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京城冬至日那场发生于祭天坛的雷霆骤雨与随之而来的血腥清洗,其冲击波并未被高大的城墙所阻隔。通过官方的驿传系统、商队的私下传递、以及各方势力的隐秘渠道,相关的消息,尤其是那份长长的逮捕与抄家名单,以及皇帝冷酷无情的处置方式,如同凛冬的寒风,以惊人的速度刮过了蜿蜒的长城,灌入了九边重镇的每一座军堡、每一处辕门。

宣府镇总兵府,夜。

炭盆里的火哔剥作响,却驱不散总兵侯世禄心头的寒意。他手中捏着一封来自京中故旧的密信,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信上详细描述了许显纯、周奎等人如何被当众锁拿,家产如何被抄没一空,其党羽如何被连根拔起。字里行间透出的肃杀之气,让他这位久经沙场、见惯生死的老将也感到脊背发凉。

“陛下……这是动了真怒啊……”侯世禄喃喃自语,花白的眉毛紧紧拧在一起。他并非阉党余孽,与许显纯等人也无深交,但身为边镇大将,手握重兵,历来是朝廷既倚重又防范的对象。以往朝中党争,他们这些边将尚可左右逢源,或置身事外。但此次不同,皇帝清洗的不仅仅是几个官员,更是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宣告了皇权的绝对权威和对新政的坚定扞卫。任何阻碍,都将被无情碾碎。

他想起了自己镇中那些心照不宣的旧例:空额兵饷、倒卖军粮、以次充好的军械……这些往日里大家睁只眼闭只眼的事情,此刻却仿佛成了悬在头顶的利剑。皇帝连祭天大典都敢用来杀人立威,还会在乎他们这些边将的脸面和根基吗?

“来人!”侯世禄猛地站起身,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传令下去,即日起,全镇核查兵员名册,所有空额、虚报,限十日内据实上报!逾期不报或隐瞒不实者,军法从事!”

类似的震动,在九边各处几乎同时发生。

大同镇,总兵王朴在接到消息后,连夜召集心腹将领,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都听清楚了!京城的风向变了!陛下这是要刮骨疗毒!咱们大同镇,绝不能撞在这刀口上!”王朴拍着桌子,声色俱厉,“以前那些烂账,都给老子收拾干净!吃进去的,该吐出来的吐出来!从今天起,各营严格操练,破损的军械立刻请修,库房里那些以次充好的箭矢、铠甲,全部给老子清理出来,一把火烧了!谁要是还敢在这个时候伸手,别怪老子不讲情面!”

甘肃镇、固原镇、延绥镇……各地的总兵、参将、游击们,无不闻风而动。他们或许跋扈,或许贪婪,但绝不愚蠢。皇帝在京城展现出的铁血手腕,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以往那种天高皇帝远、拥兵自重的日子,恐怕一去不复返了。新政的核心之一便是强军,皇帝连朝中重臣都说杀就杀,抄家毫不手软,若边镇军备继续废弛,贪腐依旧,下一个被开刀祭旗的,很可能就是他们其中的某一位!

一时间,九边各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主动”的整顿风暴。

各级将领纷纷开始清理麾下的空饷名额,虽然难免仍有隐瞒,但数额大幅缩减;原本被克扣的粮饷,开始足额、甚至略有增加地发放到士兵手中,以稳定军心;堆积在库房中多年、早已锈蚀不堪的刀枪盔甲被清点出来,登记造册,准备报废或重铸;破损的城防、营垒也开始征发民夫进行抢修加固。

风气,为之一肃!

这种变化,自然逃不过朱由检的眼睛。来自九边的密报和兵部的常规文书,都清晰地反映了这一动向。

乾清宫西暖阁内,朱由检将一份宣府镇关于“主动清厘空额,修缮武备”的奏报轻轻放在御案上,嘴角泛起一丝冷冽的笑意。

“看来,祭坛上的血,没有白流。”他对着侍立一旁的孙应元和徐光启说道,“这些边镇将帅,总算还知道些轻重缓急。”

孙应元躬身道:“陛下天威所至,彼等自然震恐。然,此等整顿,多为应付之势,恐难持久,亦难触及根本。边军积弊,非一日之寒。”

徐光启也补充道:“孙将军所言甚是。边军之弊,在于体制,在于风气。若不从根本上改变,一旦风头过去,难免故态复萌。”

朱由检微微颔首,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边军的暂时收敛,只是出于对皇权的恐惧,而非内心的认同与制度的约束。

“恐惧,有时也是变革的开始。”朱由检站起身,走到大明舆图前,目光扫过那标志着九边重镇的一个个节点,“他们既然主动露出了破绽,朕若不好好利用,岂不是辜负了他们这番‘心意’?”

他转过身,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孙卿,讲武堂第一期学员,即将完成基础课业。朕意,从中遴选一批忠诚可靠、通晓新式操典、政治过硬者,组成‘军事观察团’,以交流学习、协助整顿为名,派往各边镇。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观察,更要潜移默化,传播新军事思想,了解边军实情,并……建立联系。”

孙应元眼睛一亮:“陛下圣明!此举既可向边军展示我新军气象,亦可借此机会,在其中埋下种子,未来或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还有,”朱由检继续道,“军械司要加快燧发枪和野战炮的生产。首批换装新式火器的,除了京营和新军,也要考虑部分边镇。但要明确,获得新式装备的前提,是必须接受讲武堂学员的‘指导’,必须严格按照新操典进行训练!”

这是明晃晃的阳谋。用先进的武器作为诱饵,逼迫边军接受新式的训练和思想,逐步将其纳入可控的轨道。

“至于那些冥顽不灵、阳奉阴违者……”朱由检的语气骤然转冷,“待时机成熟,朕不介意再借几颗人头一用,以儆效尤!”

皇帝的意志,伴随着边将们的震恐与自救,如同两只无形的大手,开始深入地搅动大明北疆的军事格局。一场源于京城权力斗争的风暴,其影响正持续扩散,深刻地改变着帝国的边防与军队。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