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渔皇 > 第220章 铁轨东渐,星槎西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0章 铁轨东渐,星槎西返

泰安八年的秋风,送来了收获的喜悦,也送来了帝国疆土上日新月异的变革之音。许昌至洛阳的官道旁,一条与泥土官道并行的奇异“道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延伸。这条路由并排铺设的粗大枕木和固定在枕木上的两条嵌有铁皮的木轨构成,成群的工匠和征调的民夫在其上忙碌不休,号子声、锤打声此起彼伏。这便是华朝第一条实验性铁路——“许洛线”的施工现场。

张圣在诸葛亮、徐元以及新任工部侍郎(原格物院骨干)的陪同下,亲自巡视工程进度。看着那已然成型、笔直指向远方的轨道,纵使是见惯了大场面的张圣,心中也不由生出几分感慨。他知道,当第一列蒸汽机车拉着沉重的车厢奔驰在这条轨道上时,这个时代最后的距离壁垒将被彻底打破。

“陛下,”工部侍郎指着一段已经完工的轨道,详细介绍,“此轨道采用硬木为基,上嵌熟铁条,虽不及纯钢铁轨耐久,然造价较低,铺设快捷,用于此实验线路正为合适。枕木间距、轨道曲度,皆经格物院反复测算,力求平稳。目前每日可铺设三里有余,预计入冬前,许昌至洛阳三百里轨道可全线贯通。”

“好!”张圣赞许道,“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总结,形成规范。此条铁路,不仅是联通两京之捷径,更是未来铁路网之范本!告诉马钧,‘麒麟号’的改进和小型化不能停,朕要看到更适合牵引多节车厢、速度更快的机车!”

诸葛亮补充道:“陛下,铁路沿线,已规划设立驿站、维修点及护路兵营。此路一旦贯通,洛阳作为西都,与中枢许昌的联系将空前紧密,政令传递、军队调动、商旅往来,效率将提升十倍不止!此实乃控扼天下、深化统治之利器。”

张圣颔首,目光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以许昌、洛阳为中心,辐射向帝国四面八方的钢铁脉络。他知道,这条脉络每延伸一里,华朝的根基便牢固一分,他征服更遥远世界的底气也更足一分。

\\*-\\*-\\*-

就在中原大地上铁轨一寸寸向前推进之时,茫茫东海之上,华朝探索未知的先行者们,正经历着风涛的洗礼与希望的煎熬。

由郑和亲自指挥的“破浪号”,作为三艘探索舰的旗舰,已经向东航行了近两个月。他们穿越了已知的琉球群岛,继续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驶入了一片完全陌生的海域。海况变得愈发复杂,巨浪如山,风暴频仍,若非“探索级”帆船卓越的抗风浪性能和郑和精湛的航海技术,船队早已倾覆多次。

淡水在减少,蔬菜早已吃光,部分船员开始出现坏血病的早期症状,士气不免有些低落。郑和每日坚持测量星辰,绘制海图,记录风向洋流,试图在这片看似无尽的水域中找到规律的蛛丝马迹。

这一日,风暴过后,海面暂时恢复了平静。郑和站在船头,举着陛下亲赐的、经过格物院改良的望远镜,极力远眺。水天一色,除了偶尔跃起的飞鱼,依旧是一片令人绝望的空茫。

“统领,我们……还要继续向东吗?”大副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与迷茫,“补给最多还能支撑一个月,若再找不到陆地,恐怕……”

郑和放下望远镜,坚毅的脸上看不出丝毫动摇:“陛下将远航旗交予我等,寄予厚望。岂能因艰难便轻言放弃?传令下去,节省用水,多捕海鱼,鼓励士气!告诉弟兄们,前人能凭木筏横渡江河,我等驾驭如此坚船,更有陛下洪福庇佑,必能抵达彼岸!”

他的坚定感染了船员。就在这时,桅杆顶端的了望哨突然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呼喊:“鸟!大量的海鸟!东南方向!”

