明亮,透着睿智与从容。

她缓步走入人群,目光扫过古碑,纤纤玉指虚点几处:“观此字遗存笔划,上直下弯,中有断点,非‘德’非‘得’,实为‘惪’(dé,古同德,侧重内心真诚)之省变。再看此纹,非单纯礼器,而是‘玉琮’之象,象征‘贯通天地,中庸和谐’。结合右侧残存半字‘心’部……”

她声音不高,却清晰入耳,逻辑严密,层层剖析:“故此句大意,或为‘惪性于心,贯通天地’,强调的是内在德性的真诚与天地自然的契合,而非外在的德政或得失。这与《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暗合。”

一席话毕,碑前众人先是沉思,随即纷纷露出恍然大悟和钦佩之色。

“慕容师姐高见!” “是我等拘泥于形迹,忽略了内在真意!” “多谢师姐指点!”

那被称为“慕容师姐”的女子微微颔首,并无得色,目光淡然,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她正是慕容雪。

就在这时,她似乎感应到什么,侧过头,目光越过众人,恰好与正在旁观的凌曜对上。

凌曜此刻心中亦是震动。此女对古文字、纹饰的解读,其思路、方法,尤其是引用的《中庸》概念,与他所知的儒家经典几乎同出一源!他下意识地,带着几分探寻和认可,向着那女子微微点头示意,眼中流露出的是纯粹的学术上的赞赏与共鸣。

慕容雪看到凌曜的眼神,那眼神中不是寻常人的惊艳或好奇,而是一种深沉的、仿佛遇到知音般的理解和赞许,这让她平静无波的眼眸中,极快地掠过一丝微不可查的讶异。她能感觉到,这个陌生的青衫少年,似乎真的听懂了,而且深以为然。

李逍遥用胳膊肘碰了碰凌曜,压低声音,带着戏谑的笑意:“嘿,凌老弟,眼神都快拔不出来了?这姑娘厉害啊,看样子不好惹。”

凌曜收回目光,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低声道:“李兄,我们或许找到正主了。” 他指的不仅是慕容雪本人,更是她所代表的、与他故乡文明同源的智慧。

他整理了一下衣衫,迈步向人群走去,对着慕容雪和几位学子,拱手一礼,语气诚恳:

“在下青云门凌曜,与友人李逍遥,游历至此。方才无意听闻诸位师兄与这位师姐的高论,精妙绝伦,令人茅塞顿开。冒昧请问,诸位可是文渊书院高足?我等慕名而来,欲拜谒书院,不知该如何通传?”

他的目光,坦然落在慕容雪身上。

慕容雪清澈的目光在凌曜身上停留了一瞬,似乎在他那与年龄不符的沉静气度和那双充满探究与理解的眼睛上多看了一眼,方才淡然回礼:“原来是青云门道友。我确是文渊书院弟子慕容雪。二位欲访书院,可前往城东的‘迎贤馆’登记通传,自有执事师兄接待安排。”

“多谢慕容师姐指点。”凌曜再次拱手,并未立刻离开,而是顺势问道:“方才听师姐解析古碑,引经据典,令人叹服。尤其是‘惪性于心,贯通天地’之解,发人深省。在下游历四方,亦曾于他处见过类似古纹与理念,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不知师姐可否再赐教一二,此类古纹通常源自何种传承?”

他这个问题,既表达了赞赏,又抛出了一个具体的、与对方刚才所言相关的学术问题,显得真诚而不唐突,更隐隐点出自己并非一无所知。

慕容雪清冷的眸光微动,再次仔细打量了一下凌曜。她略一沉吟,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道友所见古纹,形制如何?所载理念为何?”

凌曜便将在天工阁外围见过的一些类似纹饰(经过模糊处理)描述了一番,并刻意强调了其中“诚意”、“慎独”等模糊概念(源自《大学》《中庸》)。

慕容雪听完,眸中思索之色更浓:“诚意、慎独……此亦是我儒家修心的重要功夫。然道友所言纹饰规制古拙,理念直指本心,更近上古‘心性’之学源头,非独后世儒家,或与更古老的‘圣贤之道’有关。其意在阐明,修行之本在于内在的真诚与敬畏,而非外在的仪轨束缚。”

她的解释,再次精准地切中了地球华夏文明中“心性论”的核心!

