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 > 第157章 总结沉淀,论文出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7章 总结沉淀,论文出炉

上级观摩的余波渐渐平息,但它在“算筹”项目组乃至第七研究所内部激起的涟漪却远未消散。项目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也带来了更深的期许。张彬深知,一次成功的演示只是起点,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可传承、可拓展的知识体系,同样至关重要。他决定暂缓立即提出新的、更宏大的构想,而是沉下心来,对“算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与总结。

实验室的节奏并未放缓,但重心悄然转移。除了继续进行“算筹”样机的稳定性测试和针对“云霄”项目特定算例的优化,大量的时间被投入到文档撰写和技术复盘中。张彬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厚厚的实验记录、设计图纸和测试数据。他运用前瞻性论文写作技巧,开始构思两份不同的成果输出。

第一份是详细的内部技术报告,旨在完整记录“算筹”从立项、技术选型、关键技术攻关(如自制特种陶瓷、精密电位器替代方案、混合架构设计)、系统集成到测试验证的全过程。这份报告事无巨细,数据翔实,侧重于工程实现的细节与经验教训,是为所内存档和后续类似项目提供参考的宝贵资料。小芳发挥了巨大作用,她整理的记录清晰完备,为报告的准确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二份则是一篇更为凝练、视角更高的理论性文章。张彬将其定位为对“专用混合计算机构建方法论”的初步探讨。他深知保密红线,文中绝口不提“云霄”项目具体数据,也隐去了诸多自制工艺的核心细节,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思想层面:如何针对特定科学计算问题(以一类偏微分方程为代表)进行计算范式分析,如何权衡模拟计算的并行速度优势与数字控制的逻辑精度保障,如何在高性能要求与有限工业基础之间寻找创新路径。

在论述过程中,他巧妙地引入了一些看似基于“国外文献综述和合理技术推测”的前瞻性概念,例如“计算抽象层”、“硬件-算法协同设计”的雏形思想,这些概念实则源于他脑海中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碎片,经过精心包装,以符合当前学术语境的方式呈现出来。他论述了专用计算机并非通用计算机的简化,而是在特定领域可能实现性能突破的有效途径。

初稿完成后,他首先呈送给钱所长审阅。钱所长看得非常仔细,花了好几个晚上,用红笔在稿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他不仅修正了一些技术表述上的细微不严谨之处,更着重于调整文章的措辞和基调。

“这里,‘颠覆性’这个词太扎眼,改成‘探索性’。”

“对现有计算手段不足的评价,要客观,不要显得贬低。”

“强调这是在国家现有工业基础上,依靠集体智慧取得的进展。”

钱所长一边修改,一边对张彬谆谆教导:“发表观点,尤其是新观点,要懂得藏锋。既要让人看到价值,看到潜力,又不能成为众矢之的。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思路,在于启发性,不在于标新立异。”

张彬虚心接受,按照钱所长的意见仔细修改打磨。定稿后的文章,观点清晰而有深度,逻辑严谨,同时语气平和务实,既展现了创新思维,又牢牢守住了分寸。文章以内部研究简报的形式,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传阅,仅限几位所领导和相关领域资深专家。

然而,思想的火花一旦产生,便难以被完全束缚。这篇看似低调的文章,其蕴含的独特视角和对计算技术发展的深刻洞察,还是引起了小范围内深层次的关注。所里一位负责情报资料分析的研究员找到张彬,与他探讨文中引用的某些“国外动态”的具体来源,张彬凭借扎实的俄语基础和广泛阅读的印象,谨慎地应对了过去。甚至通过某种渠道,文章副本被送到了负责基础科研规划的相关部门,一位素来关注国家计算技术长远发展、地位更高的领导在翻阅时,目光在那几段关于“专用计算路径”和“软硬件协同”的论述上停留了许久,未发一言,只是用铅笔在页边轻轻画了一个圈。

就在张彬埋头总结期间,他收到了李教授的来信。信中,李教授欣喜地提到,他听说了“算筹”项目的进展和观摩情况,对张彬在短时间内表现出的项目领导能力和技术攻坚精神表示高度赞赏。“昔日璞玉,今已生辉。望戒骄戒躁,根基愈固,则未来成就不可限量。”字里行间,满是师长看到学生卓越成长的欣慰与期望。

张彬将这份鼓励默默记在心里。同时,他看到小王正在紧张地准备在职研究生考试,时常对着一些深奥的理论教材皱眉。想到自己刚刚签到获得的【高效学习方法(进阶)】,其中关于知识结构化、联想记忆、间隔重复等系统性技巧,他觉得或许能帮上忙。他并未直接传授方法,而是在与小王讨论某个疑难知识点时,自然地运用了这些技巧进行梳理和讲解,让小王感觉茅塞顿开,效率大增。

工作间隙,一封来自陈雪的信件也跨越山水,送到了他手中。信中,陈雪分享了医院里的忙碌与收获,她参与改进的康复方法又成功帮助了几位行动不便的患者,科室主任对她的工作给予了更多肯定。信的末尾,她写道:“……夜深人静时,常想起清华园的海棠,想起那个在小公园里安静听我说话的少年。此间月色亦明,不知与君共望否?一切安好,勿念。” 平淡的文字背后,是深沉的思念与牵挂。张彬将信仔细收好,冰冷的实验室里,仿佛也因这远方的温暖而增添了一抹亮色。

总结与沉淀,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当“算筹”项目的经验被固化,当创新的思想以严谨的形式传播出去,张彬知道,自己在这片神秘而宝贵的科研沃土中,又扎下了一根更深的根系。他站在新的起点上,眺望着下一个需要攻克的技术高峰,内心平静而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