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渔皇 > 第165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许昌城在短暂的混乱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恢复着秩序,甚至焕发出一种迥异于曹操时代的生机。这种生机并非来自于宫殿的奢华或市井的喧嚣,而是源于一种自上而下、高效运转的体系力量。

临时设立的“新政司”衙门外,排起了长队。一侧是等待着参加“铨选”考核的原魏国官吏,他们面色忐忑,手中紧握着决定前途的凭引;另一侧则是听闻“科举”消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寒门士子,他们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彼此低声交流着可能出现的考题。更有一处专门登记工匠、医者、善算者的地方,虽人数不多,却也井然有序。

衙署内,徐元与蒋琬几乎是不眠不休。案头上堆积的文书如同小山,从户籍田亩的重新登记,到各级官吏的初步考评,再到钱粮赋税的初步统计,千头万绪,纷繁复杂。

“主公,‘摊丁入亩’之策,在河北推行时便阻力不小,如今要在豫、兖等中原腹地推行,恐更甚。”徐元揉了揉发胀的眉心,将一份来自颍川大族的陈情书递给张圣,“这些家族,世代簪缨,田连阡陌,如今要他们据实上报田亩,按亩纳粮,无异于割其血肉。已有数家联合,以‘体恤民力,缓行新政’为由,上书请求暂缓。”

张圣接过那份用辞藻华丽、引经据典的绢书,只是扫了一眼,便放在一旁,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告诉他们,新政必行,没有暂缓。愿意配合,主动清丈田亩者,其家族子弟在铨选与科举中,可酌情优先录用。若阳奉阴违,甚至暗中阻挠……”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徐元和蒋琬,“让李狗儿的靖安司去查,一旦查实有隐匿田亩、欺压佃户之行,无论其门第多高,旧日官居何职,一律依法严办,其田产充公,用于分授无地流民。”

蒋琬心头一凛,知道主公这是要下重手立威了。他补充道:“主公,是否可仿河北旧例,组建由寒门吏员、军中退役老兵及本地德高望重者组成的‘清丈队’,交叉复核,以防地方蒙蔽?”

“准。”张圣点头,“此事由公琰你具体负责,清丈队人员务必精干,赏罚分明。要让所有人明白,我需要的不是他们的恭顺,而是他们遵守新的规则。”

处理完这棘手的政务,张圣移步至城西的格物院临时工坊。这里的气氛与外界的文牍往来截然不同,充满了金属敲击、锯木拉刨的声响,以及一股浓烈的煤炭和油脂气味。

马钧正围着那台立下大功但也近乎报废的“铁甲破城槌”的蒸汽核心打转,脸上又是痛惜又是兴奋。见到张圣,他连忙迎上来。

“主公,此物虽毁,但其力已验!若能缩小体型,提高气密与锅炉效率,其用途将无可限量!”马钧指着旁边一张绘满潦草图形的木板,“这是属下与几位大匠构思的几种小型蒸汽机图样,可用于矿山排水、工坊鼓风、甚至……如主公所言,带动车辆!”

张圣仔细看着那些初步的构想,虽然粗糙,但方向是正确的。他指着其中一个类似往复式蒸汽机的草图道:“集中力量,先攻克此型。需要什么材料、工匠,直接列单子给徐元。不要怕失败,一次不行就十次,百次!记住,稳定和可靠,比单纯的力大更重要。”他深知,工业革命的基石,就在于将原理性的突破,转化为稳定可靠的动力源。

“另外,”张圣想起一事,“船舶研究所那边,对‘威海级’炮舰的构想如何了?”