凌曜心中波澜再起,面上却露出豁然开朗的神情:“原来如此!多谢师姐解惑!‘圣贤之道’、‘心性之学’……不知书院之中,是否有更多关于此‘古道’的记载?”

这时,旁边一位学子笑道:“道友若对古之圣贤、心性之道感兴趣,那可真是来对地方了。我文渊书院藏经阁内,此类典籍浩如烟海。只是……”他顿了顿,“非本院弟子或获得特许,难以入内查阅。”

李逍遥在一旁插话道:“哎呀,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我这位凌老弟可是个好学之人,更是仰慕书院文化已久,你看能不能通融通融?”他说话间,自带一股江湖气,让几位书院弟子微微蹙眉。

慕容雪却并未在意李逍遥的语气,她看着凌曜,忽然道:“凌道友方才言,亦曾于他处见得类似理念?不知是何等见解?”她似乎对凌曜的知识背景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凌曜心知这是关键,既不能暴露地球来历,又要展现出足以引起对方重视的“奇思”。他略作思考,缓声道:

“在下愚见,或有不妥之处,还请师姐指正。”他斟酌着语句,引用了一句被道家吸收融合,但本质上源于更古老华夏智慧的箴言,“曾闻古之贤者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窃以为,无论‘圣贤之道’还是‘心性之学’,其核心或在于‘明德’、‘至善’与‘率性修道’。明德者,明晓本心之光明;至善者,追求人格之圆满;率性修道者,顺应天性之常理而修持教化。以此为本,方能衍生出‘诚意’、‘慎独’、‘仁爱’、‘礼法’等诸多枝干,最终达成‘贯通天地’、‘万物育焉’的境界。未知师姐以为然否?”

这番话,凌曜巧妙融合了《大学》与《中庸》的开篇核心纲领,并用此界能理解的方式阐述出来。其高度概括性和思辨性,瞬间超越了寻常讨论,直指儒家乃至整个心性之学的根本!

碑前瞬间安静下来。

几位学子面露震惊,陷入沉思,似乎在消化这简短话语中蕴含的庞大信息量。

慕容雪那双平静如水的眸子里,终于清晰地泛起了一丝波澜。她仔细地打量着凌曜,仿佛要重新认识这个看似普通的青云门弟子。

这番话,绝非普通宗门弟子能言!其立意高远,直指大道根本,甚至与她内心深处某些模糊的感悟不谋而合!尤其是“明明德”、“止于至善”、“率性谓道”这几个词,宛如钥匙,瞬间打开了她思绪中的某些关窍。

她沉默片刻,方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清冷,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

“道友之见,深得肯綮(qing)。‘明德’、‘至善’、‘率性修道’,字字珠玑,足堪为万世法。道友之才,屈居外门客舍恐是埋没。”

她微微一顿,做出了决定:“二位可随我去迎贤馆。我可代为引荐,或许能为道友争取一个‘旁听证’,允你于‘明理堂’听讲三日。至于能否获得更进一步查阅典籍的权限,需看道友自身造化,亦需通过书院的考核。”

这已是破例的优待了!几位书院弟子都惊讶地看了慕容雪一眼,显然这位清冷的师姐很少如此主动为人争取机会。

凌曜心中大喜,知道自己的“奇兵”策略奏效了。他深深一揖:“如此,多谢慕容师姐!”

李逍遥也笑嘻嘻地拱手:“多谢慕容姑娘!哦不,慕容师姐!”

慕容雪微微颔首,不再多言,转身袅袅前行,为二人引路。阳光洒在她月白的衣裙上,仿佛镀上了一层智慧的光辉。

凌曜与李逍遥对视一眼,立刻跟上。

文渊书院的大门,正在向他们缓缓打开。而凌曜与这位才女慕容雪的初次交锋(学术上的),无疑是他成功地引起了对方极大的兴趣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