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 > 第194章 先进复合材料机翼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4章 先进复合材料机翼样

“南风项目”三大核心子课题的压力如同三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张彬的肩头,尤其是其中对新型轻质高强度材料的迫切需求,几乎贯穿了空天飞行器的每一个关键部件。理论探索固然重要,但工程上的验证与突破同样不可或缺。就在他全力投入m-03(热防护材料)那近乎玄奥的理论推演时,研究所内另一个与他密切相关、却更具现实基础的项目,率先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捷报——先进复合材料机翼样段的制备与测试,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功。

这个项目并非凭空而来,它源于张彬更早之前对材料学的前瞻布局,以及研究所材料团队在【特种陶瓷制备技术】和新型聚合物研究方面的长期积累。张彬很清楚,无论是“南风”追求的下一代飞行器,还是他梦想中的“南天门”空天载具,对结构材料的基本要求都是极致的“轻”与“强”。传统的铝合金甚至钛合金,在比强度(强度与密度之比)和比刚度上,已经逐渐逼近其理论极限。

他将目光投向了在当时国内尚属空白、国际上亦处于探索阶段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这种材料由高强度、高模量的碳纤维作为骨架,与韧性好、易于成型的树脂基体结合,理论上能获得远超金属的比强度和比刚度,且具备更好的抗疲劳性能和可设计性。

项目启动初期,困难重重。高纯度、高性能的碳纤维制备就是第一道难关,国内几乎无法稳定生产。张彬动用“雏鹰”计划和“南风项目”的部分资源,协调了国内几家最有潜力的化工和材料单位进行联合攻关,终于制备出勉强满足要求的碳纤维丝束。接着是树脂基体的配方,他结合【中级材料学基础】和部分来自【特种耐高温涂料】的灵感,在常规环氧树脂体系中,引入了几种特殊的耐高温添加剂和增韧组分,旨在提升材料在较高环境温度下的稳定性。

最关键、也最耗时的工艺是预浸料的制备和成型。碳纤维丝束需要被树脂体系精确浸润,形成所谓的“预浸料”,再通过层叠铺设、加热加压固化,最终形成结构件。张彬指导团队设计了专用的浸胶槽和张力控制系统,确保纤维在浸润过程中保持顺直、张力均匀,避免起毛和扭曲,这是保证最终构件力学性能的基础。

他们选择挑战的,是一段模拟真实飞机主承力结构的机翼样段,尺寸巨大,形状复杂,带有一定的曲面和加强筋结构。铺设过程完全依靠熟练工人手工完成,在巨大的模具上,工人们像对待最珍贵的艺术品一样,将一层层黑色的预浸料按照张彬团队精心设计的铺层角度和顺序,一丝不苟地铺设、压实,确保每一层之间排除气泡,紧密结合。

铺设完成后,整个模具被送入大型热压罐中,在精确控制的温度、压力和真空环境下,经历漫长的固化周期。期间,张彬几乎寸步不离,监控着每一个参数的变化,仿佛在守护一个即将诞生的新生命。

当热压罐舱门再次打开,那段通体漆黑、泛着金属般光泽、线条流畅而充满力量感的复合材料机翼样段呈现在众人面前时,现场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叹。

接下来的地面强度测试,更是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测试在一间专门的大型结构实验室进行,巨大的钢构框架下,机翼样段被按照真实受力状态安装固定。飞机总设计师亲自到场观摩,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紧张。结构力学测试工程师操作着庞大的液压作动筒,开始逐步施加模拟飞行中可能遇到的弯、扭、剪等复合载荷。

数据在示波器和记录仪上稳定地跳动,载荷一级级提升,逐渐逼近甚至超过了设计指标。样段在巨大力量下发出细微的“嘎吱”声,那是材料内部应力调整的声音,但它整体的形态依然保持完好,没有出现任何可见的裂纹或失稳迹象。

当载荷最终稳稳地停留在远超传统金属机翼承载极限的数值,并保持规定时间后,实验室里先是陷入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和掌声!测试工程师激动地宣布:“所有测试项目通过!静强度、刚度、疲劳关键点考核……全部达标!初步估算,同样尺寸和承载要求下,重量比我们现有的铝合金结构减轻约百分之四十!”

百分之四十!这是一个足以改变飞机设计规则的数字!意味着更远的航程、更大的载重、更高的机动性!总设计师紧紧握住张彬和材料团队负责人的手,连声道:“太好了!太好了!这下我们新机的方案,底气就足多了!”

这项成果的价值立刻显现,被迅速应用于数个在研的新型飞行器设计方案中,带来了性能指标的显着提升。消息在严格控制的范围内传开,飞机制造厂的老师傅们议论纷纷,航空院校的结构力学研究生将其视为经典案例,嗅觉敏锐的国外同行和情报机构则再次将目光投向这个东方古国,试图探听这神秘黑色材料的底细。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自动化铺丝\/铺带技术原理】

关于如何利用机器人系统,替代人工,实现复合材料预浸料丝束或窄带的自动化、高速、精准铺放,以提升大型复杂构件制造效率、一致性和质量可控性的核心技术原理涌入脑海。这正解决了眼前成功背后隐藏的瓶颈——手工铺设效率低下,质量过于依赖工人技艺,难以满足未来大规模、高性能飞行器制造的需求。

张彬抚摸着那冰凉而坚韧的黑色样段表面,心中欣喜,却并未被冲昏头脑。他知道,这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这段机翼样段的性能,距离“南天门”构想中那些需要承受再入大气层极端热载荷和复杂力学环境的结构材料要求,还有着天堑般的距离。m-03课题所追求的,是能在数千度高温下依然保持性能的“盔甲”,其难度远超眼前的树脂基复合材料。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坚实而重要的开端。它证明了新材料路径的可行性,锻炼了队伍,更为“南风”乃至更遥远的未来,点燃了一簇充满希望的火焰。自动化铺丝技术的到来,则预示着这条新材料之路,即将从精雕细琢的手工作坊,迈向现代化大生产的门槛。