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崇祯四年的春夜,北京城已陷入沉睡,唯有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的灯火,依旧在夜色中固执地亮着,如同帝国中枢永不疲倦的眼睛。

阁内,朱由检并未身着龙袍,仅是一袭玄色常服,外罩一件藏青色的夹棉比甲,正伏在堆满奏章舆图的巨大紫檀木案前。然而,他此刻手中拿着的,并非经由通政司递送上来的正式题本,而是两封几乎同时送达、封面没有任何署名的加急密报。一封来自应天巡抚衙门,另一封,则盖着“皇城司”内部传递的独特火漆印。

他先拆开了应天巡抚的那一封。奏报以严谨的官方笔法,详细复述了苏州知府赵彦密折中的内容,证实了银元券在大宗交易中受阻的情况。但比赵彦的奏报更进一步的是,应天巡抚凭借其更高的权限和更广的耳目,隐约点出了几个江南士绅家族的名字,并提及“风闻彼等近日往来频繁,似有串联”,虽未敢写下确凿证据,但担忧之情已溢于言表。

朱由检面无表情地放下这份奏报,又拿起了皇城司的密报。皇城司,这个在他登基后便着手重建、直属于皇帝、职能类似于前朝厂卫但更加隐秘和专业的情报机构,此刻展现出了它惊人的渗透能力。

密报的纸张粗糙,字迹是用特殊的密写药水书写,需在烛火下微微烘烤方能清晰显现。上面的内容,远比应天巡抚的奏报要具体、尖锐得多。

“据甲字叁号、柒号、拾壹号潜伏人员分别确认,”密报开头便直指核心,“自本月朔日(初一)起,以松江徐氏家主徐文远、苏州周氏家主周世安、无锡华氏家主华明渊为首,串联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地共计一十七家颇具影响力之士绅商贾,于苏州拙政园、留园及周氏私家园林‘静思园’内,以赏春、诗会、寿宴为名,行秘密串联之实。”

“与会者名单如下……”后面罗列了一长串姓名、籍贯及其主要产业,赫然是江南经济领域的半壁江山。

更令人心惊的是密报中对这些聚会谈话内容的记录片段,显然是通过极为隐秘的方式获取:

“……徐文远曾言:‘北地那位,手段酷烈,晋商前车之鉴不远。如今这银元券,看似便利,实乃夺我等钱袋,断我等根基之软刀子!若令其畅行无阻,假以时日,江南膏腴之地,恐再无我等立锥之所!’”

“周世安附和:‘不错!官俸兵饷用之,吾等无话可说。然欲以此券取代金银,掌控市面大宗,万万不能!吾等家业,皆赖数百年来金银流通、钱庄汇兑维系,岂能由他人执掌命脉?’”

“华明渊更为激进:‘彼在北方推行新政,整顿卫所,清查田亩,已触犯无数利益。如今手伸到江南,欲以这纸钞夺我金融之权,下一步,莫非就是要效仿北方,‘士绅一体纳粮当差’?此例一开,吾辈数百年基业,祖宗颜面,将置于何地!’”

“会上多有附和之声,皆言需‘同气连枝’,‘共度时艰’。最终议定:明面上遵朝廷号令,绝不公开抗拒;暗地里,凡各家及其关联商号、钱庄,涉及大宗交易、田宅典押、异地汇兑,一律仍以银两或旧有可靠票号汇票结算,私下互通有无,共拒银元券。并暗中资助一些落魄文人,在茶楼酒肆散布流言,诋毁银元券信用,夸大其兑换困难,煽动民间疑虑……”

密报的最后,还附上了几张由潜伏画师冒险绘制的、在“静思园”夜宴中几位核心人物密谈时的场景草图,虽不甚清晰,但人物神态与座次关系依稀可辨。

朱由检缓缓将密报放在案上,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闭起了眼睛。烛火在他年轻而略显疲惫的脸上跳跃,映照出紧抿的嘴唇和微微蹙起的眉头。

没有雷霆震怒,没有厉声斥骂。

只有一种冰冷的、早已预料的了然,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他深知改革之艰难,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江南,这个帝国最富庶、也是士绅力量最盘根错节的地方,必然会成为新政推行最难啃的骨头。银元券,作为金融集权的核心工具,遭遇最激烈的抵抗,完全在他意料之中。

这些士绅商贾,他们享受着大明治下的和平与繁荣,积累着惊人的财富,却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更恐惧失去一丝一毫的特权。他们可以为了利益与海外番商打交道,却不愿接受一个试图强化中央权威、削弱地方割据的货币体系。他们口口声声“祖宗基业”、“士林颜面”,实则不过是维护自身超然地位和既得利益的遮羞布。

“软钉子……”朱由检低声自语,重复着赵彦密折中的用词。这个词用得贴切,却也显得如此无力。这种非暴力的、基于经济实力和地方影响力的软抵抗,确实比公开造反更难以处理。强行镇压,师出无名,且极易引发江南动荡,动摇国本;放任不管,则新政权威扫地,海洋战略所需的巨额资金和资源调动将受阻,帝国崛起的步伐将被大大拖慢。

他睁开眼,目光再次扫过那两份密报,尤其是皇城司那份详尽到令人发指的名单和言论记录。嘴角,慢慢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

“果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他站起身,在铺着厚厚地毯的暖阁内缓缓踱步。

他原本希望,能以更温和、更渐进的方式完成江南的整合,避免过大的社会震荡。但显然,他低估了这些既得利益者的顽固和短视。他们宁愿抱着旧时代的坛坛罐罐一起沉没,也不愿登上新时代的航船。

既然软的不行,那就只能来硬的了。至少,要让他们明白,谁才是这个帝国真正的主人,时代的浪潮,由不得他们螳臂当车。

他走到窗边,推开一丝缝隙,清冷的夜风夹杂着隐约的梆子声吹入,让他精神一振。望着南方漆黑的夜空,他的目光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落在了那座烟雨朦胧的苏州城。

“是时候了……”朱由检心中已然有了决断。这颗长在帝国财政命脉上的“毒瘤”,必须由他亲自执刀,彻底割除。

他回到书案前,取过一张空白的敕旨用笺,提笔蘸墨,略一思忖,便以坚定有力的笔触写下:

“朕承天命,抚育万方。迩来念东南财税重地,关系国本,兼之海事初兴,需实地勘察。特决意于近期南巡,视察江淮,咨访民瘼,并亲览海防、漕运诸要务。着有司即刻预备,不得扰民,一切从简。”

写罢,他放下笔,对侍立在阴影中的王承恩吩咐道:“传朕口谕,命内阁、兵部、户部主要堂官,明日卯时初刻,于文华殿候驾。另,通知皇家陆军参谋司,抽调第一师一部精锐,即日起开始秘密筹备南巡护卫事宜。再,让皇城司将江南方面的所有情报,提高至最高优先级别,朕要随时掌握最新动向。”

“老奴遵旨。”王承恩躬身领命,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暖阁内,朱由检独自立于巨幅的《大明舆图》前,目光锐利如刀。南巡的帷幕,即将拉开。这一次,他不仅要解决银元券的问题,更要借此机会,对江南进行一次彻底的“整合”,将这个帝国的钱袋子,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为即将到来的征服四海,扫清最后的内部障碍。

苏州的夜话,已然上达天听。而来自北方的帝王,即将携带着新政的雷霆与帝国的意志,亲临江南。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