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 > 第151章 团队初建,各显神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1章 团队初建,各显神通

“算筹”项目专用的实验室位于研究所最东头,以前是堆放杂物的仓库,如今刚刚清空,墙壁还留着搬运时蹭上的灰痕,空气中飘散着尘土和新鲜油漆混合的气味。几张旧桌椅拼凑成工作台,墙角堆着初步申请来的部分工具和基础元器件,显得空旷而简陋。

张彬站在实验室中央,看着钱所长调配来的五位成员陆续走进来。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每个人,脑海中迅速与之前了解到的零星信息对应。

最先到的是老周,约莫四十岁年纪,身材干瘦,手指关节粗大,指甲缝里还残留着些许焊锡和油污。他是所里有名的电路高手,据说能闭着眼睛摸出电子管的好坏,修复过无数精密的进口仪器。他进来后没说话,自顾自地找了个角落的电源插座,拿出万用表开始测试电压稳定性,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仿佛永远在和不够理想的电路参数较劲。

接着进来的是另一位也姓周的老同志,所里人都叫他“机械周”,以示区别。他年纪更大些,头发花白,膀大腰圆,手掌厚实布满老茧。他推着一辆小推车,上面放着他惯用的工具箱和一个用旧帆布盖着的家伙什——一台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台钻。他是所里的八级钳工,精通各种机械加工和装配,据说没有他做不出来的零件,只有他想不想做的区别。

第三个是小王,哈军工刚毕业两年的年轻技术员,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脸上还带着学生的青涩与专注。他理论功底扎实,尤其擅长数学推导,是钱所长特意点名调来负责算法验证和理论支持的。

跟在小王身后的是小芳,所里技术档案室的记录员,二十出头的年纪,梳着两条整齐的辫子,手里拿着崭新的笔记本和钢笔。她以细心和记录准确闻名,被派来负责项目全过程的技术记录和资料整理。

最后进来的是郑工,一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专家。他资历很深,在所里以严谨(或者说固执)着称,对任何未经充分验证的新技术都持保留态度。他走进来,目光在空荡的实验室和年轻的张彬身上扫过,嘴角微微下撇,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怀疑的神色。

“人都到齐了。”张彬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我是张彬,‘算筹’项目的负责人。感谢各位加入,我们的任务很明确,也很艰巨:在三个月内,造出一台能用于‘云霄’项目气动计算的专用混合模拟计算机。”

他言简意赅地介绍了项目背景和目标,没有过多的鼓舞,只有清晰的陈述。

“现在分配初步任务。”张彬看向机械周,“周师傅,请您优先检查和维护我们现有的加工设备,确保精度。这是我们需要加工的首批零件清单和图纸。”他将一叠图纸递过去。

机械周接过图纸,粗粗扫了一眼,没说什么,转身走向他带来的那台旧台钻,掀开帆布,准备先试试手。他启动台钻,耳朵贴近主轴,听着运转的声音,又用手摸了摸加工台面。

张彬的目光也随之落在台钻上,【精密机械工程学】的知识让他瞬间捕捉到一丝极细微的不协调。他走过去,手掌虚按在钻床基座上感受了片刻。

“周师傅,这台钻床的主轴,”张彬开口,语气平淡无奇,“轴向窜动大概有3到5个微米,可能是推力轴承磨损了。加工高精度定位孔时,需要注意补偿。”

机械周正准备装夹试料的手猛地一顿,霍然转头,难以置信地看向张彬。他刚才只是凭经验感觉机器声音有点“飘”,还没具体测量,这个年轻人仅仅在旁边站了站,摸了摸,就精准地说出了窜动量级?这手“听音辨位”和“触觉感知”的功夫,比他这个老钳工还厉害!