提到这个,马钧更是兴奋:“回主公,已有初步腹案!计划采用双层船壳,关键部位包裹熟铁板,预留多处炮位,若能配以小型蒸汽机驱动明轮,则无风亦可驰骋江河,甚至近海!只是……如此巨舰,耗费木料、铁料甚巨,建造周期亦长,且对船坞要求极高。”

“无妨,先造小型试验船,验证蒸汽机与船体结合之可行性。同时,在青州、江东寻觅合适地点,筹建大型船坞。此事关乎未来数十年国运,再大的投入也值得。”张圣的目光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支游弋于万里波涛之上的铁甲舰队。

就在张圣专注于内政与技术突破时,南方和西方的暗流并未停歇。

江陵城,刘备站在修缮一新的城墙上,望着北方,眉头紧锁。诸葛亮轻摇羽扇,缓步走到他身边。

“主公可是在忧心张圣新政?”诸葛亮一语道破刘备心事。

刘备叹了口气:“‘摊丁入亩’,‘科举取士’……此二策若成,则寒门归心,百姓拥戴,张圣根基将稳如泰山。而我等……仅凭‘汉室宗亲’之名,又能支撑几时?”他感受到了那种超越个人威望的制度性力量所带来的压力。

诸葛亮羽扇微顿,目光清明:“主公勿忧。张圣新政,虽利长远,然其推行过急,已触怒天下士族。中原、河北士家,迫于兵威,或暂时蛰伏,然心中怨气岂能轻易消散?荆襄之地,士族力量盘根错节,蔡瑁、蒯越之辈,岂会真心拥护此策?此其内部隐患一也。”

他继续分析:“其二,其倚重格物巧技,固然能得一时之利,然工匠之位若凌驾于士人之上,长久必生乱序。其三,其四面出击,北方初定便欲图江南,西方未平却已种隐患,兵力财力必将捉襟见肘。我等当下之要务,乃是整合荆南,结好五溪,推广屯田,积蓄粮草,练兵修甲。待其内部生变,或与西凉激战正酣之时,便是我等挥师北上之机。”

刘备闻言,心神稍定,感慨道:“全赖军师运筹。”

而在长安,司马懿的府邸内,一场小型的宴会刚刚结束。马超对年轻英武、言谈间对张圣充满刻骨仇恨的曹真果然颇为欣赏,酒酣耳热之际,甚至拍着曹真的肩膀,言道:“贤弟放心,那张圣不过倚仗妖器,若敢来犯西凉,定叫他知道我西凉铁骑的厉害!”

送走马超,书房内只剩下司马懿与曹真二人。烛光摇曳,映照着司马懿深不见底的眼眸。

“子丹,今日做得很好。”司马懿淡淡道,“马孟起勇则勇矣,然其性如烈火,易为人所激。你与他交好,甚为关键。”

曹真恭敬道:“全仗先生安排。只是……先生,我等何时方能起兵?”

司马懿摇了摇头:“时机未至。张圣新政,看似稳固,实则暗流汹涌。我等需要一把火,一把能点燃中原士族心中怨气,也能让马腾、韩遂彻底下定决心与张圣决裂的火。”

他走到窗边,望着长安的夜空,声音低沉而缥缈:“这把火,或许就在江东,或许就在荆襄,或许……就在这长安城内。我们要做的,是耐心等待,并让这把火烧得更旺一些。”

他转身,看向曹真:“子丹,你可知,为何张圣能如此迅捷地掌控许昌,稳定秩序?”

曹真想了想:“因其军力强盛,法令森严?”

“不止于此。”司马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更因他有一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传递与处理体系。据闻,其靖安司耳目遍布天下,消息传递极快。其政务处理,层级分明,权责清晰,故能高效运转。此乃其筋骨所在。欲败张圣,需先乱其筋骨。”

曹真若有所悟。

司马懿的声音愈发低沉:“我已派人潜入中原,设法接触那些对新政不满的士族,同时,也要看看能否在张圣那看似铁板一块的体系内,找到一丝缝隙……”

东西南北,各方势力都在新的格局下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和机会。张圣凭借超越时代的知识和强大的执行力,试图快速塑造一个新世界,而旧时代的幽灵们,则在阴影中编织着反扑的罗网。许昌城的灯火通明,照亮的是通往未知未来的道路,而这条路上,注定布满荆棘与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