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渔皇 > 第148章 风起青萍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永兴四年的冬天,因“启明号”那一声划时代的咆哮,显得格外不同。严寒未能冻结渤海内部如火如荼的变革热情,反而像是为这场工业革命提供了冷却与沉淀的契机。邺城内外,讲武堂的书声、军工作坊的锤音、以及“渤海船舶司”新辟船坞里传来的铆接巨响,交织成一曲昂扬的前进号角。

然而,潜流总是在平静的表象下涌动。张圣深知,“启明号”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技术的突破需要转化为稳固的战略优势,而这过程必然伴随着外部的觊觎、内部的调整乃至阵痛。

这一日,张圣在行辕内召见了刚刚被擢升为靖安司副都统,专门负责反谍与内部肃清的李狗儿心腹——沈默。其人如其名,沉默寡言,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

“各地反应如何?”张圣开门见山。

沈默躬身,声音低沉却清晰:“回主公,许都方向,曹操麾下探子活动频率激增三成,目标明确指向漳河码头、格物院外围及几位核心工匠住所。已被我方清除三批,然其似有不惜代价之势。江东方面,顾雍使者团虽已离境,然其随行人员中,有两人试图重金收买船坞杂役,已被控制。另,荆州新野……有不明身份者试图接触苏衡在冀州的家眷,被当地靖安司暗桩阻止。”

“果然都坐不住了。”张圣冷笑一声,“曹操是急了,孙权是怕了,至于新野……是诸葛亮想窥探我技术根源,还是刘备想寻机制衡?”他手指轻敲桌面,“继续盯死。对曹操的探子,来多少杀多少,不必留情。对江东和荆州,暂时以驱逐、警告为主,不必撕破脸皮。但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什么都知道。”

“属下明白。”沈默记下,又道:“内部清查方面,依主公令,对接触‘铁龙’、‘启明号’及核心军工之人员及其家眷进行背景复核,目前已发现三名工匠有与外界不明人员接触的嫌疑,正在进一步核实;另,吏部一名主事,其族弟与冀北旧族张家(已被清算)有姻亲关联,虽暂无劣迹,但其职位涉及军工物料调拨,是否调整?”

“调离原岗,明升暗降,置于闲职,观察后续。”张圣毫不犹豫,“非常时期,宁枉勿纵。告诉所有知情者,他们的荣辱性命,已与渤海国运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是!”

处理完阴暗处的较量,张圣又将目光投向光明处的建设。他亲自巡视了正在扩建的邺城军工作坊群。巨大的水力锻锤起落轰鸣,新式的镗床正在工匠的操作下,小心翼翼地加工着燧发枪的枪管。空气中弥漫着煤炭、金属和油脂混合的浓烈气味。

“主公,按您指导的‘标准化’和‘流水作业’法,各部件分工打造,最后由熟手组装,效率提升了近五成。”负责此地工坊的郑浑介绍道,脸上带着兴奋,“只是合格匠师培养仍需时日,尤其是能看懂复杂图纸、进行调整的匠师,缺口依然很大。”

“那就加大培训力度!将标准工序分解,先让学徒精通一两个环节。”张圣指示道,“另外,组织人手,将现有的燧发枪、轰天雷制造流程、注意事项,编撰成《军工制式手册》,图文并茂,作为培训教材和操作规范。”

“属下遵命!”

在“渤海船舶司”的新船坞,马钧正带着一群工匠,围着“启明号”的改进型图纸激烈讨论。见到张圣,马钧连忙迎上,脸上带着研究者的专注与一丝苦恼。

“主公,改……改进型明轮结构已优化,预计航速能提升一成。然……然您要求设计的‘威海级’炮舰,若要搭载轰天雷炮位并保证船体稳定,对……对龙骨强度、船体结构要求极高,现有计算方法和材料,把……把握不足。且……且大型锅炉与明轮传动,对……对铸造和加工更是严峻考验。”

张圣看着图纸上那初具雏形的炮舰设计,知道这确实超越了当前工业能力的极限。但他更知道,不设定一个高的目标,就永远无法突破。

“无妨,大胆设计,小心验证。”张圣鼓励道,“可以先造小型模型,在水池中测试稳定性。材料方面,让格物院材料组加紧研究合金配方。加工精度,就让郑浑他们想办法改进机床。记住,不怕失败,就怕不敢想、不敢做!需要什么支持,直接报给我。”

马钧感受到张圣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重重地点了点头,眼中重新燃起斗志。

就在张圣全力夯实内部,应对各方窥探之际,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南方激起了意想不到的涟漪。

江东,吴郡。孙策在得知顾雍使者团不仅未能探得渤海核心机密,反而折损了暗探后,勃然大怒。

“张子固(张圣)欺人太甚!竟敢如此折辱我江东使者!”他猛地一拍案几,虎目圆睁,“莫非真以为我江东水师利刃不利否?”

周瑜相对冷静,劝道:“伯符息怒。张圣势大,火器犀利,如今又弄出那不明铁船,其实力深不可测。此时与之交恶,殊为不智。不如暂且隐忍,加紧训练水师,研制我们自己的利器。”

然而,孙策的暴烈性子一旦上来,难以轻易平息。他虽未立刻下令兴兵,却采纳了身边另一谋士的建议,下令江东水师加强在长江北岸,尤其是靠近渤海控制下的青徐沿海区域的巡弋力度,并故意制造了几起扣押渤海商船、检查货物的摩擦事件,试图以此试探张圣的底线,挽回些许颜面。

消息传回邺城,行辕内再次响起争论。

“主公!孙策小儿,竟敢犯我海疆,扣押商船!此风断不可长!末将请令,率水师……哦不,率新编火器旅南下,给江东一个教训!”张飞声如洪钟,第一个请战。

关羽亦沉声道:“江东无礼,若不回应,恐其得寸进尺。”

徐元则持重道:“孙策此举,意在试探,并非真心开战。若我军反应过激,正中其下怀,甚至可能将其彻底推向曹操。不若以外交交涉为主,责令其放船、赔偿,彰显我大气度,同时暗中令青州黄叙部加强戒备,以示威慑。”

张圣听着麾下的争论,目光幽深。孙策的挑衅,在他意料之中。技术的代差,必然会引来嫉妒、恐惧和试探。如何处理这“青萍之末”的微风,将直接影响未来大局的走向。

他缓缓站起身,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孙伯符想试探我的底线?那我就明白告诉他,我的底线在哪里。”

“传令青州黄叙:凡江东战船,无故进入我宣称海域二十里内者,首次警告驱离;再犯,则视为挑衅,可用岸防轰天雷炮警告射击!若敢攻击我商船民船,则视为宣战,坚决反击,勿论后果!”

“同时,以镇东将军府名义,正式照会江东,强烈抗议其无理行径,要求立即放船、赔偿损失、严惩肇事将领,并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措辞要强硬,最后通牒,限期十日!”

“另,命‘渤海船舶司’,‘启明级’改进型的建造,再提速!我要在开春后,至少有两艘能够执行巡逻护航任务!”

他不是要息事宁人,而是要借此机会,立威于江东,明确划下势力范围,让孙策乃至天下人都看清楚,渤海不仅有强大的陆师,更有扞卫其利益的决心与正在成长的、超越时代的力量!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孙策的这次试探性挑衅,如同一根导火索,虽未立刻引爆大战,却让南北之间的气氛骤然紧张,也预示着未来围绕江河湖海的控制权,将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而张圣,已然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