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 > 第162章 理念输出,潜移默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2章 理念输出,潜移默化

陈雪的到来,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张彬紧张而规律的科研生活。虽然见面依旧不易,需要遵循严格的规定和审批,但知道她就在不远处的医院,彼此呼吸着同一片山区的空气,这份心灵的贴近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与安宁。他将家中捎来的腌菜分了一些给能源小组的同事,那带着家乡味道的咸菜就着食堂的馒头,竟成了实验室里一次小小的欢聚话题。

短暂的温情并未打乱工作的节奏,反而似乎注入了一种更沉稳的力量。研究所“长远技术发展路线图”的制定进入了更深入的研讨阶段。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几位老烟枪的习惯),各种观点激烈碰撞。

在一次关于未来装备设计原则的讨论中,话题集中在如何提升单项技术性能指标上。一位负责过多个重点项目、以作风强硬、注重性能极限着称的老工程师,挥舞着手中的铅笔强调:“我们的重点,必须放在推力、速度、精度这些硬指标上!材料要能耐受更高温度,结构要能承受更大载荷,电子系统要算得更快更准!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

张彬安静地听着,等到讨论的间隙,他才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刘工说得对,提升核心性能指标是我们的根本目标。不过,我在想,除了这些‘硬指标’,是否还有一些‘软因素’同样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影响这些硬指标能否稳定、充分地发挥出来?”

他引入了一个对大多数在场者还比较陌生的词汇:“比如,‘人机工程’。”他看到几位老专家挑了挑眉,便以刚刚成功应用的“算筹”样机为例,“我们在设计‘算筹’的操作面板时,最初版本旋钮密集,标识不清,调试人员容易误触,读取数据也费力。后来我们重新布局,按功能分区,优化旋钮手感和标识清晰度,虽然没改变核心运算能力,但平均调试时间缩短了百分之十五,误操作率显着下降。这说明,让机器适应人,而不仅仅是让人去适应机器,同样能提升整体效率,甚至保障安全。”

他顿了顿,又抛出另一个概念:“再比如,‘可靠性设计’。一个部件,峰值性能再高,如果故障频繁,平均无故障时间短,其整体效能反而可能不如一个性能稍低但稳定可靠的部件。这需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冗余、降额、环境适应性等因素,并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管理和验证。”他提到了之前在“算筹”项目中,如何通过优化接地和补偿设计,解决那难以捕捉的信号振荡问题,这就是可靠性设计的一种实践。

他还简要提及了“系统工程管理”的思想,强调复杂装备需要从总体层面统筹各分系统,平衡性能、进度、风险和资源,而不是各个部分简单叠加。

这些概念,尤其是“人机工程”和“为可靠性设计”,对习惯于追求极限性能的与会者来说,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角。那位刘工首先提出了质疑,他皱着眉头:“小张同志,你说的这些,听起来有道理。但我们现在资源有限,每一分钱、每一份精力都要用在刀刃上。花太多心思在让操作员更‘舒服’上,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可靠性嘛,靠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筛选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张彬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继续以理服人:“刘工,这不是舒服与否的问题,是效率和安全问题。一个设计不良的座舱仪表布局,可能导致飞行员在关键时刻误读信息;一个需要复杂步骤才能紧急关停的设备,可能在分秒之间酿成事故。至于可靠性,事后的筛选和控制是补救,而设计阶段的考虑是预防。预防的代价,有时远低于事后补救和故障造成的损失。这就像盖房子,地基和结构规划好了,后面才稳固。”

他的论述结合了具体实例,逻辑清晰,并非空谈。钱所长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目光在张彬和几位持保留意见的老专家之间移动,若有所思。记录员小芳飞快地记录着讨论要点,尤其是张彬提出的这些新概念及其论据。

研讨结束后,年轻的技术员小王主动找到张彬,眼中带着求知的光芒:“张工,您刚才提到的‘可靠性’,有没有更量化的数学方法去评估和设计?比如概率模型之类的?”张彬欣赏他的好学,便与他简单分享了基于故障率数据的初步可靠性模型概念,建议他可以找一些相关的苏联文献参考。

晚上回到实验室,张彬启动系统。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简易环境控制系统设计(用于密闭空间)】

关于空气循环、温湿度调节、有害气体吸附、压力维持等基础原理的知识涌入脑海。这立刻让他联想到了“南天门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飞行器乘员舱的生命保障系统。虽然目前获得的知识非常基础,距离实现真正的生命保障系统相差甚远,但无疑是为那个宏伟蓝图又添加了一块小小的认知拼图。他将这个知识点与之前获得的能源、材料等知识关联起来,在加密笔记本上做了标记。

在接下来的路线图研讨中,钱所长在做总结发言时,特意提到了张彬引入的这些概念:“……刚才张彬同志提到的‘人机界面’、‘设计可靠性’等问题,值得我们重视。装备最终是要人用的,是要在复杂环境下可靠工作的。今后,在新的项目立项和方案评审中,要开始考虑这些因素,作为设计要求的组成部分。”

所长的话,为这些新理念的落地提供了初步的政策支持。虽然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非一日之功,但种子已经播下。

张彬自己也行动起来。他运用刚刚掌握的【人体工程学】知识,仔细观察了自己和团队成员日常工作的姿态。他发现实验室的椅子高度不合适,长期伏案容易导致腰颈疲劳;绘图时桌面角度也并非最佳。他找来一些废旧书籍和木块,亲自动手调整了自己工作站的椅子和桌面高度,使其更符合人体自然姿态。这个小改动很快被小组其他成员效仿,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改善,但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了“设计为人”带来的细微好处。

理念的输出,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不像技术突破那样立竿见影,却可能在更深层次上,逐渐塑造一个机构的设计文化和思维方式。张彬知道,这条路很长,但他愿意,也有耐心,从一点一滴开始,为这片倾注心血的土地,引入更多面向未来、更具人文关怀的技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