他脸上的随意收敛了几分,点了点头,闷声道:“嗯,知道了。我会调。”算是初步认可了这个年轻负责人的眼力。

张彬又转向电路老周:“周工,这是核心运算放大器模块的初步设计图,需要您负责电路实现、元器件选型和焊接调试。部分关键器件可能需要特殊申请。”他递过去另一份图纸。

电路老周接过图纸,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起来,手指在图纸上某个采用新颖反馈结构的放大电路处点了点,没说话,但眼神亮了一下。

接着,张彬给小王分配了将气动控制方程转化为模拟计算机排题表和学习“乌拉尔”基础操作的任务,让小芳开始建立项目日志和图纸档案。

轮到郑工时,张彬语气依旧尊敬:“郑工,您经验丰富,恳请您负责审核所有的技术方案,特别是模拟计算部分的理论依据和实现路径,为我们把关。”

郑工从鼻子里哼了一声,不咸不淡地说:“审核是自然。不过小张同志,模拟计算机不是搭积木,理论设计是一回事,实际做出来能不能用、准不准,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你这里面还掺和了数字控制,复杂度可不低。”他的质疑几乎写在了脸上。

会议结束后,众人各自忙碌起来。小芳坐在角落,飞快地记录着会议要点,她使用了一套自创的速记符号,效率很高。张彬路过时瞥见,停下脚步看了看,建议道:“小芳同志,你这套符号系统很高效,如果整理成规范,或许可以在项目组内,甚至所里推广,提升记录效率。”

小芳愣了一下,脸上微微泛红,点了点头:“好的,张工,我试试整理一下。”

中午去食堂,掌勺的大师傅显然听说了新项目启动的消息,看到张彬端着饭碗过来,特意从底下捞了勺菜,又多给了一个煮鸡蛋,咧着嘴笑道:“张工,搞新发明费脑子,多吃点,补补!”

张彬道谢接过,心里涌起一丝暖意。

夜深人静,实验室只剩下张彬一人。他需要一个非常精密的、用于核心运算放大器调试的小夹具,现有设备加工达不到要求。他锁好门,意识沉入【无限空间】,将那台依旧处于锁定状态、但基础加工精度犹存的【超智能工业母机】启动,利用里面存储的少量边角料,按照设计图纸,悄无声息地加工出了那个关键的小零件。第二天,当电路老周看到这个精度超高的夹具时,惊讶地看了张彬一眼,没多问,只是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几天后,郑工拿着张彬设计的部分核心电路图,找到了他,指着其中一处采用了非传统偏置方式的放大级,公开提出了质疑:“小张,你这个偏置点设置得太冒险了,管子工作点很容易漂移,导致整个运算精度崩溃。按照经典理论,这里应该采用更保守的设计。”

实验室里其他几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看了过来。这是项目组成立以来,第一次公开的技术质疑。

张彬面色不变,走到小黑板前,拿起粉笔。他运用【电子管计算机原理】的深厚基础,结合【模拟计算机原理与设计】中对运算放大器稳定性和精度的独到理解,开始一步步推导。

他没有直接反驳郑工的观点,而是从器件物理特性、温度漂移模型、反馈深度与带宽的关系入手,详细阐述了自己这种设计在特定条件下的优势——如何在保证足够开环增益的前提下,通过巧妙的偏置和补偿,实现更好的直流稳定性和动态响应。他的推导逻辑严密,公式流畅,对电子管特性的理解远超寻常。

“……所以,郑工,保守设计固然可靠,但会牺牲速度和部分性能。在这个特定应用中,我们需要在精度和速度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我认为这个风险是可控的,也是值得的。”张彬放下粉笔,结论清晰。

郑工看着写满公式的黑板,眉头紧锁,仔细推敲着每一个步骤。他不得不承认,张彬的推导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甚至比他考虑的更为深入和前沿。他张了张嘴,想再挑点毛病,却发现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

“……理论上是可行。”郑工最终有些不情愿地承认,但语气缓和了不少,“但实际调试的时候,必须极其小心,一点一点验证。”

“当然,需要郑工您多多把关。”张彬适时地给了台阶。

一场潜在的冲突暂时平息。但众人都知道,郑工的怀疑并未完全消除,他仍在密切关注着项目的每一个进展。而张彬,则用扎实无比的理论功底和那次精准的机械判断,初步在这支临时组建、各怀绝技也各怀心思的小团队中,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前路,依然挑战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