所有人为之一振!在远离陆地的深海,出现大量海鸟,往往意味着附近有岛屿或陆地!郑和立刻举起望远镜向东南方望去,果然看到天际线上有成群的海鸟在盘旋、起落。

“转舵!向东南方向航行!”郑和毫不犹豫地下令。

经过一天一夜的航行,次日清晨,当朝阳刺破海平面的薄雾,一片朦胧的、连绵不绝的黑色轮廓,终于出现在了船队的正前方!那不是岛屿,那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海岸线!

“陆地!是陆地!”整个“破浪号”瞬间沸腾了,船员们相拥而泣,欢呼声响彻海面。

郑和强忍着激动,命令船队小心靠近。随着距离拉近,那片陆地的细节逐渐清晰——高耸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蜿蜒的河流入口……其广袤程度,远超之前发现的任何岛屿。

“测量水深,寻找合适港湾靠岸!升起远航旗!准备登陆小船!”郑和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知道,一个崭新的世界,可能就在眼前。他严格遵循周瑜的命令,登陆后第一件事,便是在海岸边选择一处高地,竖起早已准备好的花岗岩界碑,上面以汉字清晰地刻着——“华朝泰安八年,远航舰队至此,此土永属华夏!”

\\*-\\*-\\*-

几乎在郑和船队发现新大陆的同一时间,经由安西都护府蒋琬派出的、沿着陆路向西探索的使团,也穿越了广袤的戈壁与险峻的葱岭(帕米尔高原),抵达了一个名为“波斯”的强大帝国边境。

使团正使,乃是精通数种胡语、胆大心细的年轻官员王平。他持蒋琬的文书与华朝皇帝的礼物,试图与这个控制着东西方商路要冲的帝国建立正式联系,并探寻通往更西方的道路,以及……任何关于司马懿或“拂林”的消息。

波斯帝国的繁华与异域风情,让见惯了中原盛景的王平也为之震撼。高大的清真寺,熙熙攘攘的巴扎(市场),穿着各异、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无不显示着这是一个不逊于华朝的文明国度。

经过层层通报与等待,王平终于得到了波斯皇帝(沙阿)的接见。在宏伟的宫殿中,王平不卑不亢,呈上了华朝的国书与丝绸、瓷器、漆器等珍贵礼物,表达了华朝愿与波斯互通有无、和睦相处的意愿。

波斯沙阿对来自遥远东方的强大帝国使者的到来颇感惊讶与兴趣,尤其对那些精美的东方货物爱不释手。双方进行了初步的友好交流。王平趁机提出,希望波斯能允许华朝商队过境,并希望能获得一些关于西方地理、国家的情报,特别是关于“拂林”(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更北方可能存在的“罗斯”之地。

听到“罗斯”这个词,波斯沙阿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样,他并未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表示西方世界广阔而复杂,并热情地邀请王平使团在波斯多盘桓些时日。

退下之后,王平心中疑窦丛生。波斯沙阿对“罗斯”之地的微妙反应,让他敏锐地感觉到,那片土地或许并不简单,甚至可能……与司马懿有关?他立刻下令随行的靖安司人员,利用在波斯停留的机会,不惜一切代价,搜集所有关于北方“罗斯”蛮族的情报。

\\*-\\*-\\*-

信息如同涓涓细流,从帝国的边疆、从遥远的海外,开始向着许昌汇聚。铁路的延伸,新大陆的发现,西方帝国的接触……所有这些碎片,都在张圣的脑海中逐渐拼凑成一幅愈发宏大、也愈发清晰的世界图景。

他站在御书房的巨幅舆图前,手中拿着郑和舰队发现新大陆的初步简报和蒋琬转来的王平使团抵达波斯的消息,嘴角露出了深邃的笑容。

“东边找到了立足点,西边摸到了大门……司马懿,你藏在那个所谓的‘罗斯’之地,又能躲多久呢?”

历史的车轮,在铁轨与风帆的共同驱动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碾过旧时代的界限,冲向一个由华朝主导的、全球格局初现的崭新纪元。

(第二百二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