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崇祯五年的初春,北京城内的冰雪尚未完全消融,乾清宫的地龙却烧得格外旺盛,暖意中透着一股与季节不符的肃杀。朱由检坐在御案之后,面色平静地阅读着由通政司加急送达、来自福建的奏报,以及随附的荷兰总督揆一那封试图讨价还价的回函译文。

奏报是郑芝龙亲笔所写,详细陈述了使者递交最后通牒的过程,以及热兰遮城内荷兰人看似戒备森严、实则暗流涌动的反应。而揆一的回函,则由随行的通译官一字不差地翻译过来。

朱由检的目光扫过那些精心修饰过的词句。揆一的回函并未直接拒绝最后通牒,而是以一种看似谦恭、实则狡黠的口吻,试图将话题引向“协商解决”。信中,他首先“赞扬”了大明皇帝的“宽宏大量”,继而开始陈述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巨大投资”与“长期经营”,声称其存在“便利了贸易,促进了地方繁荣”,甚至隐晦地提及与部分当地土着部落的“友好关系”。

接着,话锋一转,提出了他的“建议”:荷兰方面愿意承认大明皇帝对台湾的“宗主权”,并支付一笔“合理的赔偿金”,以弥补以往可能造成的“误解与损失”。同时,希望大明皇帝能允许荷兰东印度公司继续留在台湾,以“合作管理”或“租赁”的形式,保留热兰遮城等据点,继续进行贸易活动。信中甚至还暗示,如果大明皇帝同意此方案,荷兰方面愿意在未来的对日贸易乃至南洋事务上,与大明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字里行间,充满了商人的算计与殖民者的侥幸心理。他们试图用金钱和虚幻的合作承诺,来保住这块已经吃进嘴里的肥肉,维持其在远东的战略支点。

“啪!”

一声轻响,朱由检将那份译文随手丢在了御案之上,脸上依旧没有什么表情,但侍立一旁的王承恩却敏锐地察觉到,皇帝周围的气温仿佛骤然降低了几度。那是一种源于极致的冷静而产生的威压。

“夷狄之辈,果然不识王化,不见棺材不落泪。”朱由检的声音平淡,却如同冰层下涌动的暗流,“拿几两银子,画一张空头契约,就想让朕承认他们窃据国土的事实?还想‘共管’?朕的疆土,何时需要与红毛番共管了!”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前,目光如刀,落在台湾岛上。

“台湾,”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图上,“自三国时吴人浮海求夷洲,至隋炀帝遣师招抚流求,历朝历代,皆有文献可考,皆与我中华血脉相连!其地其民,自古便是华夏不可分割之一部分!岂是区区西夷商贾,凭借几门火炮、几座城堡,占据十数年,便可摇唇鼓舌,妄图割裂的?!”

他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帝王威严,在暖阁内回荡:

“朕之前给予三十日之期,已是念其远来,给予体面撤离之机会。然彼等竟敢以商贾之心,度帝王之腹,妄图以财货亵渎朕之国土主权!此非谈判,此乃对大明国格之侮辱!对华夏祖宗之背叛!”

他猛地转身,目光锐利地扫过被紧急召来的内阁几位主要成员,以及侍立在侧的翰林院官员。

“传朕旨意!”朱由检的声音斩钉截铁,再无半分转圜余地,“谕令海军提督郑芝龙:荷兰夷酋揆一回函,巧言令色,心存侥幸,欲行割裂朕土之实,朕览之,勃然大怒!”

他一字一顿,清晰地下达了最终的裁决:

“台湾,乃祖宗之地,版图所载,铁证如山!寸土寸水,皆不容夷狄割据!通告荷夷,彼所谓‘赔偿’、‘共管’之议,纯属妄想,朕一概驳回!原定三十日期限,一日不得延长!若逾期不降,不主动撤离,则帝国大军必至,犁庭扫穴,勿谓言之不预也!”

“告诉郑芝龙,”朱由检的目光仿佛已穿越千山万水,看到了那片即将被战火洗礼的海峡,“期限一过,即刻进军!不必再等待,不必再交涉!朕要的,是一个干干净净、再无红毛番踪迹的东宁省!此战,关乎帝国海疆之安危,关乎华夏尊严之存续,只许胜,不许败!”

“臣等遵旨!”内阁首辅周延儒等人连忙躬身领命,背后已惊出一身冷汗。他们从皇帝那平静却蕴含着雷霆之怒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无比坚定的决心。任何试图缓和、拖延的建议,在此刻提出,都将是极其不明智的。

皇帝的意志,如同出鞘的绝世利剑,寒光凛冽,目标明确,再无丝毫动摇。和平解决的大门,被揆一自作聪明的回函彻底关上。战争的齿轮,在皇帝斩钉截铁的命令下,开始加速转动,发出无可逆转的轰鸣。

帝国的尊严与主权,不容谈判,不容交易。来自北方的雷霆之怒,即将降临台湾海峡。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